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科技成就 >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影响和兴衰原因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6 题号:9450131
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自然科学的表现形态而言,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类型:一是科学精神;二是科学知识;三是科学应用。15、16世纪以后的西方,就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向而言,主要是在科学精神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探索自然规律以表现人的价值和能力,尊重客观规律以准确揭示自然发展的因果关系,只相信事实不迷信权威,只相信相对真理不承认绝对真理等。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二     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同西方各国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中国式传统的即古代的科学技术领域步履蹒跚的前进,而西方则是摆脱传统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不利局面,开辟近代科学技术的新天地,从而实现了从落后到先进的突变。······15世纪以后,中国同西方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处于落后的地位,既有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差异,也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思想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原因。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三     1927年5月国民政府决定设立中央研究院,次年6月正式成立,蔡元培为院长。中央研究院是当时的国家最高学术机关。······(民国时期)我国主要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有:数学方面,如陈建功对富利埃级数的研究,苏步青对微分几何学的研究,华罗庚对解析数论的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业化学方面,侯德榜发明了新的制碱方法,这是中国人对工业化学的具有国际声誉的贡献。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5、16世纪以来西方在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应用上的重大进展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差异”指的是什么,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思想意识形态分析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使得15、16世纪以后中国同西方在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处于落后的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科技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外科技发明成果比较表


——摘编自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材料二 1949年11月,新中国政府建立起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中心一中国科学院。1956年,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了我国第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同时,各省、地市、县逐级根据自己的条件相继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重新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1995年,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6年,国务院明确提出科技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相结合,实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

——摘编自《建国6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的变化并从中国史角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特点和“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2020-12-16更新 | 1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的法国学者孔多塞,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十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其中第七到第九阶段及主要特征如下:

第七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反抗教会专制,科学缓慢复苏,欧洲开始逐渐觉醒。

第八阶段是从印刷术发明到科学与哲学摆脱宗教的束缚。

第九阶段是从笛卡尔开创的科学革命直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理性和科学的胜利为时代的特征。

材料二在第八阶段里(15-17世纪),孔多塞“把史表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将包括西方,那里的衰落更为急剧并且更为彻底,然而在那里,理性的光芒却会重新出现而永不熄灭;第二部分是东方,那种衰落对她来得更为缓慢,长期以来也更不全面,但她至今还看不到理性可以照亮她并打碎她的枷锁的那个时刻。”

——整理自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多塞划分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九阶段时代特征的理解。

(2)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东西方差别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差别的历史原因。

2018-02-10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学与技术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差别非常大,西方思考的出发点从来都不是知识的实用性,而中国人思考的出发点则截然相反。中国人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几乎都在解决实用性问题——如何丈量田地,怎么算粮价等等。西方的《几何原本》,则全部都是数学概念的推导与延伸,没有丝毫实际用处。西方人在智力游戏上的执著,让中国人非常费解,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别,让我们在理解“科学”这一西方舶来品时,总是“科技不分”——但凡提及“科学”,就很容易和“科技”混为一谈,而在谈“科学”时,又往往指向“技术”。因此,清晰、正确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前提。混乱的概念表述,阻碍了我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摘编自吴国盛《什么是科学》

材料二   文字与思维“东西方的思维方式”为何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大分流?其中一种解释,角度非常独特:古希腊土地贫瘠,地貌多山石,当地农业产量完全不能满足人口的增长,迫使他们走向地中海进行商贸活动。而这一行为的活跃,催生了拼音文字的诞生。拼音文字一旦发生,拼音的符号就会把原有具象的概念丢失。比如“太阳”一词,在拼音文字中只是一个符号“sun”,这个抽象的符号必须被赋予一个命题,才能被人理解。在拼音文字体系中,任何一个名词都必须通过一个逻辑语法结构才能被赋予意义,一个复杂的抽象体系由此建立。与之相反,处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地理上与其它文明的隔绝,造成了封闭的、缺乏交流的文明状态。广阔的冲积平原,促成中原成为东亚唯一的农耕基地。于是,原始的象形文字体系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象形文字在感官上的具象类比,基本上排斥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中国早期的文字语言体系,没有精密的语法逻辑结构,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有。

——摘编自李强《误解科学导致落后滥用科学造成灾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尝试简要界定“科学”、“技术”的概念并另举事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东西方文字体系产生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东西方文字体系对思维和科技的发展造成的深远影响。
2020-05-15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