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科技成就 > 医学
题型:论述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190 题号:98404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间流行病疫灾概况病疫区域主要举措

隋、唐、五代
隋末唐初频繁,疫灾频率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疾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法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瘟疫共45次。宋建立后103年内共10次。
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瘟疫,严重瘟疫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276年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南方较多、北方较少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269年共发生大、小瘟疫149次。前清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上升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医学著作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下图是1983年我国发行的一套纪念邮票——《中国古代文学家》。请你参照该套邮票,从《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国古代艺术家》《中国古代史学家》类别中,任选一个类别,推荐3位秦朝至元朝末年之间的候选人,并简述推荐理由(理由中要包含每个候选人所处的年代、主要成就、影响或地位)。
2021-11-16更新 | 46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内容中国外国
文学汤显祖(1550—1616),代表作是《牡丹亭》,主人公社丽娘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亡”的描写,最后还魂才子佳人结婚皆大欢喜,《牡丹亭》展示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莎士比亚(1564-1616),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一见钟情,他们为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违抗父命,以死殉情。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颂歌。
百科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1773—1786)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由于搜集四库全书时毁灭大量古籍档案,故有学者称为“四库毁书”。狄德罗(1713—1784)于1751~1772年组织160多位当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编撰了一部《百科全书》。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这些人被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力量。
科技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哈维(1578—1657)1628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这部只有72页的小书是生理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他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所发现的血液循环运动的规律及其实验依据。

——据黄天骥:《论<牡丹亭>的创新精神》等


表为16~18世纪中外部分文化比较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8-05-08更新 | 371次组卷
论述题 | 较难 (0.4)
【推荐3】《本草纲目》

1607年日本学者林罗山从商埠长崎得到一套《本草纲目》,将其献给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备受重视,被奉为“神君御前本”。1637年京都出版了《本草纲目》的日本刻本,日本学界掀起“本草热”,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250年中,大批的汉药物学和本草学著作问世,其中多是在《本草纲目》基础上进行选辑、增补、释名、注疏的作品。

1732年在华传教士范德蒙德从《本草纲目》金石部中摘译相关资料带回法国,经过巴黎科学院院士儒瑟转交到巴黎自然史博物馆,后《本草纲目》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出版。《本草纲目》采取的将药物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式进行排列的分类法,对当时欧洲混乱的博物分类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19世纪的欧洲学者非常重视《本草纲目》的药物图卷,认为药图能够起到博物学图鉴目录的作用,利于博物学家到中国搜集动植物和矿物标本。化学家对这些标本进行化验、鉴定与分析,并最终将这些知识融入各种学科体系中。

——摘编自张晟星《<本草纲目>的翻译与传播》等


17-19世纪《本草纲目》在日本和欧洲都有所流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这一现象
2021-04-15更新 | 2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