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既吸收了外来文化,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辐射和传播某史学社团围绕“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开展探究活动。

1.小组成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找到了以下资料。

材料一   唐宋海上交通路线图(如图)


材料二   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问题
(1)材料一所示路线沟通了哪些古代世界重要区域文明?
(2)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2.小组成员在探究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想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对欧洲产生的影响,他们又找到以下材料:

材料三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纠成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统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问题
(3)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
(4)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2023-10-1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育才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772年,乾隆下令编修《四库全书》;与此同时,法国学者狄德罗开始编纂《百科全书》。这是中西方文化史上具有界标意义的事件。

材料一   “今内府藏书,插架不为不富,然古今以来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今宜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彰千古同文之盛。”“着传谕各督抚饬属留心”访查……其挖出正本、翻本书内违悖字样,无论一两页及三行或数字,均着收存汇齐,送京销毁……。

——乾隆谕旨

材料二   (《百科全书》宗旨)汇集世界上分散的各种知识,向现时同我们一起活着的人们阐述它们的普遍体系,并将此书传之于我们的后人,从而使得过去时代的业绩对未来的时代不是无用的东西,让我们的子弟因为更有知识,从而更有道德、也更幸福,使我们与世长辞的时候无愧于人的称号。

——肖东发、周悦《<四库全书>与法国<百科全书>编纂出版之比较》

材料三   在《四库全书》著录的3400余部书籍中,经部各书“甄录最宽”,所收高达600余部……关于手工业科技一类著述,除某些为封建统治所需要的项目如天文历法、数学、水利、农桑外,其他方面收录的则寥寥无几。《百科全书》作为一部知识辞典,它采用辞条的形式,把各门科学知识汇集一书并分门别类加以论述。每一辞条,作者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对该命题的范围、含义、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做出全新的阐释或详细的记述。

——肖东发、周悦《<四库全书>与法国<百科全书>编纂出版之比较》

1.编写《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的编纂目的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有何异同?
4.你如何看待《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的不同?
2022-11-3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2高三上·上海·学业考试
3 . 思想引领时代。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1)根据提示,将下列选项填入时间轴。(填写字母)。
A.马克思   B.魏源   C.董仲舒   D.孔子
E、陈独秀   F、严复   G、伏尔泰   H、马丁·路德

(2)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有其历史独特性,简要说明儒家思想的发展。
(3)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促进了西方的思想解放,请把思想家的姓名和思想一一对应。
思想家思想理论
孟德斯鸠①主权在民A
伏尔泰②三权分立B
卢梭③天赋人权C

2022-09-0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9月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02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4 . 思想文化与时代变革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新的士阶层崛起,他们针对当时社会现实,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要求,推动(     )思想局面出现。

B汉朝,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

C宋元时期,儒佛道相互渗透,推动儒学新学派(     )的诞生。

D鸦片战争爆发后,向(     )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的主要潮流。

E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学习恢复古典文化为号召,但其精神内核是(     

F16-17世纪的(     ),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方法。

G17-18世纪的(     )运动,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也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1)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与时代变革之间关系的思考。
2022-02-1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等级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中国的形象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材料一   (中国)政体实际上是最好的,是世界上唯一完全按父权建立起来的帝国。……中国人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农业、生活必需的技术等等方面已臻完美境地,其余方面的知识,倒是我们传授给他们的;但是在道德、政治经济、农业、技术这方面,我们却应该做他们的学生了。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二   应该看到,科学和艺术在中国没有任何进步,这个民族既无高大的建筑,也没有美丽的雕像,更无诗歌、音乐、绘画和雄辩术。

——狄德罗《狄德罗全集》

材料三   中国的专制主义,在祸患无穷的压力之下,虽然曾经愿意给自己带上锁链,但都徒劳无益;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材料一中的“道德”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概况启蒙思想家眼中中国的主要特征。
(3)材料三对中国持何种态度?“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内涵指的是什么?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价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的认识。
2021-02-1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中西文化

材料一   伏尔泰极力推崇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孔子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在《哲学词典》中曾作诗称颂:“唯理才能益智能,但凭诚信照人心;圣人言论非先觉,彼土人皆奉大成。”并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改编自伏尔泰《论孔子》《风俗论》

材料二 对于“中体西用”观最彻底和最有说服力的批判,是“西学第一人”严复。严复的批判开始集中在对中学的批判上,因为捍卫中学的神圣性是“中体西用”观提出的根本原因。严复对中学的批 判,是运用达尔文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学等先进理论对中国文化中的错误和局限性进行剖析,并结合 中西方文化对比来进行的。

——王岗峰《严复对中体西用观的批判》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伏尔泰尊崇孔子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严复批判中学的原因和目的。
(3)概括上述二则材料的共同之处。
2020-05-1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0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工业革命与启蒙思想

吕一民先生在《法国通史》中感慨到:“若就经济的维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工业革命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维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又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毋庸置疑,法国人有足够的理由为法兰西文化当年的辉煌感到自豪。”


问题:
(1)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原型的因素有那些?
(2)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2020-05-0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5月模拟考试(三模)历史试题
8 . 欧洲人的观念

材料一: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问题:
(1)试从经济、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概述欧洲人思想观念所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1973年,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欧共体。


(2)材料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欧洲人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述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0-04-2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9 . 政治分权说

材料一   洛克将国家主权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立法权决定了国家的形式,是制定和公布法律的权力,它必须由民选的立法机关来掌握,立法权是不得转让的;……行政权与外交权相互联系紧密,都应交给国王或行政机关掌握。这三种权力不是平行关系,立法权居于最高的地位,行政权和对外权从属于立法权。

……立法机关属于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但它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行使。……并且,国家在未经人民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取去任何人的任何财产。政府既然是人民通过社会契约产生的,人民也就有权解散政府重新组建新的政府。

——《<政府论>读书笔记》

材料二   孟德斯鸠在总结洛克分权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家权力一分为三,既立法权、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国家权力是不能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的,否则公民的权力没有保障。他说:“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同时,孟德斯鸠还主张权力的相互制约。在他看来,一个自由的健全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权力受到合理、合法限制的国家,因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限制权力。

美国的汉密尔顿、杰佛逊等人一方面将“分权理论”具体运用到了国家机构的创建和宪法的制定实践中,从而使“三权分立”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同时他们又发展了“分权理论”。如将联邦与各州的纵向分权与制衡也纳入分权体系之中,主张设立两院制的国会以使其相互制约并与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制衡等。

——《论权力制约的原则》


(1)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政治分权说”分别针对当时英法两国哪些社会现状和问题而提出?
(2)根据材料,孟德斯鸠在理论上是如何发展洛克“分权学说”的?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政治“分权学说”的认识?
2020-04-1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思想的力量

政治理念:在霍布斯的体制中,主权者一旦选定,人民便最后退了场。而洛克则主张“我的茅屋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政坛危机:1762年,(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在《苏格兰人》45期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国王乔治三世大为光火,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剥夺其议员资格,引起各阶层的强烈反弹。“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1781年英军在约克投降引起国内舆论哗然,人们指责政府和国王干预,造成北美巨大失策。1782年,首相诺思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

连锁现象: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中说:“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为英国展示了组织政治制度的方式”。


问题
(1)分别指出霍布斯和洛克所设计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归纳18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坛危机的直接原因及其政治根源。
(3)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提及美国“政治制度”的权力构架体现了哪位思想家的理念?请具体加以说明
2020-04-0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