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的约束,道德是自我反省和社会舆论的约束。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会借助于法律和道德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而已。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宋仁宗景裕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郭户”,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

——摘编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

材料二   早在周初,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提出了“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明德”“敬德”“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为德主刑辅法制原则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秦简《为吏之道》把忠信敬上、孝敬父母作为官吏的必备品格和行为准则。睡虎地秦简中亦记载有父亲以不孝罪状告儿子,得到官府支持的判例。材料反映了当时(     
A.礼法并用加强社会治理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C.整顿吏治加强专制统治D.以法治国缓和社会矛盾
今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大联考(三模)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汉高祖时期,“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这说明当时(     
A.重视社会教化B.凸显豪强的经济实力
C.强化中央集权D.确立儒学的主流地位
4 . 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如郑国子产率先“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与此现象出现无关的是(     
A.生产力发展推动B.法家思想的出现
C.消除了社会矛盾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律规定:一般人斗殴,所处的刑罚为“笞四十”;“诸殴兄姊者”,要处以“徒二年半”;“殴祖父母、父母者”,要处以斩刑。上述规定体现了唐代法律的特点是(       
A.维护纲常B.礼法结合C.亲疏量刑D.轻罪重刑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郡县之民得买其爵,以自增至卿。其亡夫若妻者,县官买予之。”

——汉·晁错《守边劝农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政府的边疆政策及其特点,并说明推行该政策的影响。

材料二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其数甚恶者,事类有十,故称“十恶”。然汉制九章。虽并湮灭,其“不道”“不敬”之目见存,原夫厥初,盖起诸汉。案梁、陈以往,略有其条。周、齐虽具十条之名,而无十恶之目。开皇创制,始备此科,酌于旧章,数存于十。大业有造,复更刊除,十条之内。唯存其八。自武德以来,仍遵开皇,无所损益”。

——《唐律疏议》

注:十恶:反逆(谋反及篡权行为)、火逆(毁坏皇家宗庙、陵寝及宫殿行为)、叛(背叛朝廷或国家)、降(投降敌伪)、恶逆(谋杀或殴打尊亲属)、不道(灭绝人道的残杀人行为)、不敬(偷盗皇家器物或祭祀用品以及过失危及皇帝安全)、不孝(不奉敬侍养尊长及违反服制行为)、不义(部下及百姓杀死郡县官吏或丈夫去世而妻子匿不举哀等行为)、内乱(亲属之间犯奸乱伦行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十恶”的具体内容角度分析政府推行该律令的目的,归纳《唐律疏议》的特点,并指出其在中国古代法治史上的地位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7 . 《史记·循吏列传》开篇说道:“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以此为标准,以下汉代人物可列入循吏传的是(     
选项人物事迹
A洛阳令王涣“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B济南太守郅都“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郅都)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
C右内史郑庄“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
D祭酒蔡邕“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
A.AB.BC.CD.D
8 . 晋代《泰始律》将曹魏《新律》所规定的新五刑简化,还进一步缩小了亲属株连的范围,除了谋反大罪之外,凡养子、养女以及出嫁妇女,一律不再受到父母弃市罪的连坐。这一法律文件(     
A.体现了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B.标志着古代中华法系的完备
C.凸显了重罪轻罚的法律特征
D.彰显了司法审判的教化功能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按明朝体制,嗣君登极后,辑先朝实录。《明实录》史料来源于《起居注》等原始档案以及皇帝诏令、官员上巯、文集等资料。《明实录》史官们对于这些材料的处理方式,既有原文照录,也有删减增进,还有改写润色。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宣布开设科举考试,这份诏书被称为《开科举诏》,《明太祖实录》载有这份诏书。这份诏书出自儒士王祎之手,所以其文集《王忠文集》也收录有这份诏书。下面是两份诏书的节录对比(下划线是主要不同之处)。

《王忠文集》
朕闻成周之剑,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因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今朕统一中国,外抚四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伤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用之。特设科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采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耀,佼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敢有游食奔竞之徒,坐以重罪,以称朕责实求贤之意。
《明太祖实录》   
朕闻成周之制,取才于贡士,故贤者在职,而其民有士君子之行,是以风淳俗美,国易为治,而教化彰显也……今朕统一华夷:方与斯民共享升平之治,所虑官非其人,有殃吾民,愿得贤人君子而用之。特设料举以起怀才抱道之士,务在经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质得中、名实相称……果有才学出众者,待以显握,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彼游食奔竞之徒,自然易行。

——摘编自刘小龙《〈明实录〉科举史料价值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份史料下划线处的不同之处予以解释说明。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南平市高三下学期5月金科百校大联考测评(三模)历史试题
10 . 乡约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得到广泛推广。明代名臣大儒王阳明、吕坤等人都对乡约的制度或实践有很大的贡献;王阳明制定推行的《南赣乡约》成为明代乡约教化的典范;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清代,乡约基本延续了明代的模式,雍正皇帝更是亲自制定了《圣谕广训》,作为乡约宣讲的正式文本。乡约的演变历程反映了(     
A.儒家士人广泛投身基层教化推广儒学
B.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逐渐与法律合流
C.乡约逐渐成统治阶级维护秩序的工具
D.乡约发挥了扬善纠恶、教化人心的作用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考试(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