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晚唐时期,苏州人口繁多、市场热闹,几乎可与长安、扬州相媲美;杭州城万商云集,有店肆三万家,商船绵延二十里;广州则是海船往来停泊的著名港口,“南海舶,外国船也”。此外,在各地水路交通要冲中,还出现了一些地区性商业都市。这反映出晚唐时期(       
A.商业发展促进交通发展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D.外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2023-12-19更新 | 849次组卷 | 20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夜市起源于汉代,兴于唐代。唐代韦述的《西都杂记》中记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护治安,从文武百官到普通百姓,一年之中除上元三日市场可通宵达旦,其余时间都要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在实行宵禁制度时,夜间的活动多为上层贵族、官僚阶级和部分文人在豪邸中进行的宴饮活动,市民阶级的活动较少,到晚唐五代时期,宵禁制度有所松弛,由原本的里坊制度转变为坊市制度,出现专门的草市、夜市,丰富了下层民众的娱乐生活。

——摘编自孙黎《我国夜市发展综述》

材料二   宋代夜市日臻成熟,宋朝定期、定点集市夜市、节日夜市遍布全国城乡。北宋首都开封,南宋行在临安(杭州)都是具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南宋临安的夜市与东京开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主要街区都有夜市,店铺林立。朱雀门外尤以“州桥夜市”与“马行街夜市”两处较大,东大街也是“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即便是禁地皇宫,周围也有酒楼、店铺。时半夜酒楼作乐喧嚣声甚至传入皇宫内。商品交易、娱乐、服务性场所或机构有很多,其中在夜间经济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酒楼、茶肆、邸店(客店)、塌坊(仓库)、瓦舍(瓦子)。经营项目多是餐饮、住宿、百货等。

——摘编自李华瑞《古代夜市,为何宋朝最兴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夜市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夜市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
4 . 《长安志》中记述了唐中期长安城内,临近春明门的崇仁坊“昼夜喧呼,灯火不绝”的热闹景象。而这种现象并非京都长安城内所独有,在水路交通枢纽城市扬州,“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夜市千灯照碧云”。唐朝城内灯具的大量使用(     
A.展现了盛唐城市的普遍面貌B.反映当时市坊制度开始松动
C.说明政府积极扶持商品经济D.提供研究古代商业发展视角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历史学习小组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     
A.隋唐的繁荣与开放B.隋唐开明的民族政策
C.隋唐的制度与创新D.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
6 . 在洛阳含嘉仓出土的唐代武则天时期的砖铭中,反映税谷产地的州名共出现了九个,其中河北道五(邢、冀、德、魏、沧),河南道一(濮),淮南道二(楚、滁),江南道一(苏)。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在诏敕中提到:“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这反映出唐朝前期(     
A.全国财赋基本倚重北方B.租庸调制已难以维持
C.关东是主要赋税供应地D.两税法实施效果显著
2023-11-1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名校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晚唐陆龟蒙在《耒耜经》中对某一生产工具的记载如下:“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该生产工具的使用(     
A.改变了农业的经营模式B.实现了铁犁牛耕的普及
C.提高了土地的耕作效率D.促进番薯等作物的种植
2023-11-1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永嘉年间,北方陷入少数民族的割据混战之中,中原地区人民为躲避战乱大多向南方迁徙。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城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政权的稳定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一方面,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另一方面,北方的小麦、菽类等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两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在长江流域出现了成都、江陵和建康三座区域中心城市,南方的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广州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以富庶称雄于海内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开发为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隋代和唐初对江南运河的开阔和疏浚,使得从江南到中原的水上航行畅通无阻,为江南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较为充足的前进动力。从贞观到天宝年间,江南运河沿线四州的户数增长率为3533%,户口增长率为5707%,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唐代初年,“水陆漕运,不过二十万石”,开元以后的三年间光是从江南运粮就高达七百万石,此后,每年基本上能够转运一百八十万石。江南地区的手工业生产,早在六朝时期已具有自己的特色,江南的冶炼、造船、制瓷、编织、制盐、造纸、制茶等手工业已从单纯的原料型产业向制造型产业发展。唐朝前期,江南地区也掀起了城市建设的热潮。

——摘编自张剑光《江南运河与唐前期江南经济的面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唐代前期江南经济深入发展的表现及其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关门),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今陕西户县北),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宋书》

材料三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2022年7月第3次印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给当地带来的影响。
2023-11-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唐代曲辕犁因为加装了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在江南地区广泛推广。由此可知,曲辕犁的改进(     
A.达到了古代世界最高水平B.促进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C.体现了北方人民的创造力D.适应了江南水田耕作特点
2023-11-09更新 | 9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