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时,富商大贾势力恶性膨胀,地方王国铸币泛溢。为此,政府颁行了五铢钱,由于这种钱币制作精美,工艺精良,且具有一定的防伪性,远非私铸者能及,货币的混乱状态被彻底刹住。对盐的生产,全国设37个盐官分别管理。铁的做法也一样,自开矿、断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

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打击囤积居奇的现象,把富商大贾迁到都城附近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材料二   魏晋以后的九品中正制度,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来说,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措施及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这制度”的名称,并说明其较以前“进步”的理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023-01-1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摘编自《汉书·刘辅传》

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物排除私商,并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

——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材料一表明汉代中央官制有什么变化?其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抑商的手段特点是什么。概括指出其主要目的及表现。
2023-07-17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纲要上第一单元第4课
22-23高三下·河北·开学考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以来“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纷冶铁煮盐,积蓄雄厚的经济力量,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对于西汉皇朝都是十分不利的。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御史大夫张汤秉承武帝旨意,提出了“笼天下盐铁”的建议。武帝当即采纳,任用熟悉盐铁业务的孔仅、东郭咸阳为大农丞,主管全国盐铁事务。元狩六年 (公元前117年),孔仅、东郭咸阳提出了实行盐铁官营的具体方案,规定:食盐的生产“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 (煮盐工具)”。这就是说,招募盐户煮盐,费用自理,由官府供给煮盐用盆;煮成后,由官府按所值给价。至于铁器的生产,则规定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就地冶铸;不产铁的郡国设立小铁官,利用收集废铁冶铸。食盐和铁器一律由官府统一销售,禁止私卖私铸,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锁左趾 (用六斤重的铁镣锁在左脚上代替刖刑),没入其器物 (没收私营者的生产用具和生产品)。”方案制定后,孔仅、东郭咸阳在实施过程中以权谋私利而被罢官。于是在元封元年 (公元前110年),桑弘羊被任为搜粟都尉代领大农令事,直接管理盐铁。桑弘羊到任后,立即派人到各郡国进行整理,清除积弊,并扩大盐铁官营的建置,在全国各地盐铁产区设立盐官三十五处、铁官四十八处。经过整顿,盐铁的产量和销售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摘编自《史记·酷吏·张汤列传》

材料二 清末民初,全国税率有700多种,明目繁杂,极其混乱。甘肃盐区自设置盐务专官机构后,简化税种和税收手续。。。。。。按1931年颁布《新盐法》之精神,除自由贸易外,以就场征税为最重要。盐务机关则于运输大道设立局卡,征收税款。各照所定税率纳税后,无论运经何地,概不重征。亦不论何人,只需照章纳税,即可自由运销各地之盐,不许任何人垄断。西北甘宁青三省盐务于十八年(1929)由三省政府分别管理后,税率属有变更,各改省所订税率之参差不齐,且于正税之外,巧立名目。。。。。在《甘肃盐务月刊》中记载,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训令,国民政府第七零三号令,要求各省政府整顿盐务税收,避免随意加派,统一国家税收……现在军事已定,全国政治悉遵正轨,盐税收入关系中央财政,斯不容再任意割裂,有防统一。

——摘编自《中国历史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盐铁官营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盐务改革的特点和进步意义。
2023-01-05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河北专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史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对于国家而言,一味地压制商业,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同允许商业有一定发展,给商人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获得高额商业利润相比,后者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

——摘编自冯葚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武帝元光年间,“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鸿渭之流,径入于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东综沧海,西纲流纱”。随后武帝又征发万余人,首创地面凿井,使井下渠道相通的办法,引洛水至商颜(今陕西大荔县北),连成一条长约10里的井渠 — —龙首渠。当时在关中地区还修成灵轵渠、成国渠和湋渠等水利设施。公元前119年“以昆明有滇池,乃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并经揭水陂引昆明池水进长安,用以改善城市用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原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6条较小的支渠,以利于郑国渠附近高地农田的灌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凿引泾水与渭水相连,修成白渠,全长200里,可灌溉农田4500顷。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经过长时期的论证和准备,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协调了各部委、沿线各省市等力量。至2020年6月,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输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万人口受益,京津冀地区人民生活饮水质量明显提高。华北地区地下水过度开采状况得以缓解,水资源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水利工程兴建的条件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意义。

6 . 材料一   春秋时期,王室衰弱,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进入战国,各国统治者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

——摘编自蒋重跃《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

材料二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崩乐坏”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朝国家治理的特点。
(4)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春秋至秦汉的发展所体现的历史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