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展示了19782010年乡镇企业在不同时期增加值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情况。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19781983年:开始发展阶段;二、19841988年:异军突起阶段;三、19891991年:治理整顿阶段;四、19921996年:全面发展阶段;五、1997年以后:改制转型阶段。

——摘编自陈笑《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五个阶段中选择一个或多个,自拟题目,评析这一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求:题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2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统购统销”政策在我国曾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为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随后对食用植物油、棉花、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它们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5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三、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析“统购统销”政策。
2024-05-0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选择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以苏联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26日,新中国党政代表团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主要有两项任务: 一是向苏联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二是与苏联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寻求苏联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和支持。随后,中苏双方签订了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这些文件的签署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强大助力。

——钱津《新中国经济建设70年的道路与成就》

材料二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反对苏联斯大林式的教条主义,强调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

——摘编自左凤荣《中国改革开放是对斯大—苏联模式的否定》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2)据材料二,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予以说明。
4 . 新中国的农村和农业经营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无偿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消灭地主阶级,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经过土地改革,全国3亿多农民分得耕地等生产资料。消灭了剥削制度,农民成为独立经营的小生产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为了使个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将有限的农业资源集中到国家手里;中共中央提出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到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社,实现了由土地私有基础上的个体经营向土地公有基础上的集体经营过渡,在农村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编写组《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是还有两亿多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农民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农民生产的产品“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它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将农民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因而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自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2022-05-30更新 | 477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泉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土地问题,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时期土地政策主要内容
土地革命时期1929年制定和颁布的《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农民已经分得的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别人不得侵犯;生产的产品,除向政府缴纳土地税外,均归农民个人所有,任凭自由买卖。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在保证国家税收和集体收入不减少的同时,使农民富裕了起来。小岗村的改革,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农民重新焕发了活力,农业走出了粮食和农副产品缺乏的困境,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王克群《党的土地政策90年评述》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6-05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永安市第一中学、漳平第一中学三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不停顿的社会变动和巨大的社会进步,是1978年以来中国历史的显著特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包干”联产承包制实现了农村土地的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而农民通过承包则取得了对土地的使用权,即经营权,农民成了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既能保证国家的税收、征购和集体提留任务的完成,又使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王郁昭《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大包干”联产承包制产生与发展的问题》

材料二   政府给经济输入活力的方法是放松国家对大中型企业的控制。公有制不一定等于国家的直接控制: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两个不同的功能。中国领导人感到,在国家支配的框架内,企业应该被赋予足够的自主权,在供应、销售、资本利用、聘用和解雇、薪水、工资、资金,以及制成品价格等方面自己做决定。企业应具有法人地位,自负盈亏。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作为一个外国学者,英国经济学家罗思义的专著《别误读中国经济》向外国读者全面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用铁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奇迹。

——何自力《解读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对<别误读中国经济>的评析》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国企改革的相同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为例,以“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的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000元到4万元不等。”

——摘编自赵文远《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材料二   根据有关学者的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20%。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贡献率就越高。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李长安《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


(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9-08-12更新 | 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课时把关题-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每课重点知识把关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邮票,常常以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文化典籍等作为题材,以小小的“方寸之地”承载着往昔的历史。下列三张不同年份发行的邮票,见证了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巨大变迁。



(1)仔细观察这三张邮票,概括我国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的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其中一个时期的农业政策进行评析。
2019-08-2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由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
凯恩斯主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自由主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


从表格中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0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在农业建设中应吸取哪些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