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地方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所谓中正,就是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晋以后,中正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进行干扰。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2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中国封建社会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概况为“一”与“多”……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模式。

材料二   中国自战国秦汉以后,作为政治制度“一”即定型为一种僵固模式……其中地方制度的演变一次次遇到危机,但它仍能在危机中屹立;它的表层结构一次次被破坏,但从深层结构中又一次次复制和再生出来……西方国家的雅典政治体制以多元主义为特征。这种多元主义的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国家权力体系的最高层面,并存着两个以上平行的权力机构或掌权者。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水平的平面,是一个平顶山结构而不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尖顶。材料三“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的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火种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文明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一”与“多”在古代中西政治制度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秦汉至明清,中国政治制度上的“一”中的地方制度中西汉和唐朝是怎样被破坏、又怎样被复制和再生的?雅典的政治体制是如何运作的?

(3)材料三布罗代尔强调的核心观点:是要从文明传承的角度去阐释历史。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通过首脑会议,批判国际经济旧秩序,倡导国际经济新秩序,并与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互为影响。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运动适时把工作的重点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它通过召开各种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改革国际经济关系的纲领和行动原则,从贸易、援助方面的具体要求,深入到国际经济结构和体制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前期,不结盟运动认为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因而它继续倡导和推动南北对话。8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工业发达国家对南北问题的强硬态度,不结盟运动就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加强集体自力更生的南南合作上来,以增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讨价还价的能力。不结盟运动成立以来,中国与其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并于1992年9月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

——摘编自高志平《浅论冷战时期不结盟运动倡导和推动南北对话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不结盟运动,并就不结盟运动与中国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4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三公坐而论道,其权重大,其体尊严。汉制丞相用人行政,无所不统,盖君则世及……后世恐其专权敌君也,渐收其权归之尚书,渐收而归之中书,而归之侍中,而归之内阁;渐易其名为尚书令,为侍中,为左右仆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为平章政事同三品,为大学士;渐增其员为二人,为四人,乃至十人;渐建其贰为同平章事,参知政事,为协办大学士。其位日卑,其权日分,于是宰相遂为天子私人。

——《梁启超文选》

材料二   经过四个月的讨论和妥协产生的宪法是一份4000字的简短文献,为新政府勾画了一个最为简要的框架。宪法包含了两个最为基本的政治原则——联邦制和联邦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制衡”机制,前者有时也被称作为“权力的分割”(divisionof powers),后者则被称为“权力的分立”(separationof powers)。

——【美】埃里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丞相制度出现的变化。
(2)结合1787宪法的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中“权力的分割”与“权力的分立”的理解
2022-12-2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郑大华《“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

材料二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第三阶段的新发展。简述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并说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
2023-02-2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于远东各非共产党国家的政权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这样的承认,和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他们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

​​​​​​​——1950年美国人的演说

材料二: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中,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的政府(即使它还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曾称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大环境和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的外交成果?
(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的理解并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条件。针对“它还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7 .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会议

内容

出处

1921

中共一大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持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1922

中共二大

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对象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革命纪念馆是纪念革命先烈丰功伟绩,了解光荣革命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作出的突出历史功绩。综合上述材料,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历程,谈谈你的历史认识。
2022-07-07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4年,清延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以上材料均据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主要内容及其所反映出的心态。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外交地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近代中国外交礼仪的变化中得出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攻占巴蜀,一方面,使得巴蜀地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赶上并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它也使得奏从此有了一个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大后方。故司马迁说:“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在巴蜀故地共设置了巴、汉中、蜀郡,共3l县。秦治巴蜀,政策多为新创,秦后来一统六国,多借鉴这些政策,以后历代政府统治巴蜀,亦往往蹈袭。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

材料二 北宋时期沿用中国古代“山川形便”的惯例划分行政区,“四川”便得名于宋朝四路;夔州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其范围包括今四川大部及秦岭、汉中平原等地。元代沿其游牧民族分置部落的习惯,实行行省制。元代行省幅员过于辽阔,为防止分裂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牙相错的原则来划分省地界、元朝把秦岭、汉中等地划给了陕西行省,陕西越过秦岭管辖汉中。四川行省成四寒之国,其北面屏障秦岭业已撤去,难于养成长期割据的气候。

——据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池理十六讲》等

材料三 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据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在蜀地区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秦国加强对这一地区治理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朝相比,元朝四川地区行政区划的变化,并分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原因。
(3)材料三中“其专在下”和“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地方治理对后世的启示。
10 .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注重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封出去的邦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行政长官称守,掌一郡行政等事务,设郡尉负责军事。郡下设县,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每年岁末,郡守派遣官吏赴京师上计(地方官吏于岁末年终将一年的政绩汇报给国君或上级官员),向中央呈交记录本郡情况的计簿。朝廷据此行赏罚。县则在郡上计前,向郡守呈交县计簿。中央派监御史监察郡政,纠举弹劾有罪过的官吏。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所以《隋书·地理志》说;“汉高祖矫秦始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这点也是不错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四   同样的气候,均质的土壤,完整的地形显然有利于进行同一类型的生产活动,简化农业生产管理,便于进行水利建设。所以秦代和隋唐都有意使政区的分划符合山川形势,也就是使这级政区与自然区划相一致。……为着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中央政府通过郡县制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据材料三分析汉初的分封与周代的不同。
(3)根据材料四指出元朝的政区划分的原则和前朝有何不同?分析这一做法的影响。
(4)综合材料二、三、四,结合秦、汉、元时期地方行政变革实践的效果,谈谈给你的启示。
2021-12-07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