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1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l6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摘编自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教育和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影响的共同点。
2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见于《资治通鉴》,其语意当由《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中化出。后世围绕此八字定评,发生激烈争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魏其武安列传》记载:“建元元年,丞相卫绾病免……于是乃以魏其侯(窦婴,窦太后侄)为相、武安侯(田蚡,景帝王皇后同母弟)为太尉……太后(文帝皇后、景帝之母窦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御史大夫)王臧(郎中令)等,而免丞相、太尉……建元六年,窦太后崩……武安侯蚡为丞相……天下士郡诸侯益附武安。”

《史记·儒林列传》与《汉书·儒林传》均载:“(建元六年)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

材料二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州人董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后世学者考证董仲舒任江都相应在元光元年)。”

——《资治通鉴汉纪九》(其中“董仲舒对曰”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上,史籍记载存在哪些主要分歧?

材料三 事实上,汉武帝从未采纳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更未真的有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际行动……董仲舒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武帝七年(元光元年)……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新鲜,不过是步田蚡后尘,鹦鹉学舌,沽名钓誉而已。

——孙景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

材料四 《汉书·董仲舒传》中的这段文字:“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前二位的主要功绩在“隆儒”,这可以理解为重视儒学,重用儒生。但纵观他们全部所为,重视儒学层次太低,只是“俱好儒术”而已……而董仲舒则不然,他一开始就从思想和政治战略的高度,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立点之高,无与伦比。

——管怀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有其事——与孙景坛同志商榷》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两位学者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材料五 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向有所误解。误解之一是,以为这一国策是董仲舒一人促成的;误解之二是,既然是“罢黜百家”,就以为从此禁绝了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其实不然。近年来中外学者对此作了澄清,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仅仅采用董仲舒一个人的建议;汉武帝也没有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其本意是确立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这些学派依然可以在民间自由流传,并没有禁绝。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确立儒家在官学中的“独尊”地位?材料五对材料三、四有何价值?
(4)综上,你认为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有哪些?
2018高二·全国·专题练习
3 . 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美两国先后发射了人造卫星。1967年中国确定了卫星发射的总目标,概括为四话: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这表明
A.冷战的重点是太空军备竞赛
B.文革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C.科技活动被赋予政治宣传意义
D.中苏合作打破美国空间技术垄断
2018-09-01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尖子生培优题典(课标全国专用)-考点10中国现代思想文化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在西力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既得利益权贵,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参与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参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有哪些变化之处,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分析演变的原因。

2018-11-2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方文学艺术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一个新的、颇有点奇异的现象,人们给它一个概括的称呼,叫做“现代派”。“现代派”是对一系列标榜反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统称。下列属于“现代派”的有
①《等待戈多》
②摇滚巨星“猫王”
③《格尔尼卡》
④芭蕾舞剧《天鹅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