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太平天国的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下图是根据相关史实整理的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图。据此可知(     
A.民主思想对清廷决策产生影响B.时局发展冲击了清廷用人政策
C.改革派执掌了清廷中枢机构D.清朝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22-11-19更新 | 820次组卷 | 7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843年,洪秀全在广州吸收了基督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创以拜上帝教,团结民众反对清政府的统治。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允许外国牧师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以引入外邦技艺。这表明太平天国
A.通过学习西方以探索国家出路B.借助宗教思想以构建科学革命理论
C.发展资本主义以突破封建束缚D.超越小农局限以调整农民革命方向
2022-04-03更新 | 466次组卷 | 8卷引用:广西柳州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等级考模拟(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850年,上海租界人口占上海人口总数的比重不足0.1%;1865~1866年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口所占比重为13.4%和8.1%。这说明
A.上海经济发展迅速B.上海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
C.战争影响人口分布D.租界城市近代化发展较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021-08-21更新 | 253次组卷 | 64卷引用:2017届广西区陆川县中学高三8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图为江南乡村绅士管庭芬所作日记,据表可知
时间内容
咸丰十一年六月十七日“余家每日仅食粥”
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生活困顿,未能饯腊,郁郁而寝,感慨“白头老母频嗟叹,八十余年无此穷”
同治元年五月三十日“时米价至万钱一石,举家食粥,尚不能继,忧虑之极。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一日“米价昂至万三千钱一石,民不聊生,余家仅杂粮和以糠枇作糜,苟延旦夕,然尚恐不继。"

A.洋务运动的求富目标难以完成B.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剧了粮食危机
C.阶级矛盾的激化影响农业生产D.民食维艰成为当时全国普遍现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政治体制仍基本沿用三司制度,并在三司之上设立督抚,用以监察地方和军务。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几次改制,以诏谕敕令、各类会典事例的形式,进一步规范了督抚制度,使督抚成为地方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此时,出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督抚设立往往职权轻,任期短。

——摘编自孙文《明清督抚制度的嬗变及其评鉴》

材料二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势力进入中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而清政府赖以维系政权的八旗、绿营逐渐没落,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给予八旗、绿营毁灭性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命令各地举办团练保卫地方,而对地方的权威开始流失。清政府将财政权和军事指挥权下放到地方督抚,同时还伴随着司法权、用人权等一系列权力,这些权力使得地方督抚的权力更加扩大。

——摘编 自王学斌《近三十年来晚清督抚制度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督抚制度兴起与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督抚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清代督抚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64年,户部因财力匮乏,向两江总督曾国藩索要淮南盐税,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次年,户部又令江苏巡抚李鸿章匀拨两淮盐税,以解中央燃眉之急,李鸿章仅答应略增该省财政上缴数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这反映了当时
A.盐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异常尖锐
C.洋务运动的资金匮乏问题严重D.中央政府的权威出现了弱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出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
2020-01-16更新 | 171次组卷 | 35卷引用:广西蒙山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提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1 2016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摘编自吴楠《民族精神调查报告》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53年前后,马克思将太平天国运动看作是国际政治运动的一部分,称之为“强大的革命”,而到了1862年,他又认为“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马克思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在于
A.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失败带给马克思反思
B.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的破坏远大于建设
C.马克思倾向于中国政府的立场思考问题
D.马克思的认识也存在西方中心论的偏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