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太平天国的评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上海市博物馆藏有《攻打上海县城阵亡法国官兵墓碑》,其碑文写道:“纪念因激于公义与人道而攻打侵犯上海城之盗匪,于1855年1月6日为国争荣而阵亡诸法(国)人。同国骈(并)肩作战诸友,谨立此碑。”作为直接证据,该墓碑可用于研究(     
A.中法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B.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C.通商口岸的政治经济状况D.资产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2 . 孙中山曾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蒋介石则说:“往者,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二人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A.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B.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D.符合文明史观,具有客观性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提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1 2016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摘编自吴楠《民族精神调查报告》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16高一上·河北邯郸·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腐败的清政府迫于英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淫威,与英军在古静海寺内议定《南京条约》,后在泊于下关江面的英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人从此尝到了“弱国无外交”、“落后会挨打”的滋味,并蒙受耻辱长达155年。静海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

材料二160年前,在中国东南大地卷起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风暴。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们,为了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制定了较为完备的革命纲领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设计“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曾经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革命热情。《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展示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的宏伟规划。

材料三2011年,桂平市举行纪念金田起义160周年座谈会。来自区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并前往金田起义遗址进行考察和调研。金田起义,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金田这场“大起义”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从这个战争“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1)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间有什么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分析太平天国两个纲领的主旨各是什么?能否实现?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哪一角度评价金田起义的?你是如何看待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革命”一词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爆裂的行动”。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材料三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家、哲学家乃至政治活动家一般认为,暴力斗争只是“革命”的一种形式,创造性的变化才是“革命”的核心内容。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朝用什么制度打破了“部落政治”?汉朝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打破贵族政治的局面?

(2)以近代中国为例,分析属于材料二所定义的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三,试以近代英、美两国为例,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指出“创造性变化”的具体表现。

6 .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王朝为恢复社会秩序对所谓的“忠义之士”进行表彰和纪念。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这表明(  )
A.朝廷意在重塑正统价值观
B.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C.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D.社会各阶层争夺政治权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