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开创外交新局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依据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定义,通过对《中外旧约章汇编》所载文件的逐个梳理,得出的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目是343个。这一数目不是最后的数字,但却是一个有根有据的统计结果,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量。得出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数量,可以从一个方面客观反映近代中外关系的特征。

材料二1958年,戴高乐着力调整法国对外政策。他说:“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196310月,戴高乐授权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亲笔信到中国,代表他同中国商谈两国关系。在双方就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达成默契的前提下,同意法国提出中法先建交而后法国同台湾断交的方案。19641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戴高乐说:“这是基于事实和理智的影响日益加强,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摘编自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

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


(1)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特征。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中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其内容及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交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一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重要事件。
2021-08-2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中美关系无论是从战略高度还是从长远角度出发,都至关重要,对于维护地区安全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8年杜鲁门说:“世界正处于大变动当中,革命正从大多数‘无所为’的国家蔓延开来,共产主义正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自由的方针再次受到挑战。这一次是来自一个新的强大地区,即苏维埃俄国,我们必须重新武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盟友。”
——摘自《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关系的最突出特点,并指出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什么?据材料二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原则的基点是什么?
材料三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二十年来,我们两国(指中美)隔着一条敌视和猜疑的鸿沟彼此冷眼相看。”这种敌视和对抗不仅在中美两大民族之间造成了整整一代人的互相隔绝,而且在两国人民的心里埋下了误解的种子。这段历史所产生的阴影,给后来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其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巨大的。
——曾劲松《中美关系》
材料四 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毛泽东说:“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和对我们的政策。”对周恩来说:“过去我们有时候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无论你和我;我们俩都必须把自己的国家生存放在首要地位。”——摘自《尼克松回忆录》
(2)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二十多年中美关系处在怎样的状态?据材料一、材料四杜鲁门和尼克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有何不同?
材料五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摘自1979年1月1 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3)据材料四、材料五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得到改善,中美关系得以改善和中美建交的根本前提是什么?请指出中美两国遵循的外交根本原则。
材料六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美国的太平洋政策》一文,明确表示美国今后的战略重点将向亚洲转移。希拉里·克林顿在文章中说:“未来的政治将决定于亚洲,而不是阿畜汗或伊拉克。美国将置身于行动的中心……今后10年美国外交方略的最重要使命之一将是把大幅增加的投入——在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锁定于亚太地区。”
(4)比较材料五与材料六美国的亚太战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意味着什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30年的战争,欧洲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19世纪建立起来的维也纳体系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步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但因排除美苏而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国家侵略活动使国际法遭到极大破坏。战后,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力量。国际法院也在荷兰海牙成立。同时,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纷纷问世。

——据杨泽伟著《国际法史论》

材料二   新中国自成立到1977年底,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总共不过31个。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236个,仅1978年到1988年就签署、生效了122个。1978年以后中国参加的多边条约,超出了外交、人道主义法、海事、航运、少数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章程等狭小范围。据统计,中国至今参加的多边条约既涉及联合国及其所有专门机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一般国际法,还涉及国际刑法、反对恐怖主义行为、毒品管制,以及某些建立国际组织的章程等。这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国际法律秩序。

——据饶戈平著《国际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突出特点,并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对世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有何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为时常想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三   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76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这种共同的危险”指什么?“大同盟”战后分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中国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体现出新中国外交怎样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在此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020-08-1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逐渐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2)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19-01-30更新 | 3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福州八县(市)协作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卷

6 . 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称霸与对立,并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美国通过签订条约,直接插手盟国的内政,苏联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自己的社会模式,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极大地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引自高恒《对战后两极格局下国际秩序的历史评价》

(1)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1971年7月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说,指出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美国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的主张,尼克松说:“这一年之所以将成为欧洲年,是因为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引自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担心的“挑战”力量来自哪里?这些“挑战”力量对国际关系格局影响如何?美国在外交上又是怎样应对的?

材料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3)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过程。

2018-02-0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六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个月内与其它国家正式建交情况

1949.10.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49.10.4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1949.10.5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9.10.6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49.10.6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9.10.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9.10.7波兰人民共和国

1949.10.16蒙古人民共和国

1949.10.27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9.11.23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1.18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材料二“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各国要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以和平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和平。发展还需要良好外部制度环境,国际金融机构要加快治理改革,多边开发机构要增加发展资源。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

——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我国对外关系的特点,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决心伸出我的手”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8 . 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1840—194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洁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材料二   晚清外交,经历了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近代西方“条约体系”逐步转型的过程。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是对处理日益增多的“洋务”的一种被动应对,也是对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的初步探索;1901年“外务部”的产生,既顺应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需要,又为清王朝维持国家主权与独立形态提供了重要工具。

——摘编自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

材料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外交。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内容,说明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努力。
10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1920年前后在扭转“沉沦”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材料二: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谈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环境时表示“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保障,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局面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 保证我国社会和谐、政局稳定的民主政治制度有哪些?
材料三: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历史事件。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表现,及中国多边外交逐渐活跃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2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天津新四区示范校高二上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