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继得到苏联率先承认之后,各国外长代表各自政府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立即建立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原国民党政权的关系。这些国家的外长包括:

10月3日保加利亚外长波普托莫夫、罗马尼亚外长安娜·波克
10月4日匈牙利外长卡莱·古拉、朝鲜外相朴宪永
10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代外长威廉:西罗基、波兰副外长斯达尼斯拉夫·菜西斯基
10月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理暨兼外长却尔巴桑
10月2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外长窦丁格尔
11月21日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兼外长恩维尔·霍查

——摘编自朱纪华《档案揭密外交风云》

材料二   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正是对儒释道这三种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的生动诠释。19世纪以后,列强的疯狂侵略让中国人民陷入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苦难境遇,加深了无数仁人志士对自立自强的渴望、对战争侵略的控诉以及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我国推动建设新型国家关系,就是要打破唯权至上唯利至上的思维牢笼,让世界各国认识到“除了权还有理,除了利还有义”。零和博弈这种水火不容,不可调和的竞争思维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当今世界。{因此,我国在国际上打造“和而不同、包容互鉴”的崭新格局。

——摘编自常浩《新时代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几点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状况。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表现和相关外交活动对国家建设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代我国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推动建设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2022-06-2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中牟,登封等六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20世纪东西方关系是决定人类安全的一对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9315日,德军占领布拉格,第二次世界大战奏响了序曲。415日,英法苏三国开始谈判。谈判中英法两国不愿意承担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军事援助义务,只想让苏联承担波兰、罗马尼亚的援助义务。822日晚,英法苏谈判破裂。823日中午,纳粹德国外长抵达莫斯科。

——摘编自方连庆《国际关系史·现代卷》等

材料二   在克里米亚召开的会议中,美苏英三国在德国赔偿问题上,没有原则性分歧,但在赔偿数额、支付方式和期限问题上争论不休。苏联要求德国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一半归苏联。丘吉尔认为苏联要得到的赔款数目是异想天开。罗斯福的立场不明确,但同时认为不应该使德国人挨饿。最后,三国就德国赔偿问题没有达成一致协议。

——摘编自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

材料三   有学者指出:冷战思维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国际政治中以权势政治,甚至极端权势至上的眼界和立场来看待和对待国际事务的一种思维方式。其主要表现为:追求绝对安全,而非满足于相对安全;不能或不愿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利益、情感和安全担忧;以“自现预言”的方式制造敌人和对敌战略规划;用“挑战史”和“谋霸史”来牵强地附会当今和未来。

——摘编自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英法苏三国开始谈判”的主要背景,概述“英法苏谈判破裂”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直接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写出“在克里米亚召开”的国际会议名称、时间。根据美苏英三国“没有达成一致”的提示,简述该国际会议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新体制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两极格局解体后体现美国“冷战思维”的国际事件一例。指出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突破“冷战思维”所进行的外交政策调整,并提炼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构建大国关系框架的基本诉求。
2022-05-1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部建部之初设有办公厅、苏联东欧司、亚洲司、西欧非洲司、美洲澳洲司、国际司、情报司、条约委员会、外交政策委员会等9个部门,约有170位工作人员。20世纪80年代后,在亚洲司、西欧非洲司、美洲澳洲司的基础上,分离并产生了新的西亚北非司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等部门。另外,从办公厅中逐步分离出行政司、干部司、礼宾司、领事保护中心、机要局等部门。进入21世纪后,外交部又新创立了几个技术性机构,如2004年设涉外安全事务司,负责执行中国外交涉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方针政策,协调和处理相关涉外事务;2009年设边界与海洋事务司,承担海洋划界、共同开发等相关外交谈判工作,侧重于南海、北方疆界的边界政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部首次设立专门处理边界与海洋事务的司级机构;设政策规划司,主要负责研究国际战略问题,起草外事文稿,开展政策宣示,“解释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对国际事件的看法,以帮助中外学者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

——摘编自《从中国外交部机构的演变看我国外交工作的转变和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进行外交机构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外交机构改革和外交活动的变化趋势。
2022-05-12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历程。

探索阶段(1950~1978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政府向朝鲜无偿提供大量战争急需和人民生活必需的物资援助,并在战后继续帮助朝鲜恢复经济、重建家园。1964~1970年,中国的受援国达31个,并先后同10个非洲国家建立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援建成套项目和提供技术援助成为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
在努力克服“文革”时期严重财政困难和各种干扰因素的情况下,中国全力支持越南、柬埔寨、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同时全面铺开对其他亚非友好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受援国增至66个;1971~1978年,对外援助支出达到前20年支出总和的159%。
改革阶段(1979~2012年)中国不断推进对外援助机制改革,包括:淡化意识形态色彩,重新明确对外援助作为“南南合作框架下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帮助的基本定位;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走互利合作的新道路。
创新阶段(2013~至今)中国全面开启对外援助方式的结构性改革和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例如,设立多种形式的援外专项资金和合资合作专项基金,贴息优惠贷款成为对外援助资金的创新形式。除传统的成套项目和物资项目援助外,技术援助和智力援助的比重明显提升。

——摘编自俞子荣《不平凡的探索与成就——中国对外援助70年》


根据材料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2023-05-14更新 | 141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21年10月2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事件
19711025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决议案
1974410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他阐明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并庄严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
198911中国首次派人参加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这是中国第一次派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20001中国政府向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派遣15名民事警察。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派出民事警察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
2003522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通过第1483号决议,同意取消联合国对伊拉克长达13年的制裁
2015724中国外交部与联合国驻华系统联合发布《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南南合作,并协助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千年发展目标
201592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
202110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昆明宣言》,向全世界发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倡议

——摘编自《新中国重返联合国50年都做了哪些大事?》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对外援助是一种独特的外交方式,是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1950年到1976年, 中国正式与受援国签订协议的援助款额为619亿人民币。约80%的金额都用来援助越南、阿尔巴尼亚、朝鲜、罗马尼亚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对外援助在内容上主要由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援助、军事援助和现汇援助这四部分构成。新中国领导人将对外援助视为贯彻革命外交路线的手段。因此中国对外提供的援助不仅数额大、力度大,而且让渡性也很高。以贷款利息为例,1964年中国政府将全部贷款改为无息。

——摘编自蒋华杰《冷战时期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研究(1968-1918)

材料二   198011 国务院指出对外援助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经调整援外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被严格控制在国家财力允许的范围内。1995年起,中国以优惠贷款作为新型援外方式,主要投向受援国的经济基础设施领域。在促进受援国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1世纪以来,对外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援外志愿者等也逐渐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方式。援助领域已从经济基础设施领域扩展到社会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开发、工业、 农业等多个不同领域,受援国分布更加广泛。

——摘编自刘方平《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外援助研究》


(1)据材料分别概括两个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调整对外援助政策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其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是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环境发生巨大变动的时期,也是中国内外压力较大的时期。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对外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不再实行“一边倒”方针,改为实行依靠第一中间地带国家、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国家、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和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略,这一战略又被形象地称为“两个拳头打人”战略。这一战略,使中国顶住了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巨大压力,但也使中国面临险恶的安全环境。“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极左的对外政策使得中国在国际上陷入被孤立的境地。为改变不利的国际处境,中国领导人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调整对外政策。

——摘编自伍绍勤《198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研究》

注:材料出处中的“1980年代”应写为“20世纪80年代”,为尊重原文,此处不做改动。

材料二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极为严峻,只有与中国相接的东部边界比较和平稳定。中国和俄罗斯都表示认同《中苏联合公报》继续作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在原有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俄罗斯在融入西方的过程中处处碰壁,其逐渐意识到一个贫弱的俄罗斯不可能得到西方的尊重。因此,俄罗斯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提出了“既面向西方,也面向东方”的政策,并提高了对发展中俄关系的重视程度。俄罗斯一方面继续寻求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与近邻中国的东亚关系,以求改善自身的地缘政治环境,重塑世界大国形象。

——摘编自方海燕《新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俄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华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8 . “国家角色”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自我定位,是国家对自身实力与外交关系的审视,也是国家对自身国际形象的建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国家角色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发生着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的国家角色观念表述

年份《人民日报》元旦社论节选
1988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改革同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息息相关。世界是否能够走向和平、稳定和发展,会对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也将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1989从国际条件来看,全世界正从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这种变化总的来说对我国是很有利的。我国有可能争取到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以集中力量搞好改革和四化建设。
1999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在不断强大和成熟,我们的任务也更重了,对于历史、民族和人类所承担的责任更大了。
2000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建设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拥有全人类l/5的人口,在新的历史创造活动中责任重大。
2005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6一个志在伟大复兴的民族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一个坚持改革开放的大国理当对世界有新贡献。
2013这一年,我们扬帆致远,开创外交新局,“一带一路”联通四海,雁栖湖水拥抱五洲,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2016G20杭州峰会牵动世界目光,中国方案、中国主张为失调的全球治理开出新药方。
2017“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智慧引领世界。
2018世界上仍有战争、贫穷、不公,还要我们完善中国方案、提供中国智慧。

——摘编自韩红星、陈锦《中国国家角色的变迁: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的国家角色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理由。(划分阶段准确,角色定位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对外援助,从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成为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大国外交的重要战略手段。总体而言,中国对外援助的70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探索(1953-1978年)改革(1978-2012年)创新(2013年至今)三个时期,其中探索和改革时期的对外援助概况如下:

概况
探索时期19501953年抗美援朝,除作战,还提供大量无偿援助,战后帮助朝鲜重建。19501954年援越抗法,提供军事和物资援助。这一时期,中国还先后向蒙古国、阿尔巴尼亚、古巴等国提供物资和项目援助。1956年起,中国先后与柬埔寨、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签订援助合作协议;向埃及、也门王国提供援助。
1964年,中国正式提出“援外八项原则”,在继续保持意识形态领域援助力度同时,努力扩大对非洲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援助。从19641970年,先后有10个非洲国家同中国新建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截至1978年,中国的受援国已经增加到66个。
改革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援外工作:逐步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宣布“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等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对外援助财政支出明显下降,开始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走互利合作的新道路。
进入90年代后,在援助方式方面,主要推行对外援助体系的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引入竞争导向和市场化手段。
2000年开始,中国先后建立“中非合作论坛”“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多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全方位国际发展新平台。
这一时期,中国的受援国从20世纪80年代的83个进一步发展到100多个。

——摘编自俞子荣《不平凡的探索与成就―中国对外援助70年》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06-26更新 | 22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的外交观念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改革开放时期

1.建立新型外交关系——中国革命的基本诉求
2.“独立自主”与“和平”——新中国外交的核心观念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的基石
4.国际统一战线与划分“敌、我、友”——基本外交策略
5.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战略划分
6.战争、和平与革命——冷战时代的困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调整外交战略
2.重新判断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3.紧密配合改革开放的需要——重新诠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在多样化的世界中寻求均衡——建立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
5.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谋求合作共赢——以渐进的方式推动国际秩序的改进

——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新中国外交视角与观念的演变》

(注:“三个世界”是毛泽东于1974年提出:第一世界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美苏争霸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根源;第二世界指美苏之外的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三世界指发展中国家,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