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统治前期推行“有为而治”的指导思想,执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的经济政策,对外穷兵黩武,导致统治后期民怨沸腾,被迫下轮台罪己诏。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命霍光、桑弘羊等人辅佐幼主昭帝。前81年,霍光召集全国各地选出的贤良文学人士进京商议罢黜盐、铁、酒等专营政策,盐铁会议召开。 在会议上,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对盐铁官营等财政措施进行了全盘否定,并进而攻击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作为这些财政措施的经办人,桑弘羊坚决捍卫汉武帝的内外政策,就盐铁等政策的存废与贤良文学展开了激烈论辩。会议结束,朝廷仅罢去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但经济上官营政策有了一定收缩,这场会议中的贤良文学人士普遍得到了重用。

——摘编自陈启喆《盐铁会议和西汉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明洪武元年(1368年),统治了97年的元王朝被推翻,但残余势力仍旧盘踞北方,朝廷屯重兵于九边重镇,每年需要军粮250万石,给国家造成了较大的财政压力。 洪武三年,朱元璋采山西行省官员建议,令商人于大同仓交米1石,或于太原仓交米1石3斗,发给淮盐1小引(200斤)。 商人纳毕,就可以拿着发给的盐引前往指定的盐场领

取食盐售卖,此即所谓“开中法”。 同时规定,商人贩卖食盐,必须持有盐引,盐与引离,或伪造盐引,即以贩私论处,罪至死。 自此,民间贩盐事业迅速发展,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时期,全国产盐最多的两淮、两浙两个盐区,每年办大盐引(400斤)为 572 400 余引,约占全国盐引数的一半。

——摘自朱宗宙《明清时期盐业政策的演变与扬州盐商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盐铁会议争论的实质及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开中法实施的背景及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所产的梨、枣等,由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桔,则经运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这说明当时(     
A.社会生产区域分工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对外贸易较为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 . 《元史.食货志》记载:至元七年(1270年),国内商税“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有溢额者别作增余”,到至元二十六年,已增至“腹里为二十万锭,江南为二十五万锭”。这主要反映了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外贸税成为主要财源
C.商品经济相当繁荣D.民族压迫日益加重
2022-11-06更新 | 125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史》记载,“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凡“私居,执政、亲王曰府,余官曰宅,民曰家”。这说明,宋代
A.民居设计遵循等级观念B.住宅布局讲求主次分明
C.人口剧增造成住房紧缺D.民居建筑采用砖木结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抽解”即缴纳进口税制度。《宋会要辑稿》记载:“抽解旧法十五取一,其后十取其一,又其后择其良者谓如犀象十分抽二分……舶户惧买抽买数多,所贩止是粗色杂货。”这表明宋代
A.政府政策影响商品交易
B.商业经营环境较为宽松
C.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发展
D.对外贸易税收系统混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为有关宋代小商贩(小经纪)的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宋代(     
小商贩(王良佐)“居临安观桥下,初为细民,负担贩油。后家道小康,启肆于门,称王五郎”。《夷坚志》
(南宋)洪迈
小经纪“就门卖羊肉、头肚、腰子、白肠、鹑兔、鱼虾、退毛鸡鸭、蛤蜊、螃蟹、辣熝、香药果子”或“博卖冠梳、领抹、头面、衣着、动使(日用器具)、铜铁、器皿、衣箱、瓷器之类”。《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
“小经纪”条记录的名目有一百七十八种,有卖猫粮的,卖新闻报纸的,卖火柴的,也有卖假发的,卖肥皂团的;还有洗衣店、宠物美容店、修皮鞋店、冰镇饮料摊子。无数小商贩在京城里开设各类小商用,经营各种小商品或提供生活小服务。《武林旧事》
(宋末元初)周密
A.传统农本观念遭到颠覆B.商业繁荣拓展城市空间
C.城市发展促进社会流动D.城市商业经济魅力巨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克服和改变官卖制度经济效益下降这一情况,宋朝政府遂将全国茶叶的专卖改行通商法,茶商园户交易,按质论价,也可讨价还价。这样就使茶叶交易趋于优质优价的经济原则,也减少了交易程序。《宋史》记载,行禁榷(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行通商法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可见改行通商法财政收入有了增加。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材料二   18341月,英国印度总督本悌克设立了一个茶叶委员会,负责调研和规划在印度种植茶叶的问题。在英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1839年在印度成立了阿萨姆公司,由于缺乏种茶经验和管理不善,该公司在初期遭到了巨大亏损,以至于到1848年面临破产的危险。在调整了管理者和改进生产方法后,种植上经过科学的剪枝与采摘,培育上又细心从事,而且是以节省人工的最新机器制造出来的。阿萨姆公司最终摆脱了困境,并于当年宣布首次获利3000英镑,1852年公司有了第一次盈余。此后私人资本纷纷投资于植茶业,到1859年,私人经营的茶园已达50处以上。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茶叶通商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印度茶崛起的原因。
2023-02-26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按照南宋陈勇的《农书》记载:太湖流域的湖州10口之家养蚕10箔可以获茧120斤,收丝156两,可织小绢31匹,以1匹绢易米1石4斗的比价计算,31匹绢相当于43石4斗米,按当时最高亩产3石米计,需14亩4分7厘优质水田一熟的产量,才可与之相抵。由此可知,该地区
A.开始出现自然经济解体B.粮食供给主要依赖外地
C.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2022-03-09更新 | 339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民间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比如宋代有四大书院之称的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他们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书院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书院的资金主要来自官府的赐田和赐币以及民间捐输,也有部分来自书院自营收入。随着书院影响力的扩大,政府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书院的官学化色彩愈加严重,书院走出的学生主要还是参加科举,同治光绪年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已经与科举合为体的书院,也一并成为历史。

——摘编自刘河燕《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特点分析》等

材料二   宋初,实行茶叶专卖制度。种茶的百姓为园户,官府向园户提供种植本钱,园户则将所培制之茶除输租外全数交由政府收购,其性质相当于解放初期实行的“统购”。政府榷货机构根据收购茶叶的数量向商贾出售茶券(亦称茶引),商贾凭茶券到茶场提货(称为交引)。由于政府向园户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又以较高的价格批发给商贾,政府获取了丰厚利润。至嘉佑中,由于主管官吏的官商作风,对园户的茶叶压级压价收购,影响了园户种茶的积极性,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导致产销脱节。加之管理不善,成本上升,使整个官卖制度经济效益下降。为了克服和改变这一状况,遂将全国茶的专卖改行通商法:茶商园户交易,则按质论价,也可讨价还价。这样既提高了园户生产积极性,又减少了官府收购及调拨的环节,使茶叶交易趋于优质优价的经济原则,也减少了交易程序。《宋史》记载,行禁椎(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行通商法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可见改通商法财政收入有了增加。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的特点,并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茶叶销售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改革的原因。
2022-07-0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明初,各来华使团会带来“正贡”和“附搭货物”。“正贡”相当于国家交往的礼品,“附搭货物”是可在市舶司等地进行交易的物品。史料记载日本国的“正贡”有20种,“附搭货物”有248种。由此可见(     
①不同地区、国家之间交流频繁②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③朝贡关系有外交和贸易双重色彩④朝贡贸易在明朝官方管理下开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