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在宋元话本里,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仕宦之子,便是将门之后,而到了明代的小说里,主人公却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和“市井细民”了。这一变化说明明朝(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出现变化B.士农工商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C.孕育着社会转型的新因素D.政府以农为本的思想发生动摇
2022-11-11更新 | 399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钞关为明清两代内地征税的关卡,下表所示反映了其数量与分布情况。这折射出明清时期(     
明代7处(九江1处、大运河6处)
清乾隆时期34处(京师3处、直隶5处、辽宁2处、山西l处、山东1处、江南7处、浙江2处、江西2处、湖北1处、四川2处、福建2处、广东2处、广西2处、内蒙古2处)
A.政府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江南市镇逐渐衰落
C.区域间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2022-10-22更新 | 517次组卷 | 6卷引用:云南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宋朝,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奴婢更多地来自雇佣。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材料三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以及北方边疆地区。……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由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新兴城镇。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4 . 汉代到清代,中国城市基本是中央集权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城市是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也是科举与官学等教化机构所在。这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城市(     
A.体现礼法结合特点B.受士大夫传统观念影响
C.主要发挥政治功能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567年,明朝廷开放福建漳州月港,规定民间商人在申请文引、缴纳税银后,可以从月港出发到东西二洋从事贸易。这一举措(       
A.意在彰显明朝的国威B.促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C.彻底废除了锁国政策D.解决了明朝的财政危机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东京梦华录》可看出北宋城市和唐时面貌大不相同。在汴京,街面店铺、作坊、旅馆、50余炉的饼铺、二三层楼的酒家(官营或私营都有),与住宅、寺宇杂然并见。很多大城市里每日天未明到深夜,甚至通宵都有营业。夜市上除了有大众化的食品和用品,便于夜间“勾当公事”的人和一般平民购买食用。批发商业的组织形式在北宋也有新的发展。“行”不但是批发交易的场所而已,并且是一种新起的批发机构。在城市内外河畔桥头交通方便之处或街道广场上都有各种“行”的设置。

——摘编自马媛媛《从〈东京梦华录〉看北宋经济发展》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国力昌盛,经济对外依赖较小,因此即使政府实施大量对外贸易政策也无法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虽然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当时对外贸易有一定影响,但其出发点却并非发展本国经济,朝贡贸易所得商品大多为奢侈品,不利于市面流通。西方国家发生工业革命时最主要的原材料为铁、煤炭等物品,由于海上运输局限性,上述商品无法大量输入中国,因此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

——摘编自张恋绮《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特殊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的原因。
7 . 唐代长安城西市是全国最主要的市场,交易区集中在一个开设市门、四面有墙的较为封闭的场所内,以“肆”(行店)为单位将若干同类商品聚集起来,集中交易,市内设有专门管理机构。这说明唐代(     
A.重视商业的发展管理B.商业大都会快速崛起
C.保持市坊分离的模式D.长安成为工商业市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清时期,儒家不再以谈“治生”为耻,反而强调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强调士人在经济生活上要有独立的保障。此外,捐纳制度的出现和应试登第政策的变化使商贾可以通过捐纳得到功名,商贾子弟可以通过读书科举而入仕。据此可知(     
A.传统社会阶层结构面临解体B.社会的发展模糊了士商界限
C.士商合流加剧明清政治腐败D.商业发展促进抑商政策瓦解
9 . 杨联陞在《中国制度史研究》中说:“唐朝时,集市在中午以200下鼓声而告开张,在日落前七刻钟以300下铜锣声而告结束。这个规矩从9世纪逐渐松弛下来了,到12世纪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从一大清早持续到夜是很常见的。”这反映了(     
A.唐朝出现了集市经济B.唐宋之间发生经济变革
C.宋元新经济因素成长D.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明朝后期,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资本出现积聚现象。推动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B.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
C.普通民众富足的生活D.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发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