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的商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拥有百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内部的格局整齐严密,内城将禁宫大内、政府机构和居民区分开,居民区依直线划分为东西南北整齐排列的108个坊,有专门的里长在早晚负责启闭坊门。长安的东西两市,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可能想到的物品,除了征收税赋和管理市场之外,政府不对商业活动进行更多的干涉……大食、天竺、大秦的商人和僧人,东南亚商人,新罗、日本的留学生、学问僧,甚至还有非洲人往来于长安。

——李夏恩《忆昔开元全盛时》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他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也实行过对外开放,不过那时只能是对前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没有多大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胡伟国《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都城长安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清朝“闭关自守”的表现。
(3)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前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迅速发展起来。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强其所业功能,例如京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外商云集,“胡风”甚盛。此外,当时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数县的治所都设有“市”。

——摘编自张传玺《间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汴京)沿河设市,临街开铺到处都是繁华而杂乱的商业街。官民杂处,商民混居,在潮水一般的世俗生活力量的推动下,“夜禁”也被突破,出现了繁华的夜市。

——吴均《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三 (清代)中国城市不像当时欧洲城市,“,“商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形成为投资城市工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力量,反而购地收租,跻身于官僚与地主相结合的乡绅阶层。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前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市"的特点。
(3)材料三所描述的现象是受哪些政策的影响?
2020-05-2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二   唐朝王建有诗曰:“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互联网

材料四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中后期扬州繁荣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3)据材料四,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019-07-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史学家赵俪生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度概括为三个拐弯。其中的“第三个拐弯,发生在公元8世纪之末,绵延至第9、第l0世纪。它冲破自然经济的锢闭,是货币交流逐渐增多,商业、手工业逐渐发达的一个转折点”。这一观点强调
A.经济政策的延续性
B.经济发展具有区域性
C.经济发展的活跃性
D.经济形态的突破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自古以来,盐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商品和战略性物资,因此,各时代的政府对盐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期,大力推行“榷盐法”,将过去的官运、官销的专卖制改为就场专卖制。其主要内容是,食盐由盐民组织生产,官府统一收购,然后加价卖给盐商。这些盐商运输到官府指定的经销店出售。官府控制了食盐的货源,掌握了批发环节,盐商也无法从中获得暴利。到了两宋时期,盐业流通被官府严格控制,划分销盐区域,实行销界政策,不同产区的盐限制在某一区域销售,不得逾越。

材料二民国初年(1913—1920)年盐税收入示意图

注:1913年2月,北洋政府按照“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的原则整顿盐税制度;净税收入是指税入总和扣除征税成本;中央收入指北京政府扣除归还外债和地方截留后的直接盐税收入。

——刘经华《民国初期各大盐区改革绩效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盐业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盐税收入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17-10-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10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