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的商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场,这个与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因子”在很早的时候起,就植根于华夏古老的沃土里……历史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古代中国人的市场观念在发展上存在渊源关系,但由于两种社会掌握的生产关系的阶级根本不同,以及在思想、文化、法律等社会意识形态诸方面有天壤之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论。

——摘编自王瑜卿《中国古代的“市场”观念》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形式的发展与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唐宋时期为例,列举市场“因子”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判断①、②两处所对应的经济体制。指出1956年确立某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归纳1992年以后所确立的经济体制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与具体实践”,自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9-07-1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民谚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是连接国民经济各部分的重要纽带,而政府的决策则直接影响着商业的发展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令农衣、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舆服志三》

材料三   (清代)承办洋商业务的行商(注:十三行华商)对洋船负全面的责任,他安排洋商住进合适的商馆,向他们推荐买办、通事、银师和仆役。……一当他们的商务办完,洋人就须立即离开广州,或是回国,或是去澳门过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代“市”的管理制度,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局面最早什么时候被完全改变。
(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哪一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的首倡者,分析其经济根源。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政策背景,并分析该政策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通用货币是始铸于武德四年(621年)的“开元通宝”。其仿汉五铢钱,每十钱重一两。起初由于经济贸易不频繁,百姓多以绢帛代替货币,较少使用钱币。进入开元、天宝之世(713~756年)后,商业步入隆盛时期,绢帛便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钱币遂成为主要流通手段。开元、天宝共计44年,在此期间,全国共开炉99处,每年铸钱三十二万七千贯;此后又有所增加。据统计,从天宝时期(742~756年)至唐末,共铸“开元通宝”钱四百亿(贯)左右。

唐后期,随着商品流通的加快,沉重的钱币在储藏及运送方面已成大问题。于是专替商人与官僚保管钱物的“柜坊”出现了,类似于今天的汇票的“飞钱”(又称“便换”)也出现了。

——摘编自重光《唐代商业活动中出现的新因素》

材料二   南宋时期的临安府店铺林立,已经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级大都市了,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商品交易是多么活跃。商业活跃又推动了商业信用扩大,并进一步刺激货币需求激增。宋王朝为防北方辽、西夏、金人的威胁,被迫养重兵以为备,这导致其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需依靠发行纸币以弥补开支,而这又促进了纸币的进一步发展。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达,为纸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当时造纸业和印刷技术都有了很大发展,能够造出专用纸张来印制纸币。

——摘编自王耀萱、常杰《两宋纸币的产生及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商业活动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廷发行纸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宋货币发展的相同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五代是草市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段,这一时期的草市上除农户出售自用有余以调配余缺之外,城市市场出现的珍玩宝器等奢侈品亦充斥其间。草市的数量和种类与前代相较也有增加。一些草市则分布在茶山附近,形成所谓茶市。与茶市类似者还有“鱼市、药市、桔市、莱市”等类。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江市、柳市、药市、蚕市、茶市等大量涌现。以特殊商品为交易对象的专业化草市也较为普遍。伴随这些专门化草市的繁荣,其经营范围突破了单一产品的限制,交易范围不断扩大。隋唐时期草市发展的特点之一为江南草市发展迅速,北方草市兴起滞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交换频繁,城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内部泾渭分明的坊市界线被突破。商业活动范围由市伸展至坊,坊内店铺不断增加,营业不再受时间限制,夜市出现并迅速扩张。城市内部坊市店铺林立,发展为商业中心。

——摘编自冯兵《草市:隋唐五代乡村市镇化的历史典型》

材料二   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工业在江南市镇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国生丝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到90年代初,中国生丝出口量突破10万担,主要来自江南的市镇。江南市镇的手工棉纺织业,以其工艺的精良,使得欧洲国家的手工棉纺织业相形见绌。从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镇起步的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导致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并为农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纺纱织布业带动了市镇的染布业、踹布业的发展。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市镇上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踹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五代草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市镇与隋唐五代相比有哪些新变化,并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分析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7 . 城市的发展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工商业的发展》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英国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变化

年份英国人口(千人)城市人口(千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17517390165722%
180110755348832%
1851208791119454%

(2)阅读上表,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

(3)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结合史实,以上述两幅图片为例进行说明。
2022-08-03更新 | 50次组卷 | 6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湖北省襄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贸易发达,商贸大致可分为国内商贸、边境互市商贸和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和边境互市中几乎见不到妇女身影。据《太平广记》不完全统计,唐代经商妇女32人,未见家人记载的妇女19人,其余多是夫死寡居或丈夫情况不详者。就经营内容种类而言,不详者6人,从事旅店、饭店和酒肆经营13人,从事日用品经营10人。在商业经营中,质量是商家的立足之本,“女几者,陈市上酒妇也,作酒常美”“行溧水道中,遇一新草店数间,独一妇人迎客,为设饮食,甚丰洁”。

——勾利军、吴淑娟《略论唐代妇女的经商活动》

材料二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家庭天使”观影响,英国中产阶级妇女囿于家庭小圈子。19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打字员、书记员等专业办事人员来自中产阶级妇女,新兴行业的涌现,为她们走出家庭、社会提供了新的职业选择。1859年英国第一个女权组织“郎汉姆女士”对女性加以培训,并为她们直接提供工作。

——潘迎华《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活动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妇女经商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妇女身份发展转变的原因,并阐述其产生的影响。
9 . 唐朝城市经济

唐代的邸是一种为商品买卖服务的商业机构。《唐律疏议》中写道:“居物之处为邸,沽卖之所为店”,邸即贮货的仓库,店即卖货的商店。

中国历史上从事代人保管钱财业务的商业机构,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比较明确的史料而言,最早当是出现在唐代,当时被称为“僦柜”或“柜坊”。

——摘自赵德鑫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依据以上图文材料,概括唐长安城西市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2021-07-14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前期留居长安的“胡客”“胡商”达4000人之多,其中很多人为唐朝立有战功,他们地位优越,以至置田地、营第宅,娶妻纳妾。同时,当时寓居广州的“蕃客”更达20万人之多。这些外国人开始有许多是与汉人杂居的,但随着人数的增多,逐渐相聚在一起,从而形成“蕃坊”。对于蕃客聚居的“蕃坊”,唐政府专设蕃长或都蕃长领之。唐前期对华夷杂处、婚嫁为亲、蕃商购置田宅,总体是比较宽松的。据记载,当时广州出现了“近日中书尽是蕃人”“市肆美利皆归之”的现象。《唐律》中甚至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第一个涉外条文:“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即同一国家或种族的人之间自相犯者,依其本国(或本族)的习俗、法律处理,由蕃长裁判执行;不同国家或种族的人相犯,则以唐朝的法律处理。随着纠纷日渐增多,唐中期后逐渐加强了对外国侨民的管理,特别是对沿海“蕃商”的管理。

——整理自邱树森《唐宋“蕃坊”与“治外法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前期出现了哪些新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唐代外国侨民管理政策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