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认为,对落后的国家来讲,农民是社会各种力量中“决定性的因素”,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至关重要。在解决战时共产主义的危机时,列宁指出:“现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经过这种办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摘编自黎明辉《邓小平改革开放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

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处理好与农民关系”的方法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首先从农村开始进行改革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80年12月建成的中山温泉宾馆,是广东省首家引进外资兴办的现代化宾馆。宾馆率先引入港澳酒店的管理模式,采用灵活工资机制,员工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在当时引起全国极大反响,也引发了一些质疑。材料反映出当时(     
A.城市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对外开放层次日益深化
C.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D.原有经济体制逐渐打破
3 .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都市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农民不离本土,变农村为微小城市或准城市,其趋向则是连成规模,成为正式都市或者成为某个城市的部分。这里居民生活的条件、方式已与多数城市居民相同,其物质消费可以用超前、丰裕来形容。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民增收B.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劳动力转移D.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创办金陵职业大学的批复》(198086日)

一、金陵职业大学为市属、走读、不包分配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学制为三年制专科,招生对象为城区有走读条件的非在职高中毕业生。学习期间,不享受助学金待遇,书籍、交通、医疗等费用全部自理,并适当交纳学杂费;……其毕业生,根据生产、建设需要和本人条件,由用人单位或劳动部门择优录用,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也可在集体所有制单位,工资参照全 日制大专学校毕业生的同等待遇。

二、专业设置应按照你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本着需要与可能、兼顾当前与长远结合的原则,报省计委、高教局研究确定……


金陵职业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职业大学,根据材料,以“职业大学·现代化”为题写一则 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鸡毛换糖”是浙江义乌长期以来流行的一种小商品交易方式。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方式一度被视作投机倒把,遭到禁止。1982年,义乌宣布开放小商品市场。这一变化得益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6 . 1985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对群众进行了一次关于对国营企业破产的态度的问卷调查,详见如表。这一调查(        
问题回答比例
假如允许企业倒闭,您认为倒闭企业应该怎么办由国家全部包下来,重新安排工作50.3%
国家给予基本生活费,职工自己想办法另找工作(包括单干个体户)49.7%
假如您工作的企业倒闭,您怎么办自己找工作51.8%
想办法当个体户35.0%
找领导解决工作问题10.0%
只好等国家救济3.0%
A.表达出群众的观望心态B.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C.折射出经济发展的困境D.坚定了体制改革的信心
7 . 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1:2.4,至1984年这一比例变为1:1.70。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区域发展不平衡得到改善B.城镇职工收入水平逐渐下降
C.国民经济比例进一步失调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2023-05-01更新 | 416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A卷)
8 . 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中,曾经流传许多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象,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描述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土地改革D.人民公社化运动
2023-03-07更新 | 32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一第一次学业水平合格考历史试题(B卷)
9 . 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节选)
时间事件
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一号文件,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在城镇落户。
1985年公安部出台《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实行暂住制度。
1997年开始放松小城镇的落户限制,人口流迁的许可放松与证件管理模式共存。
1998年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等。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     
A.解决了城乡差距问题B.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D.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0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农村改革

材料一   农村改革受到的阻力是不小的 。1980 年 9 月 , 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 书记座谈会 。会议纪要指出 :就全国而论 ,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 绝对优势的情况下 ,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 , 而不是会脱 离社会主义轨道的 , 因而并不可怕。会后 ,许多干部纷纷深入基层 , 带领群众研究措施 , 坚 持从各地具体实际出发 , 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尊重群众自己的选择 , 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可以并存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

摘编自金冲及《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农村改革是农民对政策底线的冲击与地方上开明的领导人相互推动 ,一步一步获得共 识形成全国性政策的过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的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 , 引导出农村 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 。放宽农村经济政策 ,使农民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自主权 和选择权;调整宏观农业政策 ,又使农民的选择得到了利益刺激 。于是 , 多数农民选择了包 产到户和包干到户 。最终 ,农村改革对增产的显著效果为自 已获得了合法性 。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的改革。

摘编自萧冬连《筚路维艰 : 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材料一、二是对农村改革的两种历史叙述 ,指出其异同点。
(2)以“1978 年以来农村改革”为主题进行成果展览 ,说说你的设计方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