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2 道试题
1 . 习近平总书记说:“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这旨在强调(     
A.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
C.中国努力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D.全球治理体系不应以综合实力为基础
2023-01-25更新 | 122次组卷 | 2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西藏拉萨市北京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增长历程一再表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这说明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该
A.积极迎接挑战B.树立合作共赢意识C.坚持利益优先原则D.增强自身实力
3 . 经济政策是左右国家发展关键的因素。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但1433年中国的远征(郑和下西洋)是这条航线的最后一次,三年以后一项皇帝诏书禁止建造海船……诚然这项决定有一种似乎有理的原因。帝国北部边疆再次遭受蒙古人的威胁,把军事资源集中到这个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许是谨慎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费巨大的奢侈……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是信孔子学说的官员们的保守性。这一保守性在明朝时期因对蒙古人早先强加给他们的变化不满而加强了,所有重要官吏都关心维护和恢复过去,而不是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根据孔子学说的行为准则,战争是一种可悲的活动,而军队只有在担心蛮族入侵或内乱时才有必要。达官贵人对军队(和海军)的厌恶伴随着对商人的疑虑。私人资本的积累、贱买贵卖的做法、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都冒犯了这些权贵士大夫……同样禁止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更消除了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潜在因素。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1914年时的欧洲霸权不仅在广度上,而且在深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点能从欧洲所实行的经济控制中察觉出来。欧洲已变成世界的银行家,为建造横穿欧洲大陆的铁路、开凿沟通海洋的运河、开发矿山、建立种植园提供所需的资金,欧洲不仅成了世界的银行,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1870年,欧洲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4.7%。……欧洲资本和技术大量输出的结果是全球经济空前统一:到1914年时,除了在全球陆地上架设了庞大的电报和电话线路网外,已有总吨位为5000万吨的3万多艘船只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几条运河的开凿便利了世界贸易,几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建成打开了诸大陆经济开发的大门……诸大陆这一经济上的一体化导致了全球生产率的惊人发展。1860年至1913年间,世界工业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年至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正如所预料的那样,欧洲在这一经济腾飞中得益最多……据估计,1800年,欧洲宗主国的人均收入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地区人均收入的差距大约是31,而到1914年时这一差距则增加到约71.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二战以来部分国际机构

时间国际组织或机构总部或发起国
1945联合国美国纽约
1957国际原子能机构奥地利维也纳
1960石油输出国组织奥地利维也纳
1970天然橡胶生产国联合会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
1989亚太经合组织新加波
1993欧盟比利时布鲁塞尔
1995世界贸易组织瑞士日内瓦
2001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北京
2015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北京

——按人民版历史教科书等材料编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欧洲霸权”在广度、深度上的表现,分析“欧洲霸权”在客观上是如何助推经济一体化的。
(3)写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世界大势,简要回答四十年来中国政府为适应这一大势所做的政策调整
2022-03-1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之江教育评价联盟2020届高三10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有学者指出:我们正处于场新的科技革命之中,这场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会催生新的经济领域、新的经济运行方式,从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美国由于科技积累优势,肯定是第一梯队。中国有工业4.0计划、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华为公司的种种打压行为,表明
A.高科技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B.中美冷战在经济文化的斗争
C.大国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竞争D.中美博弈于国际经济新秩序
2021-12-10更新 | 1655次组卷 | 34卷引用:2020年广西玉林、柳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得到了上合组织及沿途各国的积极响应,旨在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也得到诸多国家的广泛支持和参与。这体现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向没落B.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C.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正在构建D.传统经济区域化日渐受阻
2021-11-0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2017年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圆桌峰会的第一阶段会议在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的的集贤厅举行,习近平主席主持会议并致辞,同与会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共同规划“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一带一路”这一发展战略能够获得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的原因主要是
A.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B.它以服务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宗旨
C.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D.有利于促进亚太经合组织经济政治一体化
2021-11-0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切民族一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一一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向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摘自马克思、思格斯《共产党宣言》第二章

材料二1947,苏联退出马歇尔计划之后胁迫东欧国家与西方相对抗。19478,苏联分别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叫做“莫洛托夫计划”。19491,成立常设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名义上是社会主义世界市场,其实,它根本不是在市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根据行政命令行事,价值规律不起作用至少是很少起作用。1952,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两个对立阵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应该指出:美国、英国及法国自己促成了这个新的平行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巩固,当然这不是出于它们的本意。它们对于苏联、中国和没有加入“马歇尔计划'体系的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实行经济封锁,想以此窒杀它们。事实上并没有室杀得了反而巩固了这个新的市场。”

——摘编自新华出版社《苏联真相一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加入世组织,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随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引自2007111日《中国经济时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主导建立世界市场的条件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苏对待世界市场的不同战略选择,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背景和结果,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2021-10-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扮演过不同角色。

材料一16世纪以来,原产美洲的玉米、土豆等多种作物传入中国,缓和了人地矛盾,到乾隆时期中国人口突破一亿大关。江南地区形成了专门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区域。专业养蚕产丝的苏州等地,大商户购买织机,雇佣机工进行生产。制作精美的中国瓷器、丝绸在西欧热销,世界白银产量竟有一半流入中国。可以说,16-18世纪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成功扮演着“受益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842年的“协定关税”与1895年的“外商办厂”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角色转变的两个关键节点,中国由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变为“被动者”。第一个节点瓦解着传统的自然经济,产生了对工业文明的“仿生效应”,即近代化官办或私营的机器大生产出现了。第二个节点进一步涤荡着中国传统社会,面向西方的“仿生效应”变成了国人“救亡图存”的呐喊,英国式、美国式的政治“仿效”先后在中华大地上展演。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978年后的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动“参与者”。1980年中国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推动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交流。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有利于市场对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2014年以来,中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了丝路基金。中国对经济全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马世力《中国当代经济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8世纪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受益者”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两个关键节点”后中国“仿生效应”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贡献。
2021-08-2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是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与梦想——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1999

1951年,法、德、意、比、荷、卢等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英国等六国相继加入欧共体。
1979年,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
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
1999年,欧盟发行单一货币欧元,除英国等8国外,其他成员国都采用了欧元。

材料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三十多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潮流的节拍,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一体化演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原因。
(2)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潮流的节拍,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写出三件标志性的大事。)
2021-08-2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四县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比较学习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耕稼劝,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由是,赋税可均而国用可足。”

——【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亚当·斯密认为,如果选择了自由贸易,我们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而且,如果我们让别人有钱了,他们就能够向我们购买更多的产品…… “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

——摘编自《工业先声》

材料二   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农庄的播种结构、播种面积、牲畜种类数量、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材料三   1933年美国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凡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同时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     

——摘编自《政府对农业的“哺育”》

材料四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五 亚洲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各国要想维持现有经济增长水平,内部基础设施投资平均每年需8000亿美元。现有的多边机构(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每年能够提供给亚洲国家的资金约为200亿美元。私人部门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的项目较难。亚洲经济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多边合作机制,不能很好把高额存量资本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2013102日,习近平主席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201410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正式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共同决定成立该行。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公路、桥梁、隧道、铁路等方面的工程建造能力在世界上已是首屈一指,相关产业期望更快地走向国际。

——据中国新闻网等


(1)材料一中两段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政策?分析说明其中一项政策在政治方面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归纳苏联和美国在农业调整举措上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分析其本质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实行材料四中政策的原因。结合材料五,谈谈中国倡导设立“亚投行”的现实背景。
2021-08-2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