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来自五大洲的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参展企业3617家,80多万人进馆洽谈采购、参观体验。这有利于(       
A.推进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初步建立B.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关系
C.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D.调整经济结构应对冷战风险
2024-02-0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023·山西·模拟预测
名校
2 . 2023年3月5日,不少外媒记者把中国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的国情咨询相提并论。美国国情咨文演讲6次提及中国,不断强调中美对抗;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没提到美国,还强调我国将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这种反差反映了(       
A.美国干涉他国内政B.逆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世界发展
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D.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任重道远
2023-04-05更新 | 648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年1月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3 .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西方政治家要清楚……现在世界上占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是重要市场。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在此,邓小平旨在强调(     
A.中国要重点向第三世界开放B.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C.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世界D.西方面临严重的市场问题
4 . 习近平总书记说:“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这旨在强调(     
A.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B.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
C.中国努力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D.全球治理体系不应以综合实力为基础
2023-01-25更新 | 122次组卷 | 29卷引用:福建省德化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除较早写入联合国决议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外,2017年9月,联合国大会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写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201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也将“精准扶贫”理念明确写入其中。这(     
A.表明中国引领全球治理变革B.重构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C.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向D.彰显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2-23高二上·福建龙岩·期中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 世纪下半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出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印花工艺是在吸收亚洲棉纺技术、美洲染料基础上的创新,也得益于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特权、专利和版权的保护。在整个18世纪,英国的棉纺织品出口增长了两百倍,其中94%的增长发生在1780年后的20年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动荡,造成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棉纺织业发展缓慢,而在同一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却飞速发展,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兰开郡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

——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材料二   2021617日,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江苏苏州隆重开幕。本届会议主题是:“打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世界棉业。”会议指出,当前世界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同时也应该看到,政治因素对国际经贸合作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 -19世纪初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推动棉纺织业的发展我国应采取的应对举措。
2022-11-09更新 | 17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2-23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太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这说明当今中国(     
A.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改革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C.外交政策在曲折中走向成熟D.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22-10-12更新 | 248次组卷 | 7卷引用:黄金卷05-【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
8 . 截至2021年底,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其中发展中国家超过半数,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占4席,G20国家中占16席,西方七国集团中占5席。这一现象反映了(     
A.和平与发展被所有国家认可,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占主导话语权
C.坚持合作共赢,是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D.国际秩序和体系未能朝着更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9 . 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据此可知,亚投行的成立(     
A.取代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地位
B.致力于消除国家间贸易壁垒
C.标志着国际经济新序的形成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之日起,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开始启动了。从地理大发现开始,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一直处于不断扩张中。从19世纪后期到一战期间,国际贸易迅速发展。20世纪早期,一个全球贸易体系正式形成了。随后的一战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打断了全球化。直到二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恢复。20世纪7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建立了高度自由化的贸易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自由贸易体系向发展中国家扩展。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在世界生产等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本文结合一些欧美学者的研究,将经济全球化划分为19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14年一战爆发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的两轮进程。第一轮全球化由欧洲帝国主导,列强创建的主权原则、协约关系、同盟体制以及国际法等制度约束着国家间的交往。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了全球市场的构建。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建立起一整套多边机制和国际规范。而这种秩序正面临着以中国为首的第三世界的崛起带来的挑战。这一秩序本身的衰退和弱化,中国的国际秩序主张也相应地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建立国际新秩序,到21世纪初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王玉主《国际秩序与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与影响机制》


(1)概括分析材料一、二对于经济全球化认识的不同点。

材料三   当前,在反全球化的力量中,20世纪后期兴起的生态主义是一支重要力量。20世纪末复兴的民粹主义也是反现代化—全球化的一股重要力量。在讨论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全球化思潮的本质时,还必须看到这与西方一些人想保持自己的优势与富裕有关。西方有学者1997年就曾提出:“敌视全球化的立场说到底是不道德的……它想抑制第三世界的各种愿望,以保存西方特殊劳工模式的种种好处”。另外,反现代化—全球化也与极端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等有关,这些思潮也是以反全球化的面目出现的。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反全球化的力量和表现;并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原因和目的。
2022-06-24更新 | 301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