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评述最准确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B.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C.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D.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广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2017-08-04更新 | 2178次组卷 | 4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
C.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
D.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
2019-12-05更新 | 168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心里相信,就可称义”,这一思想在16世纪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改革运动。下列对这场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影响的社会阶层比文艺复兴运动广泛
B.从心灵角度发展了人文主义
C.有利于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D.否定宗教神学,争取个性解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法国启蒙运动史上,孟德斯鸠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三权分立学说对现代西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乃至整个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他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他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钳制,二者全都要受行政权的约束,行政权又受立法权的约束。”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的来源。
(2)据材料一、三,说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怎样的发展?其目的何在?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美国立法实践中的体现?
(4)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评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教皇陛下,您也许不会感到惊奇,我已经敢于把自己花费巨大劳力研究出来的结果公之于世,并不再犹豫用书面形式陈述我的地动学说。但您大概想听我谈谈,我怎么会违反天文学家的传统论点并几乎违反常识,竟敢设想地球在运动。因此我不打算向陛下隐瞒,只是由于认识到天文学家对天球运动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才促使我考虑另一套体系。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材料三       立法者便既不能使用强力,也不能使用说理;因此就有必要求之于另外一种不以暴力而能约束人、不能论证而能说服人的权威了。这就是在一切时代里迫使各民族的父老们都去求助于上天的干预,并以他们固有的智慧来敬仰神明的缘故了,为的就是要使人民遵守国家法也像遵守自然法一样,并且在认识到人的形成和城邦的形成是由于同一个权力的时候,使人民能够自由地服从并能够驯顺地承担起公共福祉的羁轭。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董仲舒的天人观点。
(2)材料二中提到的“天文学家的传统论点”和“另一套体系”分别指什么?《天体运行论》的发表在当时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去求助于上天”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三中董仲舒与卢梭关于君主专制观点的本质区别。
2015-12-2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实验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启蒙运动一般被公认为纯粹的基督教文明的产物,没有利用过也无须利用任何来自其他文明的精神资源。按此逻辑,启蒙运动所构想出的包括现代民主政治在内的全部现代性,乃至建筑在启蒙原则基础之上的整个现代文明,也都被看成了纯粹的西方性和西方文明。

可是,西方文明在锻造现代性的时候远不是这样“自足”的。启蒙思想家们看到了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他们还看到了佛教、道教在中国都可以自由传道,这在他们心目中是欧洲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精神。由此可见,启蒙运动的核心信念——“自由、平等、博爱”的奠立,就曾得到过来自远东的中华儒家文明的支持和推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评述材料中关于启蒙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三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