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0 道试题
1 . 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智者箴言引领着人类的思想。请将下列思想家与其言论相匹配。(填涂字母)

人物                                        言论


①孔子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老子                      B.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③孟子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韩非子                  D.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⑤墨子                      E.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思想家的言论,判断他们各自所代表的学派,并简要阐释不同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

材料: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士人,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2023-11-0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民办文绮中学、闵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是人”与“斯人”。

近来,语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斯人也”,成为热门话题,该文节选自《孟子》。由此引出的学术争议,成为某校史学社团的探究课题,他们拟定了如下步骤

步骤一:了解《孟子》成书与版本变迁的情况。

材料一   现存可供研究的材料如下

《孟子》原文本现存较早的有:宋刻本《孟子》一卷,藏于国家图书馆;宋刻石经《孟子》,存浙江杭州;元刻本《孟子》二卷,藏于上海图书馆;清人补刻唐石经《孟子》七卷,藏于南京图书馆。

《孟子》注释本现存的有汉末赵岐与南宋朱熹分别著述的《孟子章句》。《孟子章句》是今人能看到的最早完整注本,但历经千年的传抄、刊刻,版本错综复杂,目前可追溯到多种宋元刻本,和清朝乾嘉学派考据的版本。汉代刘向、郑玄等人的注本,现仅存清朝的辑本。随朱熹学说地位不断提升,《四书集注》影响巨大,版本众多,现常见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


(1)《孟子》最初成书于什么时期?提出了什么社会治理的政治主张?
(2)《孟子》的版本在宋以后日益繁多的原因有哪些?

步骤二:分析相关学者的观点,推理判断。

材料二   关于这个问题,国家语文教材主编在微博上做出解释(节选)

“是人”还是“斯人”?近日网上又在议论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孟子一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为何改为“是人”,其实并没有改,本就是“是人”。课文所选的是中华书局的《孟子译注》。我还查过宋代朱熹《四书章句》,也是“是人”。另查十三经注疏(汉代赵岐注),同样是“是人”,并非“斯人”。古诗文大都有不同版本,字词有差异并不奇怪,所以要校勘。而语文统编教材所选的都是权威版本,不可能随意改动。这是需要说明的。


(3)依据材料二,说明该主编对教材选择的解释运用了什么史学方法?
(4)该主编的解释并未能平复争议,若要对其提出质疑,请谈谈你的理由。
2023-01-14更新 | 190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儒学流变
经过历代儒学家的修改与润色,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儒学流变,有若干重要时间节点,请将下列选项与上图中空格相对应。
A.董仲舒B.格物致知C.儒学独尊D.东周E.朱熹F.未成显学
(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句话蕴含着“人性本善”的内涵,出自下列哪个人物。( )
A.老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
(3)华政附高某班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涉及到“佛道冲击”、“格物致知”等关键词,那么其写作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焚书坑儒B.休养生息C.程朱理学D.新文化运动

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4)请根据材料分析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理由何在?
(5)有学者认为:将来全世界都要走“中国的路,孔子的路”。请举例说明儒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时代价值。
2023-01-13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一上·上海浦东新·阶段练习
5 .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自诞生起,在挑战与应对中不断发展,最终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儒家思想最初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一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士阶层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根据已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儒家道家法家
倾向入世出世
政治理想恢复周礼小国寡民富国强兵
道德追求归真废私立公
治世方案克己复礼
对民众的态度自然的一部分刑罚加以控刷
(2)儒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少困境,请简述其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挑战。
秦:________
汉初:________
魏晋南北朝至初唐:________
(3)面对挑战,不同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应对主张。战国时期,思想上呈现出_______”的现象,孟子提出统治者要施行_______,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被统治者采纳,最终形成了“_______       的局面。隋唐时期面对冲击,众多而家学者提出复兴儒学,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_______来反对佛教的观点。(按顺序补充适当内容)
2022-12-1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转型时期。此前中国社会是血缘社会,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此后转向地缘社会,进入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

1.社会转型时期,“士人”尤为活跃,出现百家争鸣。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①、礼、义
孟子 人性本善、② 、民贵君轻
法家 集权、法治
道家 老子与庄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④
2.社会转型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概述汉朝皇权与相权的博弈的史实。
3.春秋战国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是那个流派的思想?试分析其原因,并简要阐述思想与时代的关系。
2022-11-1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填空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将以下主张与相应学派匹配,完成下面小题(单选,填字母)

A.五德之次,从所不胜,故虞土夏木。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D.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E.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以上材料中,属儒家思想的是______,属于法家思想的是______,属于道家思想的是______
2022-11-1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儒学的流变儒学,既绘就了中华文化的底色,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将下列思想家与其观点匹配。(填序号)
①朱熹②韩愈③孔子④董仲舒⑤孟子
言论思想家
A.仁者爱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E.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F.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2)你认为上述哪一观点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儒学流变的重要转折,并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
2022-06-22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入秦观政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某兴趣小组搜集到荀子的主要活动轨迹。



(1)请将上列轨迹前的字母填入上图中对应的地理位置。(在答题卷填写)

荀子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惯例,接受秦昭襄王邀请,“入秦观政”。学习小组小王同学找到了荀子入秦观政所写的感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观其风俗,其百姓朴(淳朴),其声乐不流污(淫秽),其服不挑(艳丽),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粗疏草率),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不结党营私,蒙蔽君主),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朝廷议事决断,问题不积压),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与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相比,差得较远)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此亦秦之所短也。

——《荀子强国篇》


(2)根据材料概括荀子观秦政的体会。结合所学与材料判断此时“秦政”具有怎样特点?
(3)荀子生逢乱时,却能奔走各国且备受礼遇。小王同学对此难以理解,请你结合所学,帮他进行解释。
2022-06-1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对于战争的看法,孟子提出“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墨子认为“春则废民耕稼数艺,秋则废民获敛”。由此可知两者
A.对战争持反对的态度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C.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D.继承和发展仁的思想
2022-01-12更新 | 827次组卷 | 17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