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荀子的政治思想。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传承与创新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加以说明。
2020-06-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高级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改革的时代潮流,为不同派别的思想家提供了纵横捭阖、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文化觉醒和百家争鸣造就了一批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在中国古代矗立起一座高大的思想文化丰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图中人物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学术派别的代表人物?这些思想学术派别的主要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是谁?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2019-12-2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关注社会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关注国家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关注人生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关注文化建立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4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用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当豆古豆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李贽在当时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
(3)概述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思想之间的关系。
6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因时而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的核心思想什么?他又提出怎样的认识论?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
7 .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警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这对于西汉的统治有何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作者的什么主张?该主张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2018-06-0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新疆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2009年12月22日,习近平在柬埔寨参加了孔子文化学校的揭牌仪式。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们所关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根据材料二,回答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
2017-12-15更新 | 293次组卷 | 18卷引用:西藏林芝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的知识,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2017-08-07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山南地区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