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粮食储备仓库有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等六种仓库,其中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并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

下图是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铭文信息,并据此说明对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寻找哪些类型的史料?
(3)综上,谈谈你对古代粮食安全的认识。
2 .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教育感化的事,是从上向下推行延续,前人影响后人。所以,父亲不慈爱,子女就不可能孝顺;哥哥不友爱,弟弟就不可能恭敬;丈夫不仁义,妻子就不可能和顺。父亲慈爱而子女杵逆,哥哥友爱而弟弟倨傲,丈夫仁义而妻凶悍。那些是天生的凶民,只有靠刑罚杀戮来让他们畏惧,而不是靠训导能够加以改变的。

家庭内部取消体罚,孩子们的过失立刻就会出现;刑罚施用不当,老百姓就不知如何是好。治家的宽严、标准也与治国一样。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宁可鄙陋。”孔子又说:“假如有一个人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但只要他既骄傲又吝啬,那其他方面也是不足道的。”如其这么说来就应该节俭而不应该吝啬了。节俭,即是减省节约以合乎礼数;吝啬,即是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救济。现在愿意施舍的却也奢侈,能节俭的却又吝啬,例如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要靠春种秋收来获取食物,种桑纺麻得到衣服。蔬菜水果的聚积,是靠果园菜圃里出产;鸡肉猪肉等美味,是靠鸡窝猪圈里产生。直到房屋器用、柴草脂烛,无不是耕种养殖的产物。那些最善于管理家业的人,不出门而各种维持生计的物品已经充足了,只不过家里还缺少一口产盐的井罢了。现在北方地区的风俗,一般能做到减省节约,以保障衣食之用;江南地区风气奢侈,在节俭持家方面大多不如北方。

仁,就是不杀生的禁戒;义,就是不偷盗的禁戒;礼,就是不邪恶的禁戒;智,就是不酗酒的禁戒;信,就是不虚妄的禁戒。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诗经》和《论语》。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

——节选自《颜氏家训》译文


请通过对上述材料的筛选,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中任选两个角度阐释《颜氏家训》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8-10-05更新 | 341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2020学年陕西渭南中学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仿真卷 历史
3 . 下表为先秦时期有关儒家礼乐的一些记载。由此可见,儒家注重礼乐旨在
史料出处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故乐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荀子乐论》

A.为儒家思想提供历史依据B.维护周天子君主集权统治
C.倡导和规范社会伦理秩序D.适应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研读以上史料,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晋国内乱,有人建议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公元前697年 -公元前628年)趁机回国继承君位,重耳将消息告诉舅舅子犯,舅犯曰:“不可!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
出自《国语·晋语》
(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30年): 臼季…言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出自《左传》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出自《论语》

A.各国贵族将仁德修养作为任官标准
B.诸侯国普遍推行了仁政的治国思想
C.孔子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了仁的学说
D.战国时期各国普遍采用了孔子学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料研读、专题   探究、问题比较和综合评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用这些方法分析中外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演进。完成以下问题。
★专题探究《中华文化史》

【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往常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进展的根源。
★史料研读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截了当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那么:《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摘自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国歌》


(2)研读材料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哪些政治愿望?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有何措施?(各举一例)
★问题比较

中新社东京【2017年】12月11日电:“日本十一日在京都闻名古刹清水寺公布惯例的‘今年的汉字’评选结果,‘新’字当选”。20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冠以“新”概念的历史元素,如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世纪末的一次改革还使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试简要概括上述四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
★综合评论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进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进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差不多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差不多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确实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4)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2020-02-05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前重点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方法论的政治伦理思想。“仁”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又是现实管理中用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为政治国的最高原则。“仁”的表现形式是“礼”,“礼”的内核是“仁”。孔子“礼”的思想传承于周礼,它是一种保持社会各种人“明份”,从而使社会有序的思想,是一种外在他律性的规范和典章制度。“中庸”则是孔子提出的修身、处事的理论原则,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强调人与人关系中,要“执两用而中”,无过无不及。例如,在君臣关系中,要加强君主权力与尊重臣民权利相统一,君主驭臣又接受臣民的监督,臣民可以匡正君主的行为而不能越界;官民关系中,官府要宽以待民,人民要知礼而为。

——摘编自魏雪《先秦儒家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宋代儒学的表现形态是理学,它以儒学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它主要讨论“性与天道”的哲学问题,并旁及文化的各个方面。理学的出现加强了封建主义精神压迫,同时它又是儒学思想中精华的发扬光大。当理学家离开关于“天理”的说教而论述治学问题的时候,他们又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朱熹在研究文化遗产时,非常注重独立思考,他强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理学的经邦济世思想和“国格”观念,在一些政治家和志士仁人身上也发出了光芒。如文天祥在被囚禁的土牢里写出一首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先秦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关于孔子学生身份、年龄、国别的记载。这反映出孔子(     
类别人物
身份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贫民出身的颜路、颜渊、子张等
年龄子路少孔子9岁,颜回少孔子30岁,子张少孔子48岁
国别颜回(鲁国)、子贡(卫国)、公冶长(齐国)
A.践行了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B.推动了诸子百家相互交流与融合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D.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特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其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既是对周公“保民”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以民为本”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主张民为国本、立君为民和政在养民;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主张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统治者,使民为国本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就其实质而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底层老百姓的处境,为人民争取了利益,迫使统治阶级不敢过分剥削人民。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材料二   人本主义是西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源于古希腊,兴起于文艺复兴,在启蒙运动时发展为政治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反对神本论,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它反对特权主义和专制主义,提倡个性解放,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它反对将人格集体化、模式化,注重个性多元化。在历史上,这些思想推动了社会民主、法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生活。由于历史局限,人本主义在探讨人性的时候,并没有将人视为现实社会中的人,而是将人视为超时代、超社会的抽象人,并根据抽象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等原则去理解和说明现实社会中的人,这致使它对人性的理解只是一种抽象理解,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法,必然导致对人性的认识陷入唯心史观的困境,也必然解释不了人。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本理念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特点,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2-05-3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对于大禹的传位过程,战国时期儒家的说法是伯益主动让位于启,法家则说是启在与伯益的武力争夺中获胜而即位的。这种差异源于二者
A.对占有史料考证的不同
B.应对社会变革的主张不同
C.对诸侯争霸的态度不同
D.在各国受到的重视度不同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诚信属于一种由人格信任、亲缘(熟人)信任所构成的道德范畴。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准;诚信是人际交往的伦理基础,“熟人有信”,以诚信为本,才会事业有成;诚信是立国之本,是一种德政和德性的要求。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荀子说:“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中国传统诚信对人而不对事,具有人伦等级性;多重“义”轻“利”,是个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通过荣辱感、信念、良心等内部力量来自我要求与克制,完全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自我约束与高度自律。诚信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立人、立业,立国之本,成为家国同构的“礼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的是以宗法家族关系为支柱的熟人社会的道德要求。

——摘编自涂永珍《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整合》

材料二   西方传统文化对诚信的理解统一于西塞罗的定义,“诚”即个体的诚实品性,诚实是诚信的基础,它要求个体对事件信息作完全和真实的披露。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及其自己的财产而通过社会契约结合为社会,为此要承担彼此承认他人之所有权的义务,这大量体现于罗马法中已建立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彼此的“诚信”适用于所有人,有利于保障个人平等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得到普遍认同,超越了道德范畴而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

——摘编自江平、程合红《论信用——从罗马法到现代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与西方传统“诚信”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西方传统“诚信”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