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里士多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辩论是思想的交锋。在古代,无论东方西方,都有辩论的传统。在中国,我们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能看到很多这样精彩的片段,比如惠施和庄子的辩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墨子和公输班的辩论,商鞅舌战群儒等。当时,论辩既是统治阶层内部劝谏的主要方式,也是诸侯国间利益争夺的手段。战国是士阶层最活跃的时期,游说是职位晋升的平台,口才是博得君主赏识的基础,西方同一时期,古希腊的辩论之风很盛,他们认为辩论是发现真理的最好方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其舌辩逸事勾勒了人类文明史上雄辩与诡辩、逻辑与反逻辑的起点。                 

——摘编自李雪颜编《宋元舌辩智慧》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论辩的主体、目的等方面的差异,结合所学,说明造成差异的因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与古希腊论辩之风兴起的时代价值。
2023-02-05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中华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代最后一个儒家大师,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是谓东方世界的精神领袖。荀子认为“人之性恶”,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而起伪”,即改变本性之恶,兴起人为之善。他对教育的作用作了极高的评价:“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荀子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法后王而重礼法”的“雅儒”,最高目标是“大儒”。他们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是“既智且仁”的“王霸之佐”。其教育内容最重礼经,认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认为教学过程有闻、‘见、知、行四阶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图最优秀的弟子,雅典吕克昂学院的创始人,逍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吕克昂学院流传下了47本著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广博、最统一的知识体系。他第一次告诉人们,智慧不需要神启,是可以凭借理性和逻辑来认识的。亚里士多德曾经担任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期的老师,他按照希腊文明的最高标准塑造着亚历山大。他让14岁的亚历山大喜爱上了希腊文学与荷马史诗,并对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广阔的知识产生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提出要求,“做亚洲人的主人,做希腊人的领袖”。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荀子和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兴起的背景。并分析荀子教育思想产生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考察历史,注意到历史上凡建立下不朽功勋、对民生福祉有所作为的时期,为“王者”均是“圣”或“仁”者。这实际上明确提出了一个“内圣外王”的理想政治模式:先圣而后王,只有圣者才能为王。孟子进而提出统治者可从整理田界,厘定土地面积入手,制定新的经济政策,分配土地给民众,为其通过勤苦劳作发展起“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的产业提供条件。此外,统治者还应“取于民有制”,“薄其税敛”,并以优惠的商业税制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经济往来,等等。

——摘编自风传子《孔子、孟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观》

材料二   希腊城邦的动乱,使亚里士多德反思现存的所有政治体制。亚氏认为混合政体是理想的政体,因为最好的政体往往都会结合众多形式,所以这种混合政体应该利于自身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平衡。在原则方面,亚氏认为理想的政体应该奉行正义的原则。在《政治学》一书中,亚氏认为中产阶级是最好的治理者,因为从财富的论述角度来说,任何过于极端的(统治阶层)都将导致败坏,天平一端的极度富有者和另一端的极度贫穷者都天生不是优秀的治理者。他认为:“所有人都应当是善良公民,这样才能使城邦臻于优良。既然优良政体的治理者是最优秀的人,那么由其领导的公民也应当是品德良好的人,否则就会产生动乱和犯罪。”在治理方式上面,亚氏认为优良的政体必须实行法治。

——摘编自叶远涛《论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基于<政治学>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理想政治模式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思想形成的原因。
4 . 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上犹如暗夜明星,人类智慧之花因为有了他们而格外美丽绚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就在于服务于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培养人正确的欲望和情感以获得恰当的美德,从而获得正确的幸福观,具有实践智慧和政治才能。当然,教育还有第三个更加重要的作用,对应于人灵魂中的高级部分﹣﹣理智,目的在于培养卓越之人……亚里士多德明确论证,教育应该是公共的,而非私人的。一个城邦和其他种类的群体的真正区别在于,只有城邦能培养其公民的美德。

﹣﹣朱琦《古希腊的教化﹣﹣从荷马到亚里士多德》


(1)仔细阅读材料一,概括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指出他为践行自己教育理念而创办的学园的名称。

材料二:牛顿在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就,使科学不再是一些杂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

﹣﹣摘编自刘畅《基于历史解释的牛顿再认识》


(2)指出牛顿构建“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的巨著,并用一句话概括牛顿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结合所学举例说明“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

材料三:“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我是柏拉图的朋友,我是亚里士多德的朋友,可我更好的朋友是真理。”

﹣﹣牛顿


(3)依据材料三,概括牛顿和亚里士多德共同的精神品质,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亚里士多德和牛顿在科学研究方法上的具体贡献。
2020-07-2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主张治理天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同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还提出“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遣匹夫”。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免除一切情绪影响的神祇和理智的体现。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较为优良。即使法律所来及的问题或法律虽有所涉及而并不周详的问题确实存在,但这时如果需要运用理智,还是应该求之于多数人或全体人民。……在一个城邦中,所有公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极富、极贫和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并且很少野心。因此,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构想在当时没有得到认同和实施。但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导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构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政治构想的结局,并说明推动韩非政治构想结局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及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
(2)材料二中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