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1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李鸿章“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章太炎“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梁启超“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启蒙与救亡并重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2020-09-21更新 | 337次组卷 | 63卷引用:山西省盂县第三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877年,郭嵩焘自伦敦寄给朋友的信中论及:“往常论近日考求洋务三人。合肥伯相(李鸿章)能见其大,沈尚书(沈葆桢)能得其实,丁中丞(丁日昌)能致其精。吾于诸君无能为役。精神才力,穷极推求,亦万不能逮。独所及见透顶第一义,则亦有诸公所未及者。”由此可知,郭的思想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B.反映了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C.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D.是对传统洋务思想的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表



依据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 . 1866年,奕䜣以洋人制造机器、火器,“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为理由,奏请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延聘西人教习天文算学,招收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等入学。这一主张
A.减轻了顽固势力的攻击B.适应了西学东渐的趋势
C.巩固了科举制度的地位D.丰富了中体西用的内涵
5 . “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
B.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
C.第二次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
D.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裳领导的“自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后来又是不彻底地实行。为什么不彻底呢?一则因为提案者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根本有限,二则因为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制度及时代精神不容许“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前进。同时代的日本采取了同一路线…… 甲午战争是高度西方化近代化的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方化近代化的中国。甲午战争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以期民族精神及维新事业得在立宪政体之下充分发挥和推进。变法运动无疑的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方化近代化。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就所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
7 . 近代之前的中国“学在民间”,教育只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情,政府所需人才通过科举制度予以解决。19世纪后半期开始注意技术人才的培养并为国家所用,如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这一变化表明中国
A.义务教育开始建立和普及B.正在顺应工业革命的趋势
C.教育体制已发生根本改变D.学校教育取代了家庭教育
8 . 历史学家钱乘旦教授曾说:“当现代化的潮流已不可阻挡时,‘反现代化’成了阻挡这股潮流而采用的‘现代化’手段。一般来说‘反现代化’可以在物质的层面上进行现代化,但在社会目标上则完全抗拒现代化”,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9 . “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与该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坚持传统夷夏观念
10 . 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
A.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B.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
C.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D.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
2020-03-06更新 | 272次组卷 | 2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五)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