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打着儒家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
A.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冲击B.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C.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与时俱进D.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2022-04-23更新 | 397次组卷 | 22卷引用:天津北京师范大学静海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876年,驻英公使郭嵩焘将其驻外见闻辑成《使西纪程》,由于该书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结果遭到众人口诛笔伐,朝廷禁其流传。郭嵩焘被迫回国后,亲朋故旧多与其绝交。郭嵩焘的遭遇说明了当时
A.天朝上国观念仍未改变B.晚清政府顺应民间舆论
C.中体西用思想有待突破D.社会各界反对学习西方
2022-01-18更新 | 628次组卷 | 9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废除科举,变法维新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021-02-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宝坻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李鸿章“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章太炎“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梁启超“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启蒙与救亡并重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2020-09-21更新 | 337次组卷 | 63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历史(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C.反抗外来侵略D.反对专制统治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1)从材料看,魏源对“夷”有何认识?“制夷”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2)根据二曾国藩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请回答:
(3)根据材料三,说明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梁启超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2020-05-1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应考者寥寥”。1867年,仅有98人报名,录取30人,最终到馆只有10人。而1885年的招考异常顺利,报考者达394人,经初试、复试,最后录取到馆达108名。这一变化说明
A.教育救国成为社会共识B.民主科学思想已得到广泛传播
C.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D.“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8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以下属于“重新评价”表现的是
①更新观念,学习西方
②崇尚理性,倡导民主
③民族觉醒,一致对外
④兴办实业,挽救危亡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19-08-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天津市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静海一中、杨村一中、宝坻一中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把“仁”作为最高的价值和德行,强调人与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相亲相爱,达成关系协调、社会和合。因此,“仁”的价值观,包含了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是以“和合”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儒家提出“明分时群”,“人能群”以“分”为前提,以“和”为本质,要求建立“群居和一之道”。“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仁义”的内在追求,“礼”是仁义的外在保证。一个充满“仁爱“的和合社会,应当是社会各个等级的人恪守角色本分,不逾规违矩。

——摘自季明《古代中华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材料二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价值观转化的一个重要动力。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了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了的价值观促生了洋务运动这样一场自强运动的出现……改变积弱、寻求富强与反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价值观的变化和思想的启蒙。在中国近代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当中,除了“自由”“平等”“民权”等普世观念之外,“独立“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凸显了出来。

——据程志华《批判与建构——价值观在近代中国的嬗变》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价值观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
2019-01-30更新 | 1692次组卷 | 5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