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的主张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到追求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提倡民主与科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A.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
B.西学的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C.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逐步扩展和深化
D.近代中国实现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6年,主张废除中医的领袖人物余云岫(余岩)撰著《灵素商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其后又持续著文力倡西医学、力主废除中医。思想文化界包括梁启超、梁漱溟等,在反思与批判传统文化时,也都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实践中的庸医与迷信现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批判。

深研中医的文化学者杜亚泉著文回应,主张中西医相互借鉴,以中华文明融汇外来文明。中医名家如陆士谔、陆渊雷、杨则民等,开始持续著书立说,回应挑战,主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西医药并存。

——摘编自张可荣李艳飞《近代中医存废之争的文化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医存废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京师大学堂的置废颇为曲折。甲午战争后,改革求变呼声起,光绪帝下旨兴建京师大学堂,工部尚书孙家鼐负责筹备工作。1898927日,“在孙家鼐上奏筹备方案之后,光绪帝面见各军机大臣,对此没有进行太多的讨论,大学堂筹备被搁置”。1898126日,上谕今“各直省添置学堂,实力举办”,“着由户部筹定的欺,按年拨给京师大学堂,以崇体割”。1231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

189956日,因御史参奏京师大学堂“靡费过甚,请饬归并删除”,清廷要求孙家鼐对其整顿。717日,上谕批准孙家鼐因病续假,由吏部左侍郎、大学堂总教习许景澄“暂行管理”大学堂事务。1900420日,许景澄上奏,称大学堂开办以来,图书、仪器购置费用在常年经费动支,未动用20万两开办经费,呈请缴还此款。适逢“庚子事变”,他再次奏请“暂行裁撤京师大学堂”,并说:“创建大学堂之意,原为讲求实学、中西并重,西学现非所急,而经史诸门,本有书院、官学”,不必另立学堂。79日,该折获准。

1901914日,清廷颁布兴学上谕:“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1902110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复办。

——摘编自蒋宝麟《从京师大学堂到学部:清末中央教育财政的形成》

(1)根据材料,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曲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识之士对待“西学”和“中学”态度转变的历程。
2021-12-27更新 | 3435次组卷 | 28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76年,王韬和传教士傅兰雅等人筹建主持了近代新型学府——上海格致书院,以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书院创立考课制度,“出西事论题,微博请华士论著”。将题目登载在《申报》,应试者邮寄征文,由书院评定等级,发给奖金,并将优秀文章集中刊登出版。从1886年至1894年,累计获奖2090人次,刊出优秀文章345篇,应征士子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等十个省区。

格致书院考课命题节选(1886-1894年)

时间题目命题与鉴定人官职身份
1886中国创设海军议薛福成出使英法大臣
1887轮船电报二事应如何剔弊方能持久论盛宣怀轮船招商局督办
1888近日北边防务轻重缓急何在论胡芸楣广西按察使
1889印度与中国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的竞争问题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890中国制造金银货币问题吴福茨宁绍台道
1891物体凝流二质论刘坤一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1892德奥合纵与俄法连横论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893中国能开议院否郑观应招商局总办
1894紧备水军直捣东瀛议刘麒祥苏松太道

——摘编整理自微博


根据上述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观点合理正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世纪,清政府以“夷”称呼西方国家,如“英夷”、“法夷”等,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称呼西方国家,“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天朝上国”梦醒B.西方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清政府被迫适应时局巨变D.清政府决定开展洋务运动以自救
6 . 1864年,奕䜣提出“将外洋各种机利火器实力讲求,以期尽窥其中之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李鸿章指出“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致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这些认识,反映了
A.崇尚科学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B.洋务运动改变了中西军事力量对比
C.中外交汇动摇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D.中体西用理念蕴含抵御侵略的目的
2021-03-28更新 | 229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近代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愈”“温和进补”“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对应以上四种疗法的思潮是
A.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B.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C.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D.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8 .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夷务”到“洋务”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被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了。

材料二   从“奇技淫巧”到“长技”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人们一般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材料三   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初,“国民”这一称呼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


(1)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一个接一个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与时代”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分析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11-18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维新变法前夕,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再次强调:“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材料表明张之洞
A.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B.坚持维护封建纲常伦理
C.支持维新派变革政治D.力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