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据统计,从1840年到1861年,在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历史地理方而的翻译著作.这些著作基本上向国人呈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世界形象。此时,中国士大夫所看到的西方文化是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坚船利炮”的练兵制器技艺、“天文算数”的自然科学、“以商贾为本计”的经济制度、“凡事会议而后行”的政治制度等西方近代文明。这些著作
A.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国人传统的夷夏观
B.体现了士大夫从西方社会视角否定封建制度
C.表明人们欲以西学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说明国人已经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的四批留美学生回国后备受批评;20世纪初,社会则希望留学生“拯救此将亡未亡之中国”。这一变化表明
A.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逐渐加深B.留学生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
C.清政府着力培养近代知识分子D.民主共和思想冲击社会传统观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刘锡鸿认为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鹫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月异而岁不同,中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两种两人均认为
A.政体亟须调整B.西方技艺为末C.纲常政教为本D.不能仅学技术
2020-04-24更新 | 371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1867年恭亲王奕䜣(道光第六子)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大学士倭仁认为此举“以夷变夏”,“上亏国体,下失人心”,“甚为可耻”。奕䜣驳曰“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犹以学人为耻”。而士大夫聚党私议不息,阻拦投考同文馆的人员,多方讥诋,斥奕䜣为“鬼子六”。据此可知
A.顽固派被动接受新式教育B.洋务派抛弃中国传统文化
C.西方科技不能适应中国国情D.中国近代教育变革举步维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洋务派引用中国传统典籍来证明西学之天文算学、化学、重学、气学等均源于中学,认为这些科技不过“泰西智士从而推衍其绪”“而精理名言,奇技淫巧本不能出中国载籍之外”。洋务派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减轻学习西方的阻力
B.推翻中体西用学说
C.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D.坚持文明优越理论
2019-03-25更新 | 831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9年吉林省四平一中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
2019-01-30更新 | 1689次组卷 | 51卷引用:2017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7 . 马建忠特别强调外贸在国家经济中占头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外贸是国家财富的来源,而外贸顺差就是财富增殖。他分析西方国家之所以富强,其根本原因不在于“船坚炮利”,而是在于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高度发展上。这一观点
A.带有浓厚的重商主义色彩
B.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C.没有突破重农抑商的思想
D.改变了中国在外贸中的不利地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907年杨度认为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几乎家喻户晓。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古老文明重新被西方规则“国际化”的过程。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

——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并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
9 . 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A.否定了中体西用的思想B.反映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体现了重商主义的思想D.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2017-06-0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第九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法两家虽共同认识到了官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选官层面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法家则认为,个人素质、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任意的,靠不住的,严明的刑罚会使官吏望而生畏,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在官与官之间用“刑无等级”严格约束,使官吏无任何非分之想,以“刑治”达“吏治”。

——摘编自龙昶等《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龚自珍基于朝廷“而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的现实,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魏源认为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关键在于要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变法”必须“变人”,变人必须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在官者,非有过失罪状,为法吏所报当者,总统不得以意降调……总统与百官行政有过,及溺职受赇(贿)诸罪,人人得诉于法吏,法吏征之、逮之而治之”。

——摘编自阎青义《论近代思想家的整饬吏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法两家吏治观的差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吏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中思想家们整饬吏治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