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1875年,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认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法”。这一观点
A.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B.批评了师夷长技的认知缺陷
C.反思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D.提出了变革政治的迫切要求
2 .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界和知识界领袖因出洋而载誉,而同一时期清廷的驻外使节和专家,在他们回国后则必须为重建其声望而奋斗。这反映出两国
A.出国人员的素质差别很大
B.近代化的过程呈现巨大反差
C.两国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
D.面临的民族危机有缓急之别
2019-04-18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湖南省常德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3 . 王韬在《锼园尺膜》指出:“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以器胜,如徒颂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与王韬的这一主张最为接近的是
A.魏源
B.康有为
C.张之洞
D.孙中山
2019-03-3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表为江南制造局1873年编印的《西国近世汇编》中经常出现的新鲜词汇,这些词汇

A.可以说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B.能够佐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C.反映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心路历程的变化
D.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史料
2019-03-16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同治年间,恭亲王奕䜣请设同文馆,聘请外国人作为老师,不仅学习外国语言文字,还增设天文、算学等西方自然科学。一时间舆论哗然,以“天朝大国”自诩的王公大臣们,认为奕䜣离经叛道,他们接连上奏弹劾奕䜣.这反映出
A.开启民智是当时中国首要任务
B.王公大臣固守以夏变夷的传统
C.变革制度的洋务运动缺乏支持
D.西学东渐过程中新旧文化碰撞
2019-03-1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期末历史试题
6 . 陈旭麓教授认为:“在当时要在充斥封建主义酒文化的田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不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落不了户的。”他旨在说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A.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思想
B.是一种极端反动腐朽的思想
C.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D.不同时期的作用是不同的
2019-03-0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眼界大开,认为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学习西方利器,“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郭嵩焘这一认识
A.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体西用
B.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C.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D.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
8 .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人长期信奉的“天圆地方”的地理观被彻底否定,人们终于认识到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B.“天朝上国”观念的破灭
C.洋务运动的推动
D.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9 . 梁启超评价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为当时维新派的‘流行语’,举国以为‘至言’。”材料中的“维新派”最有可能指的是(       
A.张之洞B.康有为C.林则徐D.严复
2018-11-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近代某思想家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据此可知,该思想家
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照搬西方文化
B.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为人们所认可
C.主张“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认为东西方文化各有独特的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