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迟在汉武帝时期,汉代就已设立掌管民间俗乐的“乐府令”。根据《汉书. 艺文志》:“自孝武设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 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乐府机关汇集了大量的民歌和贵族、文人的创作,并加以分类编排予以演唱。从数量来看,仅仅是西汉时期,《汉书.艺文志》巳著录28家314篇。东汉乐府史籍不载,当也不在少数。从作者看,汉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和民歌三个部分。贵族和文人创作多是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高,两汉乐府的精华在民歌。

——摘编自罗宗强、陈宏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材料二   1937-1945年期间,抗日根据地的文学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强调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之后,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涌进了文艺领域,根据地的文学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起了积极作用。1942 年之后,根据地的文学在工农兵文艺方向的指引下,大放异彩,佳作迭出。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都是其中的佳作.

——摘编自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例如《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改革文学;以贾平凹《高兴》为代表的关于农民工进城的文学书写。而徐则臣的《王城如海》,则设计了一个以世界、全球化为叙述空间背景的新故事.新时期文学在不断向外开放、学习各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同时,发起了“寻根文学” 的文学思潮,来重建当代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血脉关系,为当代文学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滋养。

——摘编 自张丽军《改革开放与新时期中国文学四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乐府诗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地文学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2 . 材料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城市工业体制,从许多方面来看,是苏联工业中指令性体制的翻版。决策过分集中,已被看作造成工业效率日益低下的一个原因。1978年之前,解决这一弊端的主要办法是把决策权下放到省甚至县一级。但是,这种指令性体制的基本特征却仍旧未动。1979年,中国的计划制定者已开始了改革这种指令性体制的试验:允许企业与其他地区的企业进行竞争,而在这之前每家企业在本地区的市场享有垄断;另外,他们还试图重新利用奖金来刺激工人和管理人员,而且一改以往政府计划只重视生产总值指标的做法,而更加重视利润指标,以从内部提高企业的效率。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进行城市工业体制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进行城市工业体制改革的影响。
2021-09-1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改革的传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馐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甲午战后,康有为等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又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材料四   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一项长期取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的举措。并从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谈谈你对改革开放地位的认识。
2022-02-22更新 | 27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丽水市高中发展共同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返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6月,四川广汉县委书记常光南随同省领导访问英国。在考察一家公司时,省领导发现,厂长同时担任采购员和技术员,就对常光南说,回去后把你们那里按照这个改一下。常光南回去后,在向阳成立了一个农业公司,管农业,包括种子、防治病害和技术。后来又把供销社作为基础,把街上的商人组织起来,成立商业公司。还把公社的工业组织起来成立了工业公司。三个公司组织起来后,又组织农工商联合总公司。

19806月,四川向阳第一个摘掉人民公社牌子,挂上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子。事后第三天,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打电话问:“你们广汉是不是有个向阳?”回答:“有。”“是不是把公社牌子换成乡政府了?”“我们搞了一个试点。”“谁叫你们搞的?”“我们自己搞的,我们搞个试点,实验,不行就把它换了。”过了一段时间,全国人大打电话说,公社摘牌这件事请示了中央领导,可以搞试点。1983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被废除。

——摘编自常光南口述、当代口述史丛书编委会编《当代四川要事实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改革的影响。
2021-03-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百校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I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19794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李先念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会上作了《关于国民经济调整问题》的重要讲话。他强调,这次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一定要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的道路”。为此,提出要以调整为中心,坚决地、逐步地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上调整过来,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积极而又稳妥地改革工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继续整顿好现有企业,建立健全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通过调整、改革和整顿,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更好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民经济调整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民经济调整的意义。
6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贫困及消除贫困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消除贫困问题的坚定领导力量,全体中国人民尤其农民群众是反贫困的主导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开始指引中国农民的合作化建设,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1956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即在几年内“使现在还存在的农村中一小部分缺粮户不再缺粮,除了专门经营经济作物的某些农户以外,统统变为余粮户或者自给户,使农村中没有了贫农,使全体农民达到中农和中农以上的生活水平”。

——摘编自黄承伟等《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1978年开始了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采取了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措施……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中国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扶贫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人口进一步呈现出明显的地缘性特征。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摘编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初期有关消除贫困问题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扶贫开发的特点。
2020-11-06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最初的思路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1978年起,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1981年起,在企业推广建立经济责任制。1980年起,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全面展开。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1988年,在价格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全国性的抢购风潮。此后三年的治理整顿期间,不仅经济增长陷入低谷,而且改革的取向也陷入迷茫,理论上又作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概括。1990到1992年,邓小平几次发表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谈话,特别是南方谈话,得到了公众的热烈响应。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沿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摘编自王玉茄《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019-04-2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德州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练习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材料   农村经济经营形式的改革以及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了人民公社原有的一系列经济职能分散。改革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1979年8月,四川省广汉县开始人民会社改革试点,拉开了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序幕。人民会社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由政社合一改为政社分设。具体来说分为三个层次:一、将人民公社的政权职能和经济职能分开,原来有人民公社行使的基层政权职能由新成立的乡政府或镇政府行使;二、撤销作为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但生产大队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可以保留,成立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三、生产大队成了独立的自负盈亏的集体经济组织,其名称或保留,或采用农村生产合作社等其他名称。废除人民公社的过程从1979年试点到1984年基本结束,历时5年多,是一个逐步推开、分层次完成的渐进过程。1984年年底,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完成建乡工作,人民公社改革基本完成。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949一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