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二月,丁未,朗陵公何曾卒。曾厚自奉养,过于人主。司隶校尉东莱刘毅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不问。及卒,博士新兴秦秀议曰:曾骄奢过度,名被九域。宰相大臣,人之表仪,若生极其情,死又无贬,王公贵人复何畏哉!谨按谥法名与实曰缪怙乱肆行曰丑宜谥缪丑公。帝策谥曰孝。

绥,曾之孙也。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乎!汝辈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属必及于难。及绥死,兄嵩哭之曰:我祖其殆圣乎!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河内王尼见绥书,谓人曰: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人曰:伯蔚闻卿言,必危害。尼曰:伯蔚比闻我言,自己死矣。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

臣光曰:何曾讥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字母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谨A按B谥C法D名E与F实G爽H曰I缪J怙K乱L肆M行N曰O丑P宜Q谥R缪S丑T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意为违背,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中的“爽”意思不同。
B.“殆”,意为大概,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中“殆”意思相同。
C.“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相”的意思相同。
D.“博士”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曾生前生活奢侈无度,多次遭到弹劾,但皇帝都因其已然去世而不查问追究。
B.何曾子孙后代更加奢侈,且为人十分傲慢,最终落得国破家亡,直至子孙灭绝。
C.河内王尼断言何绥的德行有亏,必定命不长久,自己直言批评也不可能被何绥伤害。
D.司马光认为何曾缺乏真正的智慧,同时私德不检,缺乏作为一个臣子的忠正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
②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5.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与《训俭示康》中均对“侈”发表议论,但论述方法有异,请简析之。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赵王将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攻王,王无救矣。赵王计未定,楼缓至赵,赵王与之计之。楼缓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复见曰:危哉楼子之计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与者,非固勿与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其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至赵而反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使虞卿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王封虞卿以一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材料二:

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而请兵矣。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危哉楼A子之B计C是愈疑D天下E而何慰F秦之G心H独不言其示I天下弱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财物,与《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中“赂”意思不同。
B.媾,交互为婚,文中指讲和;“从秦为媾”意即“依从秦国要求与之讲和”。
C.东,作状语,往东,向东,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中“东”的用法相同。
D.玺,君主大印,“效玺”的意思是,国君献出自己的大印,表示臣服于对方。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虞卿看来,当下秦国是因为军队疲倦而停战,赵国如把秦国凭借实力都无法攻取的城邑送给秦国,将助长秦国攻打自己的气焰。
B.楼缓向赵王指出,秦国和赵国如果结怨,那么其他国家都会很高兴,因为他们可以趁机分一杯羹,可见楼缓并不认同虞卿的观点。
C.虞卿认为,可以利用秦国和齐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将秦国索要的城池送给齐国,换取齐国帮助,以缓解来自强秦方面的压力。
D.赵王最终采纳了虞卿的建议,在虞卿主动请缨出使齐国尚未返回时,秦国就已派遣使者到赵国求和,赵王因此赏给虞卿一座城邑。
4.“强秦时代该如何持国”,虞卿、楼缓和韩非子对这一问题各有见解,请简要概括。
2024-05-04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柯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

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

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节选自韩愈《读荀》)

材料二: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此亦必有所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节选自苏轼《荀卿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荀卿明A王道B述礼乐C而李斯以其学D乱E天下F其高谈G异论有以H激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指徒弟、弟子,与《师说》“郯子之徒”中的“徒”意思不同。
B.干,指求取,与《过零丁洋》“干戈寥落四周星”中的“干”意思不同。
C.不啻,不只,与《促织》“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中的“不啻”意思相同。
D.恃,指依靠、依赖,与成语“有恃无恐”中的“恃”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读了孟子的著作之后,认识到孔子儒家学说的价值;其晚年读到扬雄的著作后,对孟子的尊崇更加坚定。
B.材料一中,韩愈回顾历史之后,指出孟子、扬雄与荀子的著作都可以称为儒家文献,但也都存在一定的瑕疵。
C.苏轼认为,李斯曾经焚烧老师荀子的著作,除了李斯自身的问题之外,也与李斯受到荀子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D.材料二中,苏轼列举荀子的言论来展现荀子为人倔强固执、不谦逊,又太过自信的特点,增强了说服力、可信度。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
(2)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
5.苏轼如何评价荀子?请简要说明。
2024-05-04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

材料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注】之。”

(节选自《论语·为政》)

【注】共;通“拱”,环抱,环绕。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诛暴A禁非B存亡C继绝D而赦无罪E则仁广F而义大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天下之精材”的“致”,与《孔雀东南飞》中“何意致不厚”中的“致”意思不同。
B.“假而礼之”中的“假”,与成语“久假不归”的“假”意思相同。
C.“牧民”中的“牧”,与《谏太宗十思疏》“思谦冲以自牧”中的“牧”意思不同。
D.“勿已”的“已”,与《劝学》“学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
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
C.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顺水推舟,循循而入,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
D.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不但揭露深层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
(2)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
5.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2024-04-2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得分训练语文试卷(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善用兵者,当击其乱,不攻其治。不袭堂堂之寇,不击填填之旗。容未可见,以数相持。敌有至弊,吾因而制之;敌人执数,吾动则就阴。虎豹不动,不入陷阱;飞鸟不动,不网罗。物未有不以动而为制者也。是故圣人静。静则能应躁,后者能应先,数则能胜疏,博者能禽缺。故良将之用卒也,同其心,一其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止如丘山,发如风雨,所凌必破,靡不毁沮,动如一体,莫之应圉,是故伤敌者众,而手战者寡矣。夫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挫;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今夫虎豹便捷,熊罴多力,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以升勺沃而救之,虽井而竭池,无奈之何也;举壶盆而以沃之,其灭可立而待也。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兵家或言曰:“少可胜众。”此言所将,非言所战也。或将众而用寡者,势不齐也;将寡而用众者,用力谐也。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以少胜众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夫仁勇信廉,人之美才也,然仁者可夺也,勇者可诱也,信者易欺也,廉者易谋也。将众者,有一见焉,则为人禽矣。由此观之,则兵以道制胜,而非以人才之贤,亦自明矣。故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是以无破军败兵。乃至中将,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与势,虽未必能万全,胜略必多矣。下将之用兵也,博闻而自乱,多知而自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是以动为人禽矣。

(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有删改)

[注]应:抵挡、抵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B.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C.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D.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意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反欲斗两主,观祸败”的“斗”用法不一样。
B.一体,指一个整体,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的“一体”词义相同
C.特,本义公牛,此处意为特意,特地,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的“特”词义相同。
D.地利,指地理上的有利形势,人们常将其与天时,人和放在一起,用来概括通向成功之路的三大要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整然有序、气势恢宏的敌军,优秀的将领不会轻举妄动,不会轻易主动去进攻;在未摸清楚对方情况时,要采用多种方法与之周旋。
B.优秀的将领统率军队,不会让勇敢的士兵只身一人冲锋在前,也不会让胆怯的士兵只身一人往后撤退,他们行动时像风雨一般猛烈。
C.如果军队的力量没有一致性,即使统率的士兵很多,其战斗力也很小;倘若交战的双方都极力发挥自己的力量,也有可能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D.依据带兵的水平,把将领分为三类,即上将、中将和下将,其中上将懂得天道,熟悉地利,也赢得人心,并且能够见机行事,因此不会打败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
(2)居则恐惧,发则犹豫,是以动为人禽矣。
5.文中运用章华台被烧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2024-04-22更新 | 40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天下之患,不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上之人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铢量其能而审处之。如是则士之愚萦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纵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文本二:

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而绳趋尺步、华言华服者,往往摈弃不用。何则?天下之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者众也。朝廷之政、郡国之事,非特如此而可治也。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子弟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胥史贱吏而贤,则用之。

(节选自苏洵《广士》)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上断句处字母。

夫材A之用B国C之栋梁也D得之E则安F以荣G失之H则亡以辱。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意为担忧,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患”字含义相同。
B.苟,意为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C.铢,本是古代重量单位,重量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铢量,这里形容极精细地衡量、推究。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与《师说》中的“巫医”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认为人才和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人才遇到事情时能够把事情治理好,出谋划策时能够分清利害关系,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
B.王安石认为在马棚里很难辨别出良马和劣马,而在二者一起拉车赶路时,则能够看出劣马即使拉断缰绳,昼夜不停,也追赶不上良马。
C.王安石用刘邦、项羽、唐太宗等人的例子,说明如果国君真正渴求人才,会激励人才的出现,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广泛地寻求人才。
D.苏洵认为古人常从盗贼、夷狄中选拔人才,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往往舍弃不用,因此提倡应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2)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024-04-21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刘备令关羽镇守荆州。吴将吕蒙拜汉昌太守,与关羽分土境,知羽枭雄,有兼并心,且居上流,其势难久。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将图之,会羽讨樊,留兵将备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众还建业,以治病为,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驱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赴樊。权遂遣蒙在前,伏其精兵于躺鲈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缚之,是故羽不闻知。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羽使人还,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皆羽而降,即父子俱获。

(节选自《反经·三国权》,有删改)

材料二:

(陆)逊遗书与羽,极其推让。羽意大安,稍撤兵以赴樊。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浔阳,尽伏其精兵躺廳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故羽不闻知。直抵南郡,傅士仁、糜芳皆降。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有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者,其人系蒙乡里,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问。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使还,相参信,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吏士无斗心,羽遂成擒。

(节选自《智囊·诡道卷》,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征A虏守南郡B潘璋将游兵C万人D循江上下E应敌F所在G蒙为国家H前据襄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文中指连接,与《屈原列传》“出则接遇宾客”中的“接”含义不同。
B.名,文中指名义,与《石钟山记》“而此独以钟名”中的“名”含义不同。
C.委,文中指舍弃,与《过秦论》“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的“委”含义相同。
D.私,文中指私下,与《鸿门宴》“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中的“私”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吕蒙有忧患意识,他深知关羽作战勇武,历来觊觎东吴,其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日久必定对东吴不利,于是谋划对其动手。
B.材料二中吕蒙治军严明,他严令部众不得冒犯百姓,索取钱物,还下令将城中府库的财宝贴上封条,并不启用,只等孙权来后再作处理。
C.吕蒙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尽数捕获,并严密封锁消息,关羽对此毫无所知,还在带兵回奔南郡时多次派人向吕蒙询问消息。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大意失荆州”这一历史事件,关羽因轻信陆逊对他的推崇,而把南郡守军陆续调往樊城是他“大意”的表现之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
(2)有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者,其人系蒙乡里,垂涕斩之。
2024-04-2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老,不能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

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居,指过了(一段时间),与《周亚夫军细柳》中“居无何”的“居”意思相同。
C.顾,指看,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同。
D.意,指料想,与《促织》中“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管仲认为君主最了解臣子,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
B.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答复,但在管仲死后,他就任用了竖刁。三年之后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也因此死去。
C.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把齐国动荡的罪责不归于竖刁等人,而归于管仲。
D.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这些人就会执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5.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形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传;传言之妙,非学不精。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夫茧缲以为丝,织为缣纨,绩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雕以文藻,而世人荣之。茧之不缫,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譬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而火生。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镜出于金而明于金,莹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远而光华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故吴竿质劲,非羽而不美;越剑性利,非淬砺而不: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

(节选自北齐·刘昼《刘子》,有删节)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是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有删节)

【注】①:箭尾。②謏闻:小的声名。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然A故安B其学而亲C其师D乐其友E而信其道F是以G虽离师H辅而不反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雕以文藻”,用文采来装饰自己,与《石钟山记》中“余是以记之”句式结构不同
B.彰,指清楚、明显,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彰”意思相同。
C.铦,指锋利,与《过秦论》“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中的“铦”意思不同。
D.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时面向北方朝见天子,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蚕茧不拿来抽丝,素丝就会在筐笼里被蛀蚀;人如果不学习,才智就将朽烂于心中。
B.“戎夷之子”虽然出生时声音相同,但长大后语言不同,是教育使他们变成这样的。
C.古代学校施行每年一次的成绩考核制度,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察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D.在求学的道理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5.两篇文章都谈及了学习的问题,请比较二者内容方面的异同。
2024-04-18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人者,推人士而破妖祥也。行军之际,或枭牙旗,或杯酒变血,或麾杆毁折,惟主将决之。若以顺讨逆,以直伐曲,以贤击愚,皆无疑也。

唐武德六年,辅公祐反,诏赵郡王李孝恭等讨之。将发,与将士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座皆失色,孝恭自若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毋疑,此乃公祐授首之也。遂饮而尽之,众心为安。先是,贼将拒险邀战,孝恭坚壁不出,以奇兵绝其粮道。贼饥,夜薄孝恭,孝恭坚卧不动。明日,以赢兵扣贼营挑战,别选骑阵以待。俄而赢兵却,贼追北且嚣,遇祖尚,薄战遂败。赵郡王乘胜破其别阵辅公祐穷走追骑生擒之江南悉平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阴阳术数,废之可乎?

靖曰:不可。兵者,诡道也。托之以阴阳术数,则使贪使恐,兹不可废也。

太宗曰:卿尝言天官时日,明将不法,暗者拘之,废亦宜然。

靖曰:昔纣以甲子日亡,武王以甲子日兴。天官时日,甲子一也,殷乱周兴,兴亡异焉。以此言之,可废明矣。然而田单为燕所围,单命一人为神,拜而祠之,神言燕可破。单于是以火牛出击燕,大破之。此是兵家诡道,天官时日亦犹此也。

太宗曰:田单托神怪而破燕,太公焚著龟而灭纣,二事相反,何也?

靖曰:其机一也,或逆而取之,或顺而行之是也。昔太公佐武王,至牧野遇雷雨,旗鼓毁折。散宜生欲卜吉而后行,此则因军中疑惧,必卜以问神焉。太公以谓腐草枯骨无足问,且以臣伐君,岂可再乎?然观散宜生发机于前,太公成机于后,逆顺虽异,其理致则同。臣前所谓术数不可废者,盖存其机于未萌也。及其成功,在人事而已。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赵郡王乘胜A破B其别阵C辅公祐穷D走E追骑F生擒之G江南H悉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妖祥,文中单指灾祸,与《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的“公姥”用法相同。
B.集,文中义为止、停落,与蒲松龄《促织》中“则虫集冠上”的“集”意思相同。
C.征,文中指预兆,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问征夫以前路”的“征”意思相同。
D.假,文中指借助,与《苏武传》“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的“假”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战争中所说的“人战”,是指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如果战争是以顺讨逆,以直伐曲,以贤击愚,就都无需疑虑。
B.辅公祐在缺粮的情况下,乘夜进逼李孝恭的营垒,孝恭坚卧营中不动。第二天孝恭派赢兵挑战,不久赢兵退却,诱敌追击。
C.李靖认为天官时日,明白事理的将领不会依托取法于它,愚昧的将领则会受到它的束缚限制,所以天官时日应该予以废除。
D.散宜生想要占卜问吉然后行动,这是因为当时军中有了疑虑和恐惧的情绪,一定要向神明请教。姜太公却不同意他的看法。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将拒险邀战,孝恭坚壁不出,以奇兵绝其粮道。
(2)然而田单为燕所围,单命一人为神,拜而祠之
5.欧阳修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请从两则材料中找出能够证明此观点的事实论据。
2024-04-02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