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论说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君言,臣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主味,君惟人肉未尝,易牙烝其子首而进之。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闻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宦不归。其母不爱,安能爱君?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愿君久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尸不葬。

或曰:管仲所以见告桓公者,非有度者之言也。所以去竖刁、易牙者,以不爱其身,适君之欲也。曰:不爱其身,安能爱君?然则臣有尽死力以为其主者,管仲将弗用也。曰不爱其死力,安能爱君?是君去忠臣也。且以不爱其身度其不爱其君,是将以管仲之不能死公子纠度其不死桓公也,是管仲亦在所去之域矣。明主之道不然,设民所欲以求其功,故为爵禄以劝之;设民所恶以禁其奸,故为刑罚以威之。庆赏信而刑罚必,故君举功于臣而奸不用于上。虽有竖刁,其奈君何?且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君有道,则臣尽力而奸不生;无道,则臣上塞主明而下成私。管仲非明此度数于桓公也,使去竖刁,一竖刁又至,非绝奸之道也。且桓公所以身死虫流出尸不葬者,是臣重也。臣重之,擅主也。有擅主之臣,则君令不下究,臣情不上通。一人之力能隔君臣之间,使善败不闻,祸福不通,故有不葬之患也。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卑贱不待尊贵而进论,大臣不因左右而见;百官修通,群臣辐辏;有赏者君见其功,有罚者君知其罪。见知不悖于前,赏罚不弊于后,安有不葬之患?管仲非此言于桓公也,使去三子,故曰:管仲无度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1.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闻开方事君A十五年B齐卫之间C不容D数日E行F弃其母G久H宦不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意为“如果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含义不同。
B.实,意为“结果”,属名词。与《种树郭橐驼传》“早实以蕃”的“实”含义与用法不同。
C.辐辏,本意为“车辐会聚于毂”。此处形容群臣好像车辐聚集到中心一样归附君主。
D.明,此处活用作动词,意为“阐明”,与《屈原列传》“明道德之广崇”的“明”用法一致。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在重病之时提醒齐桓公,竖刁、易牙、开方的做法不合人之常情,劝谏齐桓公不要再宠信三人,但是齐桓公并未采纳管仲的建议。
B.韩非子认为,臣下应尽死力讨取君主的欢心,君主则应设置爵禄换取臣下的死力;君臣之间不是父子那样的亲属关系,而是从计算利益出发的。
C.国君有正确的治国原则,臣子就会尽力,奸邪也不会产生;否则臣子就会对上蒙蔽君主而在私下谋取私利,而管仲的建议只是治标不治本。
D.臣子的权力过分膨胀就会控制国君,隔断君臣之间的联系,君主的命令无法下达,因此明智的国君不让一人兼任他职,不让一职兼管他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去竖刁、易牙者,以不爱其身,适君之欲也。
(2)庆赏信而刑罚必,故君举功于臣而奸不用于上。
5.韩非子是如何反驳管仲“不爱其身,安能爱君”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其邦;四曰遗之美女,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说。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楯: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申,故称申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胥闻A越王勾践B服诚C行仁D听谏E进贤F是人G不死H必得I其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文中为使动用法,与后文中“疲”“强”“坚”字用法相同。
B.文本二的“《书》曰”是指六艺里的《尚书》,其余五种是《诗》《礼》《乐》《易》《论语》。
C.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中“晦”的意思不同。
D.利害,为偏义复词,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异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
(2)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
5.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
2024-05-1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列传》节选

材料二: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节选

材料三: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李陵《答苏武书》节选

注:①颡(sǎng),额也。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男儿死A则葬蛮夷中B谁C复能屈身D稽颡E还F向北阙G使刀笔之H吏弄其文墨邪?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由屈原及弟子宋玉等人编辑成集,因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B.《屈原列传》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历史人物评传,相当于现在的“人物述评”,“传、评”结合,“传”中富“评”是本文的行文特色。
C.“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的历史。与《史记》《三国志》《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离骚》的创作原因、写作目的,谈及《离骚》的内容和艺术特色,高度评价了屈原的品行与志向。
B.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C.李陵劝降这几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表现了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热情和羞恶之心。
D.材料一中屈原殉国明志,材料二中苏武忍辱牧羊,他们选择不同,但忠贞报国、矢志不渝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5.请模仿《屈原列传》篇末的“太史公曰”为《苏武传》篇末写一段“班固曰”,要求:传达作者的观点,抒发作者的情感,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2024-05-0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试题

4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使宰予使于楚,楚昭王以安车象饰,因宰予以遗孔子焉。宰予曰:“夫子无以此为也。”王曰:“何故?”对曰:“臣以其用,思其所在观之,有以知其然。”王曰:“言之。”宰予对曰:“自臣侍从夫子以来。窃见其言不离道,动不违仁。贵义尚德,清素好俭。仕而有禄不以为积。不合则去,退无吝心。妻不服彩,妾不衣帛,车器不雕、马不食粟。道行则其治,不行则乐其身,此所以为夫子也。若夫观目之丽靡,窈窕之淫音,夫子过之弗之视,遇之弗之听也。故臣知夫子之无用此车也。”王曰:“然则夫子何欲而可?”对曰:“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天下诚有欲治之君能行其道,则夫子虽徒步以朝,固犹为之。何必远辱君之重赐乎?”王曰:“乃今而后知孔子之德也大矣。”宰予归,以告孔子。孔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子贡对曰:“未尽夫子之美也。夫子德高则配天深则配海若予之言行事之实也。”子曰:“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乎?是赐之华不若予之实也。”

(节选自《孔丛子·记义》)

材料二:

颍川太守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陈仲弓,陈是,字仲弓,东汉人。②元方:陈纪,陈定之子。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子A德高B则配天C深D则配海E若予之F言G行H事之I实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以……为乐,是意动用法,和成语“安贫乐道”中的“乐”意义和用法不同。
B.弗之视,指不去看它,“以其无礼于晋”表示因他对晋国无礼,两者结构不同。
C.髡,古代刑罚名。古代男子皆留长发,剃去头发也是一种刑罚。
D.放,指驱逐、流放,和《屈原列传》中“而自令见放为”的“放”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昭王要送给孔子用象牙装饰的车子,宰予先以孔子不会使用这辆车为由婉拒,然后借助孔子的日常用度和言行举止等表现作出说明。
B.在宰予看来,孔子有志于重振道德礼义,但如今没有君主愿意推行孔子的政治主张,不然的话也不必让他出使楚国而且遭到这番羞辱。
C.元方对施加刑罚的太守和遭受处罚的父亲都给出了积极的评价,客引用《易经》中的言论,是想指出元方的回答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
D.客的设问步步推进,他最后用驼背之人弯着腰表示恭敬来诘难元方的不回答其实是不能答,在元方举出三个事例后无言以对,羞愧退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予归,以告孔子。孔子曰:“二三子以予之言何如?”
(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5.结合材料一的信息来看,你认为孔子是否会认可材料二中元方回答问题的言辞?请作出判断并简述你的依据。
2024-05-05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又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材料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三: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B.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C.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面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D.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则似是而非者”与材料三“如是而已”两句中“是”字含义不同。
B.“跬步”,古代人们称人行走时,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D.“不拘于时”与“不违农时”(《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时”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材料一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材料二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材料三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师道不兴的现象。
4.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
2024-05-05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材料二:

田表圣奏议叙

苏轼

故谏议大夫赠司徒田公表圣奏议十篇。呜呼,田公,古之遗直也。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吾是以知二宗之圣也。自太平兴国以来,至于咸平,可谓天下大治,千载一时矣。而田公之言,常若有不测之忧,近在朝夕者,何哉?

古之君子,必忧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绝人之资,而治世无可畏之防。夫有绝人之资,必轻其臣。无可畏之防,必易其民。此君子之所甚惧也。方汉文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而贾谊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贾谊。由此观之,君子之遇治世而事明主,法当如也。

谊虽不遇而其所言略已施行不幸早世功烈不著于时。然谊尝建言,使诸侯王子孙各以次受分地,文帝未及用,历孝景至武帝,而主父偃举行之,汉室以安。今公之言,十未用五六也,安知来世不有若偃者举而行之欤。愿广其书于世,必有与公合者,此亦忠臣孝子之志也。

(节选自《苏轼文集》)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谊虽不遇A而其所B言C略已施行D不幸E早世F功烈G不H著于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照,即照见自己;自贤,即以为自己贤明,“贤”是“以为贤明”的意思。
B.遗直,即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作者在文中赞美了田公直言敢谏的品质。
C.大治,指治理得好。“治”与《出师表》“则治臣之罪”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D.是,指这、这样,与成语“一无是处”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概写太宗“求谏”,再引用他的话写“求谏”之因,是一则以“记言”为主的短章。
B.材料二开篇,苏轼称赞田公为“古之遗直”,也由衷称颂“二宗”能接纳田公直言不讳的进谏。
C.汉文帝时,对内不用严厉的刑法,对外不兴兵动武,贾谊为此忧虑,向文帝进谏。
D.苏轼认为要让田公的奏议广泛流传,期望遇到与田公见解相合之人,让奏议发挥出作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2)其尽言不讳,盖自敌以下受之,有不能堪者,而况于人主乎!
5.唐太宗与苏轼都论说了臣子进谏的必要性,两人阐释的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其同异。
2024-05-05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勤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管子于是制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冶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即位数年,一战帅服三十一国。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而大诸侯于阳谷。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

(选自《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介胄A执枹B立于军门C使百姓皆D加E勇焉F弗G若也。
2.下列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文中指爱护,与《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的“爱”字含义相同。
B.殆,文中指危险,与《项脊轩志》中“殆有神护者”的“殆”字含义相同。
C.恤,文中指抚恤,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恤国事”的“恤”字含义不同。
D.朝,文中指聚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朝秦楚”的“朝”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认为,公子纠被杀后,作为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没有像召忽那样为主尽忠而自杀,是不仁义的。
B.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牙认为自己治理国家不如管仲,就推荐管仲担当此任。
C.管仲认为过去圣王治理天下,都把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让百姓安居乐业,并谨慎运用六种权力。
D.管仲提出,卒伍一级在里中进行编制,军旅一级在郊野中整合,士卒不得随意离开,这样可方便管理,让军队强盛起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六国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
(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5.请分别从主观和客观角度简要概括管仲能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的原因。
2024-05-04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东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赵王将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攻王,王无救矣。赵王计未定,楼缓至赵,赵王与之计之。楼缓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敝,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闻之,复见曰:危哉楼子之计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独不言其示天下弱乎?且臣言勿与者,非固勿与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其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至赵而反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使虞卿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王封虞卿以一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材料二:

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而请兵矣。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治强不可责于外,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危哉楼A子之B计C是愈疑D天下E而何慰F秦之G心H独不言其示I天下弱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赂,财物,与《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中“赂”意思不同。
B.媾,交互为婚,文中指讲和;“从秦为媾”意即“依从秦国要求与之讲和”。
C.东,作状语,往东,向东,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中“东”的用法相同。
D.玺,君主大印,“效玺”的意思是,国君献出自己的大印,表示臣服于对方。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虞卿看来,当下秦国是因为军队疲倦而停战,赵国如把秦国凭借实力都无法攻取的城邑送给秦国,将助长秦国攻打自己的气焰。
B.楼缓向赵王指出,秦国和赵国如果结怨,那么其他国家都会很高兴,因为他们可以趁机分一杯羹,可见楼缓并不认同虞卿的观点。
C.虞卿认为,可以利用秦国和齐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将秦国索要的城池送给齐国,换取齐国帮助,以缓解来自强秦方面的压力。
D.赵王最终采纳了虞卿的建议,在虞卿主动请缨出使齐国尚未返回时,秦国就已派遣使者到赵国求和,赵王因此赏给虞卿一座城邑。
4.“强秦时代该如何持国”,虞卿、楼缓和韩非子对这一问题各有见解,请简要概括。
2024-05-04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公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注】①秋请:古代诸侯王于秋季朝见天子。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役。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秦A制之得B亦以C明矣D继汉E而帝者F虽百代G可H知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成语“系颈牵羊”中的“系”字意思不同。
B.几杖,指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思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博戏,博戏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了,这成为吴王意图谋反的诱因。
B.使者被拘留后,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不合礼节,但文帝听了使者解释后未追究吴王的过错,且特许吴王不用来朝见。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反叛。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他们安分自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5.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注】①元元:平民百姓。②顺权:顺应形势。③离:经历。④嚣嚣:怨恨愁苦的样子。⑤缟素:丧服。文中指秦二世为始皇帝服丧。⑥收孥:指一人犯法,妻子儿女连坐,没收为官家奴婢。⑦塞:满足。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废王道而立A私爱B焚文书C而酷刑法D先诈力而后E仁义F以暴虐G为天下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霸,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
B.士民罢弊的“罢弊”与《过秦论(上)》“率疲弊之卒”的“疲弊”含义相同。“罢”通“疲”。
C.王天下的“王”意为称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而不王者”的“王”含义相同。
D.利裋褐的“利”意为有利,与《兼爱》中“故攻异国以利其国”的“利”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古以来很久没有了统一天下的帝王,周王室和春秋五霸的势力又相继衰弱,秦国的统一上承天道,下顺民意。
B.秦王只想施展一己的智慧,抛弃仁政王道,禁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
C.假如秦二世能够顺着商、周的道路,制定御敌之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
D.文章指出秦两代君主在治国理政上的一系列过失,以及他们应该却没有施行的正确做法,意在警示汉朝统治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2)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
5.贾谊在《过秦论(上)》最后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本篇是从哪些方面劝诫秦二世实施“仁义”的?请简要概括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