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6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六年,献公卒。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子将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杀其,吾有死而已!”里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废,焉用死?”荀息曰:“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君曰:‘何谓也?’我对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既杀奚齐,荀息将死之。

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辅之。”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荀息死之。君子曰:“不食其言矣。”

既杀奚齐、卓子,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曰:“子盍入乎?吾请为子。”重耳告舅犯曰:“里克欲纳我。”舅犯曰:“不可。以丧得国,则必乐丧,乐丧必哀生;因乱以入,则必喜乱,喜乱必怠德。是哀乐喜怒之节易也,何以导民?民不我导,谁长?”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子惠顾亡人重耳,父生不得供备洒扫之臣,死又不敢莅丧以重其罪,且辱大夫,敢辞。”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夫“忠”之为言,中也;“贞”之为言,正也。息之所以为者有是夫?间君之惑, 排长嗣而拥非正,其于中正也远矣。或曰:“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曰:“子以自经于沟渎者举为忠贞也欤?”或者:“左氏、榖梁子皆以不食其言,然则为信可乎?”曰:“又不可。不得中正而复其言,乱也,恶得为信?”

狐偃之为重耳谋者,亦迁矣。国虚而不知入,以纵夷吾之昏殆,而社稷几丧。且重耳,兄也;夷吾,弟也。重耳,贤也;夷吾,昧也。弟而昧,入犹可终也;兄而贤者,又何栗焉?使晋国不顺而多败百姓之不蒙福兄弟为豺狼以相避于天下由偃之策失也。而重耳乃始伏伏焉游诸侯,阴蓄重利,以其弟死,独何心软?仅能入,而国以霸,斯福偶然耳,非计之得也。若重耳早从里克、秦伯之言而入,则国可以无向者之祸,而兄弟之爱可全,而有分定焉,故也。夫如是,以为诸侯之孝,又何戮笑于天下哉?

(节选自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里克:晋国卿大夫,晋献公的股肱之臣,太子申生(因被陷害自杀而死)的坚定拥护者。②奚齐(前665~前651):春秋时晋国君主,晋献公与宠妃骊姬之子,申生、重耳和夷吾的异母弟。③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氏,名偃,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晋国重臣。④间:利用。⑤经:缢死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晋国A 不顺B 而多败 C 百姓之不蒙福 D 兄弟E 为豺狼 F 以相避于天下G 由偃之策H 失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指《孟子》中所说的“幼而无父”之人,与《六国论》“可谓智力孤危”中的“孤”含义不同。
B.养生,文中与“葬死”相对,和《庄子》“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中的“养生”内涵不同。
C.左氏,即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编年体史书《左传》和国别体史书《国语》据传是他所撰。
D.幸,指庆幸、高兴,与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一句中的“幸”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息忠贞为国,立场坚定,而且言出必行,直至献出生命也不改初心,他的精神得到了《国语》作者的高度肯定。
B.杀掉奚齐、卓子后,里克等人专程到狄国邀重耳回晋即位,重耳最终采纳舅犯的建议,委婉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C.柳宗元认为,荀息“间君之惑,排长嗣而拥非正”,做法失当,因此,他虽兑现了“有死而已”的承诺,但并不能称为“信”。
D.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柳宗元对相关历史人物的批判,观点未必完全正确,然其大胆质疑、理性分析的精神值得学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一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5.柳宗元为何说晋文公重耳被天下人耻笑?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列各组中文言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B.终必不蒙见察   戍卒叫,函谷举
C.是乃仁术也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D.夫晋,何厌之有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能独
②却宾客以诸侯
③越国以鄙
庠序之教
⑤良庖更刀
章甫,愿为小相焉
⑦李牧连
⑧复道行空,不霁何
A.①④/②⑦/③/⑤/⑥⑧
B.①②⑦/③/④/⑤/⑥⑧
C.①⑧/②④/⑦/③⑤/⑥
D.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列各组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汝可以模拟得之     将军战河北
C.役聪明之耳目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D.暴霜露,斩荆棘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而议事不合(常常)            强之(坚持)
于寡妻(用刑)                      强公室,私门(堵塞)
B.其西封(肆意)                  此惟救死而恐不(足)
之以饥懂(接续)                  舍瑟而(起身)
C.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   辟邪说,壬人(排斥)
之以严刑(督察)                  汝幸而我(嫁)
D.廊腰缦回(萦绕)                    杀人如不能(完、尽)
官知止而神欲行(器官知觉)     牧以谗诛(最终)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叔孙通笑曰:“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材料二:

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之言而称善,睹叔孙通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秕,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

【注】①绵蕞:制订整顿朝仪典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答案标号。
夫高祖A起B微细C定海内D谋计E用兵F可谓G尽之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厌烦,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厌”意义相同。
B.“若”,你、你们,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意义不同。
C.“信”,确实,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一句中的“信”意义和用法不同。
D.“恶”,怎么,与“恶施不慈?”(《兼爱》)一句中的“恶”意义与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刘邦称帝后,将秦朝烦琐礼仪变得简易,结果群臣行止失度,高帝以之为患。
B.叔孙通召集儒生制定礼仪,有两位儒生认为这样做违背儒家传统,因而拒绝参与。
C.叔孙通主张顺应时世人情,参照古时礼仪和秦朝礼仪来制定礼法,汉王表示同意。
D.因为叔孙通制定的礼法简省易学,群臣月余习之而成,高祖见之而深感礼仪之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2)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
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和司马光对叔孙通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2024-06-0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用性检测(二)语文试卷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顺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②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孤竹,商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③木主:木牌位,即灵牌。当时文王已死,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乃奉父命征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序号。
或择地A而蹈之B时C然后出言D行E不由径F非公正G不发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含义相同。
B.“国人其中子”中的“立”与《项脊轩》中“而母立于兹”中的“立”意思不同。
C.“我安归矣”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中的“适”意思不同。
D.“常善人”中的“与”,指帮助;与《离骚》中“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为伯夷、叔齐作传,引用史实,敷衍故事,将之作为《史记》列传中的第一篇,可见伯夷、叔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B.作者认为政权是最贵重的东西,帝王是最高的主宰,对于传授政权、选拔天子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
C.本文简要叙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他们先是让国出逃,国人只得立孤竹君的第三个儿子为王,他们叩马而谏,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D.本文作者借为伯夷、叔齐立传浇自己胸中块垒: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所谓“天道”,表示怀疑。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
2024-06-0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常以身蔽沛公
A.欲辟土地,秦楚
B.赤也为之,孰能为之大?
C.良庖更刀,族庖月更刀
D.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2024-06-0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技经肯綮之未尝
A.为国以礼
B.臣未之闻也
C.此亡秦之续耳
D.若属皆且为所虏
2024-06-0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郦生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谪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

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军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

(节选自《资政通鉴·汉纪二》)

【注】①郦生,即郦食其,刘邦谋臣。②转输,转运输送物资。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疾A先下B汉王C齐国可得D而保也E不然F危亡G可立H而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语气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夫”用法不同。
B.窃,谦辞,私自,私下,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窃”用法相同。
C.复,意为再,又,与《师说》中“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的“复”含义不同。
D.是,意为这,此,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心足以王矣”的“是”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本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西进。经郦食其劝说,汉王决定复取敖仓,可见汉王从善如流。
B.郦食其在劝说齐王时称天下之事将会归于汉王,一是因为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心向汉王,二是因为上天降下洪福。
C.郦食其认为齐国各支田氏宗族势力强大,地势易守难攻,百姓多狡诈善变,自请前往,劝说齐国归顺,汉王答应了他。
D.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之后,派使者与刘邦媾和,并解除了先前在历下城设置的战备防守,天天与郦食其纵情饮酒作乐。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在郦食其看来,豪英贤才都乐意为汉王效力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024-06-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