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155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敬亭山

谢朓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

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迴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

渫云已漫漫,多雨亦凄凄。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①南朝齐建武二年(495年),谢朓在政治上受到排挤,由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该诗作于宣城太守任上。②纡组:系佩官印。③丹梯:指寻仙访道之路。④睽:违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诗开头两句写远眺敬亭山,采用简笔勾勒,总写其貌:随后两句采用虚笔,写神仙灵怪安居于此山,—实景—虚境,笔触多变。
B.谢诗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敬亭山蔓藤交错、独鹤鸣叫、饥鼠夜啼等自然景象,烘托了内心的迷茫和痛苦,与“兼得寻幽蹊”蕴含的情感呼应。
C.李诗写众鸟高飞远去,孤云悠闲自在地飘走,暗示诗人观望敬亭山时间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D.谢诗和李诗写法不同:谢诗对敬亭山作了全方位的“逼真”描写,李诗则并未着力于此,而是将景物拟人化,以抒写自己的精神世界。
2.谢诗末句的“无睽”和李诗末句的“只有”都流露了诗人对自身状况的认识和情感态度,请结合全诗作出理解。
今日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我国汽车业的蓬勃发展,车载导航系统已经广泛地运用在汽车行业上,从汽车起步前目的地的设立,导航系统就规划好了路线。但在实际行驶的途中,驾驶者因为某种原因会出现偏航的情况,这时导航系统就会语音提示:您已偏航,已为您重新规划路线。然后驾驶者在导航系统不断重新规划路线的指引下,最终到达了目的地。

人生亦如行车,导航系统的功用给了你怎样的思考和启示?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76年,郑振香主持发掘河南安阳妇好墓,甲骨卜辞中的神秘王后随之被世人了解,殷商历史神秘的面纱也被掀起一角。有人说,正是郑振香坚持和果断的性格让她坚持挖,妇好墓才重现天日。也有人认为郑振香的坚持和果断,实则建立在她自身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敏锐的专业判断上。还有人认为如果郑振香没有一铲一铲地艰辛挖掘,她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判断又来自何处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伴随新技术的应用和阅读习惯的改变,中国网络文学正在改变文学的传播路径,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新增长点。例如,一些作品在俄罗斯互联网平台的阅读量超过千万次,一些作品初始印刷量便超10万册,表明中国网络文学在俄罗斯读者中,尤其是“网生代”中找到契合点。中国网络文学讲述的精彩故事和其中蕴含的动人情感,令俄罗斯读者不再因陌生的背景和复杂的音节对中国故事望而却步,主动走进这一五彩斑斓的文学空间,并在某种程度上带动海外读者对中国古典和现当代文学的阅读兴趣。

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流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文学创作独特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感染力,成为中国网络文学远航出海的底蕴与动力。例如,《天道图书馆》以孔子为原型讲述中国的尊师重道文化,《仙逆》展现主人公胸怀天下的正义精神,《掌欢》着眼传统美食,《画春光》聚焦瓷器文化……中国网络文学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与深度,向海外读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世界。

得益于互联网平台发布特点,逐章连载的更新方式与留言点评功能让网络文学作品更具悬疑性与互动性。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更易系紧一部作品的情感纽带,也更易产生和筛选出优秀作品。随着平台内容生产机制、付费阅读、职业作家体系等模式日益完善,中国网络文学已形成生机勃勃的创作队伍、包罗万象的创作主题和国际化的读者群体,让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海外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喜欢的作品,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作者加入网络文学的创作队伍。《2023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310月,仅起点国际就已培养约40万名海外网络作家。全球共创,正成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新趋势。海外原创作者大多结合自身语境和文化特色展开创作,在借鉴中国网文创作方向的基础上探索自己的风格,进一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基于当代文学的生产和消费特点,网络文学创制出一套适用于互联网媒介的文学生产机制,不仅赋能产业发展,也带动了产业升级。目前,网络文学IP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源头,通过影视、动漫、广播剧、短剧、舞台剧等衍生作品,网络文学作品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有潜力成为席卷全球的文化现象。比如,由网络小说《从前有座灵剑山》改编而成的同名动画一度在日本多家电视台热播,成为中国动画向动漫发达国家传播的典型案例。从文本出海、IP出海、模式出海到文化出海,网络文学出海之势渐成规模,传播半径不断延伸,覆盖范围持续扩展。与此同时,中国网络文学与中文学习亦形成良性互动:例如,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为俄罗斯中文爱好者提供了翻译实践路径;中国网络文学在俄罗斯的快速发展又吸引了当地粉丝群体学习中文。在网络阅读平台的评论区中,经常能看到读者们热火朝天地讨论:学习中文需要多长时间?我应该学习普通话还是广东话?我不用学会说中文,只想用中文阅读,可能实现吗?

中国网络文学加速扬帆远航,与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密不可分,反映了海外读者渴望了解中国的愿望。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学既是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时代之窗,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一座数字桥梁。未来,我们应推动中国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传播,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作出更多贡献。

(摘编自赵世锋《受欢迎的中国网络文学》)

材料二:

文学是精神的食粮,滋养我们的灵魂。在网络的加持下,文学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赢得了更多的受众,并以灵动的姿态走向世界。当下,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文化形态,正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新名片。

文化彰显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不难发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竞争,都离不开文化发展的竞争,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文化竞争不是相互排挤,而是相互交流,讲好各自的故事,实现相互理解、和谐共处。近年来,受全球化速度减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以线下形式、实体形式为主的传统文化交往活动受到诸多限制,而网络文学、影视、游戏等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新文化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出海的主力。在这方面的有力佐证是,文化自信、强国叙事正在成为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新趋势。

随着中国网文海外辐射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网络文学以瑰丽的想象、精彩的故事、强烈的代入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读者。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文在国内的IP化,网文IP早已不再以小说的单一形态影响海外受众,而是以包含影视、动漫、游戏等在内的多种形态“融合出海”,出海速度与效果因此更上一层楼。在IP出海的大趋势下,多元内容形态的影响力叠加放大,让中国网文IP有望成为全球IP

受精品化、IP转化提速、全球化深入等三大核心趋势的积极推动,中国网络文学作为大众参与、全球共创,彰显中华文化原创力的生动实践,不断延伸传播半径,已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生动的文化名片。用好这张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新名片,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胡欣红《网络文学“融合出海”,打造中国文化传播新名片》)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在俄罗斯大受欢迎,其中的精彩故事和动人情感引人入胜,使俄罗斯读者的阅读没有障碍。
B.网络文学逐章连载的更新方式和留言点评功能有助于提高作品的互动性,从而使作品的情感纽带更紧密,也使优秀作品更易被筛选出来。
C.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源头,网络文学IP已衍生出影视、动漫、广播剧、短剧、舞台剧等多种形态,这有利于推动中国网络文学席卷全球。
D.在当下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可以说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的国家更能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住主动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天道图书馆》《画春光》等中国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在海外流行,全都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着人类共同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B.目前越来越多的海外作家加入了网络文学的创作队伍,他们能根据自身语境和文化特色展开完全不同于国内网文的全新创作。
C.文化自信、强国叙事正在成为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新趋势,这与文化竞争要求讲好自己的故事、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是一致的。
D.中国网络文学IP多种形态“融合出海”,是网络时代文学多元化的具体体现,也是解除传统文化交往活动诸多限制的最好方法。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2023年10月12日,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2年度)发布活动在广州举行。《星汉灿烂,幸甚至哉》《一剑独尊》等10部网络小说出圈,荣登“海外传播榜”。
B.2023年起点国际开始将机器翻译+人工校对(MTPE)模式升级为AI翻译模式,这不仅会让中国网文作品从中受益,海外原创网文作品也有了更大的传播空间。
C.《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我用闲书成圣人》等网络小说中频繁出现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引用,这有助于海外读者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与感受东方文化的魅力。
D.中国网络文学仿佛是一个大型的“文化超市”,海外读者可以在《盘龙》中领略上古神话的恢宏想象,也可以通过《大国重工》了解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着眼于中国传统美食的作品《掌欢》在海外出版授权,就属于网络文学出海1.0阶段。
B.在出海2.0阶段,海外粉丝翻译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如俄罗斯中文爱好者的翻译实践。
C.起点国际培养大量海外网络作家,上线海外原创内容,这与网文出海3.0阶段相符合。
D.由网络小说《从前有座灵剑山》改编的动画在日本热播,代表着出海4.0阶段的到来。
5.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强势出海,班级将举办“中国网络文学推介会”,你准备就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重要意义发言,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列出发言要点。
今日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名校高三下学期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山梅花

王安石

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迫罢相之后,隐居钟山时所写。独山,在今江苏溧水。②上林:秦汉时皇家园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点题,并巧妙设问,交代梅花的生长环境,颇有一种“寂寞开无主”之感。
B.颔联紧承上文,以零落的美人、憔悴的志士比喻梅花,进一步突出梅花的不幸命运。
C.颈联中以叠词“亭亭”“漠漠”分别状梅花之姿与梅花之香,描写精准,声韵和谐。
D.“带”“随”二字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刻画出孤梅映夕阳、幽香飘荒野的凄清意境。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部分学校/安徽省金榜教育阶段性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屠呦呦提到在1971年10月4日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从而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进而开发出新抗疟药物,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其实,读书治学、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国家治理、民族复兴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突破口”。

请以“突破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今日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部分学校/安徽省金榜教育阶段性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两首南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断句

刘昶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均为古体五言诗,用语自然质朴,内容上一写边塞奇景,一写隐逸美景。
B.“四面绝”写出守边战士处境的艰险,使“故乡几千里”更增加了思归而不得的悲怆。
C.从第二首诗的题目和内容可知,此诗应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皇帝诏书所问而写。
D.“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以傲然的态度表明不为皇帝效力的风骨,洒脱不羁。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请依次简析刘诗、陶诗、张诗中“白云”的特点及意蕴。
今日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位青年留学生深夜给父母打电话,称很想吃中餐,但实在太贵了,想学做西红柿炒鸡蛋。最终,他通过电话向父母一点一点询问操作步骤,第一次吃到了自己亲自动手做的菜。

材料二:徐州一家幼儿园,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走红。老师非常用心,从和面到烧火,每一个流程都会教。年仅几岁的孩子,能杀鱼炒菜,还会做花馍,蒸出来的馒头比成年人的都强。孩子们分工明确,秩序井然,不一会儿工夫,就炒出一桌子的菜。大家手拿烙馍卷菜,吃得很香。饭后,他们还会把碗筷收拾好,把餐具放整齐,打扫好院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综合两则材料全面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今日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目前,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人类遗传病超过7000 种,此类疾病患者多达3.5 亿人。有些人携带突变的基因并不表现出病征,但他们的后代则可能要承受严重病痛的折磨,甚至失去生命。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能解决这些疾病的终极武器,希望将致病的突变基因“拨乱反正”,终于,他们从细菌身上找到了一些“基因编辑”工具,让这个根治人类遗传病的美好愿景有望变为现实。

众所周知,脱氧核糖核酸(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为螺旋互绕的双链结构。在DNA链条上,一个具有某种功能的片段就是基因。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像人们编辑文字那样修改DNA链编码。CRISPR/Cas9是目前最主要的基因编辑工具。从它诞生以来,就因强大的功能,对生物科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编辑植物和动物的基因组成为可能。

CRISPR其实是存在于细菌和古菌体内,用来保护自己免受病毒攻击的一种防御系统,它是DNA分子中一系列重复的序列,并且这些序列之间存在“spacers”(间隔)。细菌会将病毒的DNA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使这种病毒DNA最终成为CRISPR序列中的“spacers ”。总是位于CRISPR附近的基因,被称为Cas基因,它们会产生与CRISPR共同进化的酶。在激活状态下,这些Cas酶能够充当切割DNA分子剪刀。人们熟知的Cas9就是一种有强大切割作用的酶,它在向导RNA的指引下能够对各种入侵的外来DNA分子进行切割。CRISPR可以在同种病毒再次发起攻击时,记住这种病毒并发送向导RNACas酶来定位和破坏病毒,从而给予细菌保护或免疫力。

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有“基因魔剪”的美称。它在切割DNA后,可以把携带特定基因的新DNA序列嵌入新的“spacers ”。自2012 8 月“擎旗”以来,它经常登上生物科技领域的“今日头条”。从修改植物基因,到改变蝴蝶翅膀的图案,从编辑蚊子抗疟基因,到精确剪切艾滋病病毒……它高效、稳定、廉价的修改和设计能力受到世界各地实验室的热捧,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界炙手可热的“大将军”。虽然专利纠纷、伦理禁区、脱靶效应像地铁入口处的三叉旋转杆,时不时敲打一下CRISPR/Cas9 技术的膝盖骨,提醒着别急功近利。但毋庸置疑,以此为重要核心技术的生命科学,已经迎来了爆炸式发展的大时代。2015 年,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召开时,还在考虑是否限制将之用于修改人类胚胎;2017 年初,这个问题就变成了需要限制用于增强人类功能的胚胎基因修改与设计。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已在食品、医药、农业等多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相关产品也逐步投入使用。由于基因编辑技术存在多种类型,譬如基因删除、基因插入、突变等,如何做到检测准确、高效且多样是一个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各行各业应给出符合自身行业要求的、精准的、具有操作性的检测标准,以便监管的高效展开。

“基因魔剪”已小试牛刀,但还远没有达到雄霸天下的程度,刚刚起步5 年的CRISPR/Cas9 技术,还有巨大的应用空间。阻断遗传病、消灭肿瘤、延长寿命乃至物种升级,才是人们的希望之巅。因此,在变成“双刃剑”之前,“基因魔剪”还可以大胆地攻城略地。

(取材于房琳琳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电影《蜘蛛侠》中,主人公彼得·帕克被一只神奇的蜘蛛叮咬后,他的DNA发生变异,成为了一个运动和感知能力超乎常人的存在。在那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感召下,帕克化身为拯救世界的蜘蛛侠。当然,这样的变种人只是科幻电影中的想象;但当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日益成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时候,人类将迎来怎样的挑战,是每个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018119日,国内首份《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正式公布。这项调查揭示了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为基因编辑技术在中国如何理性、健康地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大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以上图表取材于《中国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认知与态度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被调查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持积极态度,但较少与家人或朋友谈论基因编辑技术等新兴科技议题,也较少接触相关的信息,因而,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知识素养的水平普遍较低,绝大部分被调查公众认为自己需要补充和了解基因编辑技术的信息,且有较高意愿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预防和治疗重大疾病。

20181126日,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引爆了一轮对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争议。实际上,早在基因编辑技术诞生不久,此项技术在改造人类基因上的应用就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史学家C教授提醒人们别低估了基因调控机制的复杂性。即使是严重疾病背后的基因也可能拥有预计不到的功能。无论我们能多么精确地编辑基因,有些东西也不是我们能一编了之的,更别提这项技术本身的安全性了。目前,基因编辑技术亟需在脱靶效应、基因导入系统等方面作出突破。

对于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R教授指出:“体细胞改造是对家庭和个人的责任,而性细胞改造是对社会的改造。”他强调,个人无权决定应该对性细胞中的哪个基因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我们并不清楚一个基因突变到底会引发哪些疾病,又会带来什么好处。而且,疾病或缺陷的定义也是在改变的,今天大家觉得不好叫疾病,但再过两百年可能又觉得是好事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W教授则认为一项有颠覆意义的新技术引发争论是非常正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专家、公众一起参与,会综合考量基因编辑技术的一些所谓危险因素。W教授还认为人们对于所谓的缺陷基因的定义是非常模糊和不确定的,未来很有可能会随着认识的深入而改变看法,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讲,是否可以编辑生殖细胞的基因是无解的”。

尽管科学家们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讨论莫衷一是,但是不可否认,基因编辑技术是一项非常先进的技术。这项技术推动了遗传学的发展、促进了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基因编辑技术开发的产品也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

(取材于陈晓雪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CRISPR”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细菌和病毒进行斗争产生的免疫武器。
B.是DNA分子中存在“间隔”的重复序列。
C.可以将入侵病毒的DNA替换为自己原有的DNA。
D.可以发送向导RNA和Cas酶来发挥其防御作用。
2.根据图一和图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过80%的受访者对基因编辑技术持乐观支持态度。
B.超过六成的受访者支持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C.在使用基因编辑技术预防和治疗重大疾病上支持者更多。
D.在中国进行基因编辑研究比较符合公众的意愿和需求。
3.对材料二中三位科学家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看法,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C教授认为,在编辑导致严重疾病的基因时应该关注基因调控机制的复杂性。
B.R教授认为,性细胞改造是对社会的改造,因此不应该对性细胞做基因改造。
C.W教授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基因编辑技术存在的危险因素将会消失。
D.三位教授都认为,认识的局限性会给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带来不确定的结果。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CRISPR/Cas9”技术具有切割并修改动植物基因的“魔力”。
B.基因魔剪“CRISPR/Cas9”技术被禁止用来修改与设计人类胚胎基因。
C.科学界对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伦理和安全方面。
D.基因编辑技术推动了遗传学发展,同时也已经开发出了一些新产品。
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回答我国基因编辑技术应如何做到理性、健康发展。
昨日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