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92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8岁是走向独立的年纪。有人说,独立就是摆脱各种依赖,不被他人意见左右;也有人说,独立意味着建立新的依恋,以了解世界,洞悉自己。

上述材料,对你理解“独立”有何启发?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对此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我沮丧的时候,当我彷徨的时候,当我孤独寂寞悲凉的时候,我曾格外地相信命运。世上可真有命运这种东西?不幸者常常愿意同幸运者相比,抱怨自己的运气。幸运者常常不愿同不幸者相比,相信自己的努力。命运中的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是人生的必修。他既为客,就是你拒绝不了的。所以没有用,平安地尽快把客人送走,才是高明主人。

命运是我怯懦时的盾牌,当我叫嚷命运不公最响的时候,正是我预备逃遁的前奏。命运像一只筐,我把对自己的姑息、原谅以及所有的延宕都一股脑地塞进去,然后蒙一块宿命的轻纱。我背着它慢慢地向前走,心中有一份的坦然。在我快乐在我幸福在我成功在我优越在我欣喜的时候,在一切美好辉煌的时刻,我要提醒我自己——这是命运的光环笼罩了我。在这个环境里,居住着机遇,居住着偶然性,居住着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在我快乐、在我幸福、在我成功、在我优越、在我欣喜的时候,在人生所有时刻”,语意上与原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原文不加顿号的表达效果更好?
3.词语的意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词和文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B.这条河中的水已经冻了。
C.他们两人的交情一直很
D.他非常善于和别人交道。
今日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②,欻③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④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⑤。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该诗约作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时诗人在成都。②骅骝:赤色的好马。③欻()见:忽见。④龁():用牙齿咬东西。⑤霜蹄:马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地指出,韦偃知道杜甫爱画,所以杜甫来告别时,特留画相赠。
B.诗歌写韦偃墙上题画,用“戏”“秃笔”“见”这几个词突出了韦偃绘画造诣高深。
C.五六两句描绘马的形象,“坐看”句专写仰头长嘶的马,仿佛千里之长途即刻就到。
D.韦偃在墙上作画,杜甫为画题诗,这反映了唐代文人喜欢在墙上作画题诗这一现象。
2.明代文学家钟惺评本诗尾联云,“下一‘真’字,意便不在画,亦不在马”。请参考钟惺的这一评价,紧扣尾联谈谈你对本诗之“意”的理解。
今日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修葺项脊轩,然后“____________”,所种花草都是具有君子节操的品类:庭院环境清幽,小鸟常来觅食,且“____________”,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2)华夏儿女自古就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每当“____________”(语出刘克庄《贺新郎》)之际,忧国忧民者往往“尚思为国戍轮台”(语出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奋勇杀敌者为国捐躯而不计功勋名利,正如高适《燕歌行》中所写的“____________”。

(3)小刚擅长绘画,在学习之余,他画了一幅山水画,清澈的水面上,有荷花,有船,他想在上面题两句诗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不错。

今日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选自韩愈《伯夷颂》,有删改)

材料二: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也。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可信也。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武王伐纣,伯夷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其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

(选自王安石《伯夷》,有删改)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子A因之B亦为之C颂D以为E微二子F乱臣G贼子H接迹I于后世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使跟随,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的意思相同。
B.扣,牵住,拉住,与《赤壁赋》“扣舷而歌之”中“扣”字的意思不同。
C.尤,最、甚,与《陈情表》“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尤”字的意思不同。
D.趋,奔赴,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趋”字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愈看来,伯夷反对伐纣和耻食周粟之举,不仅是符合“义”的特立独行,更是深明君臣大义的臣下对“道”统的崇奉和维护。
B.韩愈将伯夷与微子对比,盛赞伯夷是天地之间、古往今来最不顾世俗非难的人,他的精神与日月、泰山、天地相比而丝毫不逊色。
C.王安石此文,针对《史记》及韩愈《伯夷颂》有关伯夷的记述和评论展开辩驳,体现了王安石不盲从权威、不苟顺流俗的理性精神。
D.王安石认为,伯夷是姜太公一类的人物,不满商纣暴政又德高望重,如果活到武王时期并辅佐他,其功劳成就将完全不逊于姜太公。
4.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2)是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
5.下图是材料二的思维导图,请补充完成横线处的空缺内容。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

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

(摘编自刘咏《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

材料二: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把握战略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在发展中要把握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是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的,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科技、产业优势和劣势,同时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只有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国际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化和初创产业不断产生、成长壮大的过程,需要政府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加强支持,在市场培育、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加强引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打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只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新技术、新企业、新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就会不停冒出来

三是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主要是科技革命和产业深度转型的产物,它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而由此产生的问题主要应在发展中解决。因此,一方面,要顺应世界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潮流,鼓励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创新创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工智能、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安全法规建设,防止其野蛮生长,守好安全的底线。

(摘编自王昌林《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材料三: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形态,具有高度信息化、高度智能化、高效便捷等特征。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经济使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新生产要素的形成和运用天然契合。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具有开放性、跨时空和共享特征,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信息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数字经济孕育了大量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与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是新产业不谋而合。新兴产业以其高度智能化、高效便捷的特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新型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不断推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数字经济促进传统产业高效绿色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实现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优化升级,提高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数字经济通过在线平台的构建,打破了传统产业的地域限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流动,这不仅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间的合作与融合。

数字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收益递增特性,与新质生产力内在的高效能、低消耗要求高度匹配。数据要素具有非竞争性、边际成本极低、规模经济等特征,在投入过程中能够加速资源流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并且在积累过程中愈加丰富,直接驱动数据要素实现规模收益递增。

(摘编自秦开强,杨洋《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它摒弃了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属于高科技驱动的生产关系。
B.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科创成果的转化,为我国日后步入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C.高质量发展,即绿色发展,是在已经实现“有没有”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好不好”问题。
D.数字经济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能为新产业孕育、传统产业高效绿色转型赋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需要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由创新驱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
B.只要缺乏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新质生产力就难以涌现,可见,构建新型科创生态至关重要。
C.企业借助数字技术有利于打造差异化品牌,而传统企业因同质化严重,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
D.数字经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性,因此在发展数字经济时,应无限加大投入以获取持续性收益。
3.根据材料二对三大关系的介绍,下列填入方框中的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由技术创新催生B.各国科技、产业情况不一
C.加强科研支持,优化政策环境D.新质生产力带来负面影响
4.下列不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一项是(     
A.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布局电机、电控、电池、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
B.开发传统土特产品,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魅力和效益,培育形成地方乡村土特产业。
C.积极发展低空经济,建设通航机场,组建发展通航机队,拓展应用场景,推动通航产业链新发展。
D.围绕重大工程,加强人才支撑、人才导向、人才措施,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大显身手。
5.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转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今日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谢张芳远惠杏花

邵亨贞

闭门日日听风雨,不道春如许。老来犹自爱看花,及至看花双眼被愁遮。

杏花不改胭脂面,愁里惊相见。花枝犹可慰愁人,只是鬅鬙短鬓不禁春。

【注】①鬅鬙(péngsēng):指头发散乱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记录了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友人送来的一束杏花触动了词人内心。
B.首句一个“听”字表明了词人心态之平和,凭听觉来感受外部世界,旷达洒脱。
C.下片中的“惊”字用得绝妙,既是主人公的“惊”,也是杏花的“惊”,含义丰富。
D.结尾两句写花枝慰藉心灵,富有情味,然而词人伤怀时光流逝,内心之愁无可解脱。
2.有人说,本词有一唱三叹之妙,请结合词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积微政略(节选)

孙皓晖

年青的秦王在那道合抱粗的石柱前整整站了一日,偌大东偏殿静如幽谷。

石柱上新刻了一篇文字。这也是王城大大小小不知多少石柱木柱中,唯一被刻字的一道大柱。字是李斯所写,笔势秀骨峻拔,将笔画最繁的秦篆架构得法度森严汪洋嵯峨,令人不得不惊叹世间文字竟有如此灵慧阳刚之美境!然则,年青的秦王所瞩目者,却不是文字之美。他对字写得如何向无感觉,只知道李斯的字人人赞许,好在何处,他实在不知所以。他之所以久久钉在石柱之下,是对这篇文字涌流出的别样感慨。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何也?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也,可以时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者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如毛,民鲜能克举之。”此之谓也。

嬴政读过《荀子》的若干流传篇章,却从来没有读过如此一篇。

那夜书房小宴,当李斯第一次铿锵念完这段话,并将这段话作为他入主中枢后第一次提出的为政方略之根基时,嬴政愣怔良久,一句话也没说。那场小宴,是在王绾与李斯历经三日忙碌顺利交接后的当晚举行的,是年青的秦王为新老两位中枢大臣特意安排的开局宴。主旨只有一个:期盼新丞相王绾与新长史李斯在冬日预为铺排,来春大展手脚。酒过数巡,诸般事务禀报叮嘱完毕,嬴政笑问一句:“庙堂大柱俱为新锐,两卿各主大局,来年新政方略,敢请两位教我。”王绾历来老成持重,那夜却是赳赳勃发,置爵慨然道:“君上亲政,虚数五年,纠缠国中琐细政事太多,以致大秦迟迟不能东出,国人暮气多生。而今荒旱饥馑已过,庙堂内政亦整肃理顺,来年便当大出关东,做他几件令天下变色的大事,震慑山东六国,长我秦人志气!”嬴政奋然拍案:“好!”五年憋闷,日日国中琐事纠缠,嬴政早欲大展手脚!两位但说,从何处入手!”王绾红着酒脸昂昂道:“唯其心志立定,或大军出动,或邦交斡旋,事务谋划好说!”嬴政大笑一阵,突然发现李斯一直没说话,眉宇间似乎还隐隐有忧虑之相,不禁揶揄:“先生新入中枢,莫非怕嬴政不好相与乎!”

“臣所忧者,王有急功之心也。”李斯坦然地看着嬴政。

“先生何意?欲做大事便是急功?”议政论事,嬴政从来率直不计君臣。

“臣所忧者,王之见识有差也。”李斯很平静。

“怪亦哉!何差之有?”嬴政一旦认真,那双特有的细眼分外凌厉。

“长史,你不明不白究竟要说甚?”王绾显然有些不悦。

“臣启君上。”李斯没有理会王绾,一拱手径直说了下去,“强国富民一天下,世间最大功业也。欲成此千秋功业,寻常人皆以为,办好大事是根基所在。其实不然,大功业之根基,恰恰在于认真妥当地做好每件小事。臣所谓君上见识有差,便在于君上已经有不耐琐细之心,或者,君上对几年之间的邦国政务评判有差。此等见识弥漫开去,大秦功业之隐忧也。臣之所忧,唯在此处,岂有他哉!”

“大业以小事为本?未尝闻也!”王绾第一次拍案了。

“新说……先生说下去。”嬴政似乎捕捉到了一丝亮光。

“臣请念诵一文。”

嬴政点了点头,思绪还缠绕在李斯方才的新说中。

李斯咳嗽一声,竭力用略带楚音的雅言念诵了那篇短文。

嬴政默然良久。

“此文何典?”王绾皱起了眉头。

“我师荀子《强国篇》之一章。”

“怪也!大事不成王业,小事速成王业?这说得通吗?”王绾兀自嘟哝。

李斯很认真地回答了王绾的困惑:“丞相,此论主旨,非是说大事无关紧要,实是说小事最易为人轻慢疏忽。对于庙堂君臣,大事者何?征伐也,盟约也,灭国也,变法也,靖乱也。凡此大事,少而又少,甚或许多君主一生不能遇到一件。小事者何?法令推行、整饬吏治、批处公文、治灾理民、整军经武、公平赏罚、巡视田农、修葺城防、奖励农工、激发士商、移风易俗、衣食起居等等。凡此小事日日在前,疏忽成习,必致荒政而根基虚空。其时大事一旦来临,必是临渴掘井应对匆匆,如何能以强国大邦之气象成功处置?是故,欲王天下,积微速成。不善小政而专欲大政者,至多成就小霸之业,不能一天下也!”

“依你所言,新局为政方略何在?”王绾又皱起了眉头。

嬴政没有说话,却猛然盯住了李斯,显然,这也是他要问的。

“五年之期,专务内政。”

“内政要旨何在?”

“整饬吏治,刷新秦国,仓廪丰饶,坚甲利兵。”

“而后?”

“东出函谷,势不可当,必一天下!”

嬴政肃然站起向李斯深深一躬:“敢请先生大笔,赐我积微篇章。”

次日午后,李斯在一幅绢帛上写成了那篇大论。嬴政立即吩咐赵高宣来尚坊令,遴选一名最好的石工,将这篇文字刻在了日常处置政务的东偏殿斜对王座的石柱上。嬴政特意为这篇大论取了个名目——事也政也,积微速成。柱石刻就,嬴政便钉在柱下不动了。

(节选自孙皓晖《大秦帝国》,标题为编者所加)

1.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青的秦王嬴政关注的不是新掌史李斯的书法如何精妙,而是李斯书写的关于治国的方略内容。
B.秦王嬴政之所以把荀子《强国篇》的一章刻写在石柱上,主要是因为他被文章斐然的文采折服。
C.王绾认为秦王嬴政亲政五年,国家已度过荒旱饥馑,内政也整肃理顺,应着眼全力东向大事。
D.李斯认为大功业之根基应以小事为本,轻慢疏忽小事,必致政荒而根基虚空,最终不能统一天下。
2.下面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秦王在那道合抱粗的石柱前整整站了一日”,结尾写“柱石刻就,嬴政便钉在柱下不动了”,中间采取插叙的方式,叙述了立柱的原因和过程,结构上首尾圆合。
B.作为新出现而又充满锐气的大臣,李斯目光如炬,既看到了王绾认知的不足,也看到了秦王嬴政的急功近利,以一种客观冷静的心态,分析指出了统一天下的真正立足点。
C.王绾心理变化经历了“对立足大事的慷慨激昂—不明李斯意图的不满—李斯立足小事的执政理念的困惑”。而嬴政请赐积微篇章后,作者对王绾心理变化采取了留白的艺术手法。
D.“整饬吏治,刷新秦国,仓廪丰饶,坚甲利兵。”李斯话语掷地有声,提出五年内专务内政的具体措施。“东出函谷,势不可当,必一天下!”则表现了李斯对秦国内政成效的信心。
3.有人说,先秦是一个热血的时代,人人都彰显着血性、豪气和张扬的生命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请以小说中的“嬴政”为例,分析其身上表现出的血性、豪气和张扬的生命力。
4.本篇小说的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作简要的分析。
今日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一天我们的先生不在家,我们大家聚在门口掷瓦片,老程家的捏着香纸走我们的面前过去,不一刻又望见她转来,不笔直的循走原路,勉强带笑的弯近我们:“先生!替我看看这签。”我们围着念菩萨的绝句,问道,“你求的是什么呢?”她对我们诉一大串,我们才知道她的阿三头上本来还有两个姑娘,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的鱼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家里只有这一个,老是归三姑娘照管——踮着脚送在桌上。“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老程家的已经是四十岁的婆婆,穿的衣服都是青蓝大布,系鞋的带子也不用那水红颜色了。独有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堂嫂子们顺便也邀请一声“三姐”。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然而别的人渐渐走得远了,自己的不还是影子一般的依在身边吗?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打破这静寂的终于还是妈妈:“阿三!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①“到底!这也什么到底不到底!我不欢喜玩!”

三姑娘同妈妈间的争吵,其原因都出在自己的过于乖巧,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偶然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梳理,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现在站在坝上,眶子里的眼泪快要迸出来了,妈妈才不作声。待到点燃了案上的灯,才知道已经走进了茅屋,这期间的时刻竟是在梦中过去了。

灯光下也立刻照见了三姑娘,拿一束稻草,一菜篮园里割回的白菜,坐下板凳,三棵捆成一把。

“妈妈,这比以前大得多了!两棵怕就有一斤。”

妈妈哪想到屋里还放着明天早晨要卖的菜呢?终于不出声的叹一口气,伴着三姑娘捆了。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②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③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④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展示了一家三口的和谐生活,这时的三姑娘洋溢着生命活力,与下文她的淡然形成对照。
B.小说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她的成长历程,到再相逢时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C.三姑娘作为乡村少女,外在的朴实秀美和内在的灵秀纯澈结合在一起,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气息。
D.“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的见证者,作者借“我”的所见所闻抒发了浓烈炽热的情感。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我不欢喜玩”并非三姑娘的真实想法,而是她为了在家守护母亲的托辞。
B.句子②没有直接描写三姑娘的容颜,但“月色一般”却让人可以想象她的恬静美丽。
C.句子③中“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表现出三姑娘年轻腼腆,受不了顾客的玩笑。
D.句子④蕴含着“我”对三姑娘的爱怜、对过往的怀念、对命运的喟叹等丰富的情感。
3.《竹林的故事》所展现的世界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请概括文中三姑娘的哀愁。
4.有人认为小说题为“竹林的故事”,“竹林”是解读小说的关键;也有人认为文眼在“水”,小说具有“水”的情致。你倾向于哪一个作为文本的核心意象?请说明你的理由。
今日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三谏而不用则去,不去则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为也。是故谏有五: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吾其从讽谏矣乎!夫不谏则危君,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昔陈灵公不听泄冶之谏而杀之,曹羁三谏曹君不听而去,《春秋》序义虽俱贤,而曹羁合礼。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材料二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①。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闺,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晏子对曰:君无恶焉。臣闻之,下无直辞,上有隐君;民多讳言,君有骄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辞;君上好善,民无讳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来庆。请赏之,以明君之好善;礼之,以明君之受谏。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正,时朝无事。

(节选自刘向《说苑·正谏》,有删改)

【注】①正闺:正门。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智者度A君权B时C调其缓D急而处E其宜F上不敢危G君H下不以危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释义为“坚持、坚决”,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固”用法不同。
B.殆,有疑惑、危险、接近、恐怕等含义。文中的“殆”与“百战不殆”的“殆”词义相同。
C.赐,文中指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词义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为了区分亲疏贵贱,天子立五庙。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言行有过失,臣子应进行劝谏,因为君王出现过失,常常是国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谏”仍不被采纳可考虑离开。
B.马匹被杀后,齐景公怒不可遏,不问情由,操起长戈便要亲自去刺杀凶手,其性格中暴躁冲动的一面由此可见一斑。
C.刖跪未辨认出大白天披头散发,乘坐六马之车,载着妇人出门的齐景公即为国君,于是将其赶回,景公因羞惭不上朝。
D.语言上两则材料各具特点,材料一以议论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记叙为主,自然生动,寥寥几语,刖跪形象跃然纸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
(2)今见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
5.材料一是关于臣子劝谏君王的相关论述,请结合材料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晏子对景公的劝谏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观点。
今日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