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0 道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1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示,自己不仅没有伯叔兄弟,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其缺少亲人伶仃孤苦的境况。

(2)在《陈情表》中,李密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向晋武帝表明了自己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3)在古人笔下,凡是可能引起别人产生不良联想的事物,都尽可能地采用讳饰的方法,比如生病、死亡、如厕等。李密《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____________”来婉称母亲改嫁。

2024-08-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的人物时,很多时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林黛玉与宝钗:黛玉是在作诗,宝钗是在做人;①              ,宝钗要的是婚姻;黛玉的生命是为了开花,宝钗的生命是为了结果;②              ,宝钗是社会精英;宝钗可以占据我们的眼,黛玉却能占据我们的心,两个人的区别还在于③              ,宝钗是现实的功利的。

1.请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真”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请你从《红楼梦》中试举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情节内容,分析该人物形象的“真”。
2024-08-1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整本书阅读-简答(多)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薛姨妈母子寄居荣国府后,宝钗好奇赏鉴宝玉的通灵宝玉,口中念:“(               )”她的丫头莺儿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                 )是一对儿……”

1.请问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与薛宝钗的金锁上分别是哪两句话?(       
A.莫弃莫离,长寿恒昌;不弃不离,芳龄永驻。
B.不弃不离,长寿恒昌;莫弃莫离,芳龄永继。
C.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D.不离不弃,仙寿恒昌;莫失莫忘,芳龄永驻。
2.请将上文中涉及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并简析“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不同。
2024-08-1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阿Q正传》的精髓就在对“阿Q相”的有力的揭发。

事实上失败或屈服的时候,便有“精神上的胜利”聊自安慰,于是“反败为胜”,睡觉也酣甜了。阿Q的名言,所谓“被儿子打”,所谓“我的祖宗比你强”,就是他“精神胜利”的哲学。

赵太爷或赵秀才的大棍子打来时,照例是不敢抵抗;假洋人的小手杖打来时,也是无抵抗;但在阿Q视为平辈或低一辈的王胡、小D之类像朋友似的走近阿Q的时候,阿Q便要拿身份,甚至想建立他的威权了,虽然结果常常只有“精神的胜利”,可是阿Q的“壮志”永远不会消沉。

这便是所谓“阿Q相”,也就是身受数千年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教育的中华国民的普遍相!

《阿Q正传》出世以后,“阿Q相”很受人讥笑了;但是讥笑尽管讥笑,“阿Q相”仍然流露在芸芸大千的社会现象中。特别在九一八国难以后,“阿Q相”的“精神胜利”和“不抵抗”总算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但“阿Q相”又不能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因为同是黄脸孔的中国人——东北义勇军过去一年来都在浴血苦战! 这原因大概就是那些投身义勇军的东北老百姓没有受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嫡传的心法。

这一点上,“阿Q相”的别名也就可以称为“圣贤相”或“大人相”。

(摘编自茅盾《阿Q相》)

材料二:

1951年,冯雪峰发表《论〈阿Q正传〉》,文章从鲁迅是政论家,是战斗的启蒙主义者的认定出发,对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自己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

这就是著名的“思想性典型说”与“精神寄植说”。观点一提出,立即遭到驳难,但随之另一种庸俗的阶级论观点泛滥了。《用土改医治阿Q》之类的文章牵强附会地把阿Q与现实挂起钩来,纷纷给阿Q划定阶级成分,主要根据是阿Q说过“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为了纠正阿Q典型研究的错误倾向,何其芳发表著名论文《论阿Q》。文章以文学名著中的诸葛亮、堂吉诃德等不朽典型为例证,说明某些性格上的特点,是可以在不同的阶级的人物身上都见到的,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名字。就成了他身上某种突出特点的“共名”。阿Q就是精神胜利法的“共名”。文章批评文学研究中把阶级和阶级性的概念机械地简单应用的现象。这就是阿Q典型研究史上的“共名说”。

文章一问世,学术界反响强烈。李希凡发表《典型新论质疑——关于阿Q典型问题的商榷》,认为何文有把问题引向另一种简单化的倾向,把阿Q典型性格“最突出的特点”——精神胜利法当作某些人类普遍的弱点,而不是特定的时代、社会、民族和阶级的产物,使它们成为“阿Q精神”的概念。后来李又在《〈阿Q正传〉简论》中强调阿Q是一个真实的时代的社会的典型,精神胜利法并不是“人性的普遍的弱点”。

何其芳发表《关于〈论阿Q〉——〈文学艺术的春天〉序文的一部分》做答辩。这篇文章在理论上比《论阿Q》更为严密,也更勇于面对事实,直接承认“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某些人物都可以有阿Q精神”这一事实,启示后来的研究者们将视野拓展到世界文学的广阔范畴内,对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的差异和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阿Q与堂吉诃德、哈姆莱特、奥勃洛摩夫等一系列典型人物具有的共同的特点与规律,发现他们对人类各个方面的精神启悟意义。

承认精神胜利法是“人性的普遍的弱点”,并不就等于否定阶级论。不仅阿Q身上存在精神胜利法的弱点,赵太爷、“假洋鬼子”等统治者表现得更为丑恶。赵太爷不许阿Q姓赵,“革命”后又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假洋鬼子”没捞到一官半职,却在人前一边谎称他不肯上湖北,一边扬起哭丧捧不准阿Q“革命”,这就是无耻透顶的精神胜利法! 但鲁迅为什么不以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为主要人物,而专以阿Q为中心呢?因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受压迫、被侮辱者的自我的消极抵御,可怜、可悲,令人同情,鲁迅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赵太爷、“假洋鬼子”等的精神胜利法是压迫者、辱人者的逞凶与显摆,可憎、可恨,让人愤怒,鲁迅对他们是要痛打的。1926年,敬隐渔首次把《阿Q正传》翻译成法文时把九章变成八章,“序”全被删掉。据说鲁迅对罗曼·罗兰的称誉感到荣幸的同时对译者删去“序”很不高兴,因为“序”精辟地勾画出旧中国的缩影——未庄的阶级对立状况,如果删去,就难以看到中国社会的阶级情状和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胜利法。研究典型人物应该从人类性、民族性、阶级性、乡土性、个体性这五个层面着眼,忽视任何一个层面都不能得出全面的结论。

Q典型性的何、李之争,持续了近十年。何、李之争,双方都有意气用事之处,但从总体上说是一场严肃、深入的学术理论论争,双方都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谈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综合双方所谈的真理部分,继续向前进行思索,无疑有助于阿Q典型研究的进展。

从文艺思潮以至整个社会政治思潮的宏观流向来看,何其芳所占的真理是主导的,符合阿Q典型研究史上的学术主流,符合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宗旨和本意,对扭转阿Q典型研究的绝对化阶级论倾向和揭示阿Q不朽艺术典型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摘编自张梦阳《论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一八国难后,虽然“不抵抗”大行其道,但东北义勇军仍在浴血苦战,所以“阿Q相”不能说是我们的民族性。
B.冯雪峰对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了“思想性典型说”与“精神寄植说”。
C.阿Q典型研究中,庸俗的阶级论观点泛滥,何其芳发表了著名论文《论阿Q》,以纠正此类错误倾向。
D.鲁迅以阿Q而不以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为主要人物,是想说明各阶级都有精神胜利法的表现,且内容和性质也基本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精神胜利法通常指人处于弱势,虽不断反抗但不断失败,即使还想反抗却在行动上已难以反抗,只能精神上自我安慰。
B.“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让庸俗的阶级论者找到了给阿Q划分阶级成分的主要依据,《用土改医治阿Q》之类的文章纷纷发表。
C.学界把阶级论推向庸俗化的氛围时,何其芳对阿Q典型研究中的理论疑难提出独立的解释,认为阿Q是一个真实的时代的社会的典型。
D.从《阿Q正传》中的“序”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阶级情状和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胜利法,据说鲁迅因法文翻译者删去“序”而很不高兴。
3.下列选项,体现了精神胜利法的一项是(     
A.现代,一些国家研制出了高端武器,有人说:“这要不是当年我们老祖宗发明了火药,哪有你们现在这些武器?”
B.以平等的心态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和事,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差异,展示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自信。
C.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相信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
D.考试失败了,你很难过。同桌说你平时上课都认真听讲,作业也基本都认真完成了,下次肯定能考好。
4.“阿Q相”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
5.持续了近十年的阿Q典型性的何、李之争,是阿Q典型性研究史上的重要一页。语文老师让你在课堂上对这一争论进行介绍。请根据材料二列出发言要点。
2024-08-15更新 | 17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5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说明逐客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3)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2024-08-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故宫,有一个织绣文物修复团队,五名成员全是女性。在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类似的文物修复师团队还有很多,他们获得了文物医生的美誉。

漫长的修复周期,考验的是文物修复师甘愿坐冷板凳的毅力与耐心。文物修复团队不仅老师傅,近年来还涌现出许多年轻人,为文物修复注入了新鲜血液。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守护,才让我们        的历史遗产流传下去。

近年来,文物修复也获得了更多科技赋能。在故宫文物医院,使用X射线、CT技术探伤已成常规操作。修复工具的改进也让文物修复师        ,工作效率显著提升。更多新技术新方法运用于文物修复,显著        了文物的生命。

精湛的文物修复技术背后,也        着深厚的文物修复理念。与正常的修理工作不同,文物修理绝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新,还要保留依附于文物的历史信息。因此,保护与修复要坚持最小干预度的理念。简单地说,文物修复正是一项用时间抵抗时间的工作。当下人们花时间,实施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的目的,是为了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传承延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弥足珍贵     如虎添翼     赓续     蕴藏
B.不可或缺     为虎添翼     赓续     蕴含
C.弥足珍贵     如虎添翼     延续     蕴藏
D.不可或缺     为虎添翼     延续     蕴含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下人们花时间,施行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的目的,是为了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传承延续。
B.当下人们花时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是为了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传承延续。
C.当下人们花时间,开展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的目的,是为了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传承延续。
D.当下人们花时间,执行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是为了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传承延续。
3.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024-08-09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7 .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氓》中写“青梅竹马”意义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的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增添浪漫气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024-08-09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轮廓

麦哲生

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未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盾转向我的成绩上面去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有时,纸条里面还会包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那句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父亲识字不多,总是把风平浪静写成风平浪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特殊情谊。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到时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面向墙壁眯着眼睛。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轻轻地向书桌移动,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父亲迟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一双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我没有勇气,我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了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是走下床来,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不知该如何面对。

⑤接近联考前一个月的某个夜晚,我正在教室里做考前冲刺,日光灯管把教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我选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父亲必定是不愿吵到其他同学,我悄悄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绕到教室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⑥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心里渴望时光永远停止,或是快速跨过我的情景。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白色保丽龙盒子掀开,然后为我撕开卫生竹筷子的封条,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摊子后面是宏光钟表行,隔壁是间杂货铺,杂货铺的天花板上吊着一包包的干鱿鱼和紫菜,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围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餐巾纸放在我前面备用。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气的模样;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卖蒸饺的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保丽龙盒子,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

⑦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在那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坐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到校外的小路上。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顿时热泪盈眶。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④段中“我”翻过身装睡,是因为“我”知道父亲会等“我”熟睡后进入房间留纸条,而“我”没有勇气面对。
B.⑥段详细描写夜市入口小摊的周边环境,再现了平凡而真实的市井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C.文中的父亲性格腼腆,沉默寡言,做事谨慎小心,时常用纸条与“我”交流沟通。
D.文章以“父亲的轮廓”为标题,是因为文章未对父亲进行细致描绘,呈现给读者一个模糊的形象。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在纸条上写“风平浪静”是因为母亲对我们非常不好,我们都很讨厌母亲。
B.“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我想象蒸饺在蒸笼里的惬意。
C.父亲行军礼是希望儿子能像军人一样坚强地面对遇到的困难,并表示自己会永远做儿子坚强的后盾。
D.因为父亲总是在黑暗里出现,所以我从未看清过父亲也不想看清父亲,所以总是以“轮廓”为题。
3.⑥段中“吃蒸饺的时候”的想象,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   
4.为什么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请结合全文分析。
2024-08-0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在鲁迅先生故居

郑文燮

①或许是一种机缘,或许是冥冥中的感召,纯属偶然,我在暌隔三十余年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北京城市的变化之大,几乎使我难以辨识,先前熟悉的街衢大都不知所往,连僻野荒郊的阜成门外都鳞次栉比地起了高楼。我要寻找的旧地是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鲁迅故居。拐了几个胡同,周遭都是用红颜料刷写的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好在鲁迅故居的门匾还在,寻找起来还不甚费事,只是在阴晦的冬日显得突兀而孤独,冷清的小四合院依然冷清!

②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0余个年头,一共搬了三次家。“家”,这个词对鲁迅先生来说,或许并不确切,他一生或许都没有过“家”,鲁迅是孤独者。辛亥革命以后,鲁迅从故乡浙江绍兴到北京的教育部供职,在教育部做“佥事”,夜晚回到他寄居的绍兴会馆,在冷冰的屋子里百无聊赖,靠研读佛经和抄写古碑打发时日。钱玄同来看望他,希望他给《新青年》写点文字。鲁迅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钱玄同,说:“写文章有什么用处!”这个在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王朝的辛亥革命中激进的青年对“革命”感到失望。他说,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革命”了,“维新”了,世事依然是原先的样子。1926318日,他任教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在向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时,惨遭枪杀。鲁迅先生满腔激愤,写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还说3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青年学生的热血,使鲁迅由《彷徨》到《呐喊》。

③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对家庭更多一份责任。他到北京以后,把母亲、妻子朱安从故乡绍兴接到了北京,连同从日本留学回国的二弟周作人及周作人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及子女,都住进了他在西四八道湾购置的新居——一所宽敞、豁亮的“三进”大四合院。不久,周氏兄弟反目,鲁迅不得不搬出八道湾,另觅居处。他用一本书的四百元版税,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小四合院,也就是现在鲁迅博物馆的所在地。

④四合院实在太小!院子里种植的两棵白丁香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空间,似乎再也容纳不下几个人物的活动了。周遭的几间小屋,一间做了书房,一间住着一个女佣人,另外一间北屋住着鲁迅的母亲和妻子朱安。母亲和妻子的木床相对而立,床上挂着白夏布蚊帐,都是从老家带来的旧物。鲁迅在母亲和妻子的住室连通了一个长条形的小间,戏称“老虎尾巴”。鲁迅在这“老虎尾巴”里写作和住宿,室内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床是单人的板床,两条长凳上横架着一块木板,褥子是单薄的,被子是陈旧的有着小点蓝花的布衾,床上用竹竿挂着一顶发黄发灰的夏布蚊帐。书桌旁的白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里面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阴冷”“悲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孤寂的鲁迅先生相互注视,似有话要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受过死神的洗礼,是从沙皇的绞刑架上走下来的,他在执行死刑的最后一刻被“赦免”,幸存下来。

⑤那天天气阴晦、沉郁,像要下雪的样子。我在鲁迅故居待了很久,大约是我太专注、太虔诚的目光吸引了讲解人员——一位和善的中年女性,她打开“游人免进”的门扉,“破了例”让我进入先前只能够隔着玻璃窗看到的内室。这样我就真切地触摸到了“老虎尾巴”,“尾巴”墙上挂着那帧陀思妥耶夫斯基“阴冷”的照片。我在鲁迅先生曾经沉思默想的藤椅上坐了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景致,一座依然不大的荒芜的园子,园子角落里有一圈石头的井栏。据说这井水实在苦涩,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浇灌园中的几棵枣树,也就是鲁迅先生《秋夜》中劈头所说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在我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我就在课文中读到过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当时我曾向授课的语文老师请教过这句话的意思,老师支支吾吾,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其后很久,我都未曾明白鲁迅先生写这句话的深意。而现在,身临其境的我,感悟到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呢?这是否就是鲁迅先生说过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呢?……

⑥走出鲁迅先生故居,天上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踏着落了雪的白茫茫的土地,我在近旁的一条胡同口,找了一家小店铺,喝了两碗羊杂碎汤,全身顿时燥热起来。

(选自《散文百家》2014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作者用“拐了几个胡同”“加了醒目圆圈的‘拆’字”等凸显了鲁迅故居的偏僻冷清。
B.第④段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的“阴冷”“悲悯”的特点来衬托鲁迅先生孤独、寂寞的心境。
C.第⑤段引用鲁迅先生的话,用来诠释“我”感悟到的鲁迅先生的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引人思考。
D.文章从多个角度来介绍先生的故居,突出其狭小和简陋的特点,这样处理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孤僻的性格。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寻找鲁迅先生故居的过程以及故居周边的环境,隐隐有一种批评时人淡忘鲁迅先生和漠视文化传承之意。
B.“以前我是奴隶,现在我是奴隶的奴隶”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革命”的漠视和鄙夷,认为革命改变不了社会现实。
C.文章中有大量关于天气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渲染阴冷、沉郁的氛围,抒发作者游览鲁迅故居时对鲁迅先生的痛悼和缅怀之情。
D.文章结尾意味隽永,明写因喝羊杂碎汤而全身燥热,实际上隐隐表达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不满、钦佩、振奋等复杂情感。
3.在第②段中,作者称鲁迅先生为“孤独者”,鲁迅先生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概述。
4.在参观鲁迅先生故居时,作者想起先生的文章中有“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语句。对这句话的深意,作者由“未曾明白”到有所感悟。请结合原文,探究这句话的深意。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乌,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注】①柳市南头:汉代长安地名,著名的九市之一、②凡乌:典出《世说新语》,三国时吕安访好友嵇康未遇,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在门上题“凤”字离开,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献之闻吴中一家有好竹园,不访主人而直入其园,赏竹吟诵。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在首联中写出了此行的目的,桃源与世隔绝难以追寻,繁华人世中也可以寻访隐逸高人。
B.王维诗颔、颈两联借助典故和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吕逸人的高雅脱俗,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C.韦应物的这首绝句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诗人正逢休闲无事,于是他就去拜访友人。
D.这两首诗都写了寻人不遇,语言均简淡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而又不失含蓄,意味深长。
2.这两首诗都写了访人不遇,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04-16更新 | 347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