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0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是一张车票,自己在这个站台,亲人在那个站台,它意味着跨越山水,更满载千里迢迢奔波之后的团圆欣喜。中秋,像一颗石榴,丰收的时辰一到,莹润的果实包都包不住,从不吝啬对辛勤汗水的奖赏。中秋,似一曲合奏,在明月清辉笼罩下,中华儿女酣畅淋漓挥洒情愫,接续先人浪漫想象,共叙未来美好愿景。

那倾泻的月光,是国人最可信赖的心灵凭依;那月光下的中秋,早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一种特定的认同、沟通与凝聚方式,积蓄起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由此就不难理解,天上月圆时,一句①                              ,何以能触动人们相思之情,连接起心灵之约;一行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②                              ,凝聚起亲族情谊;一帧天和核心舱划过满月的定格画面,何以能激荡起家国情怀,③                              

花好月圆时,我们沉醉于亲朋团圆的欢愉,沉浸于传统文化的观照,怎能不对圆满生出更强烈的期许!那一轮圆月,寄托着亿万家庭对团圆的憧憬,承载着绵绵的血脉亲情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24-03-1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乾在担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时,发表过杨绛的一篇作品,并将稿费兑换成外汇,寄给已经随丈夫钱锺书前往英国的杨绛。47年后,萧乾偶然听说钱锺书夫妇的住处离家不远,就抽空前去拜访这两位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让萧乾意外的是,钱锺书开门后见到是萧乾前来,竟然躬下身子热情相迎,甚至还        地对里屋的杨绛说:恩人来了!这时,杨绛也迎了出来,夫妇二人你端茶、我倒水,好不殷勤。这一番热情的礼遇倒让萧乾很纳闷,他也没多问,只是寒暄几句就走了。此后,钱锺书夫妇也经常到萧乾家串门,并总以恩人相称,萧乾仍        。有一天,萧乾与钱锺书小酌时,终于忍不住问道:先生德高望重,与我也未曾有亏,为何总称我为恩人?钱锺书道:你还记得47年前,曾经给杨绛寄过稿费吗?那时正是我俩在英国最困难的日子,你可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哪。萧乾怔怔地想了半天,才记起当年的那件小事。他万万没想到,时隔近半个多世纪了,这位大学者将它依然铭记在心,念念不忘。他不禁感动地说:原来如此!我对每个作者都是        ,为他们服务只是我的本分而已呀!钱锺书却坚持说道:只要是帮助他人的事,分内分外又有何差别?我还是应该感激你呀!萧乾的忘却与钱锺书的记住尽管表面上意思相反,却折射出一种同样可贵而高尚的人格与美德的光芒。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忘却”与“记住”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家乡有一句“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俗语。
B.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种树到了忘我的境地。
C.众所周知,宁夏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024-03-1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3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蜀道难行,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
(2)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对比突出了梁柱上的钉头之多,批判了秦朝统治者奢靡浪费的行径。
(3)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手法、意境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3-10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秦之盛也B繁法C严刑D而天下震E及F其G衰也H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其虑之未周与”中的“周”,与《离骚》“竞周容以为度”中的“周”意思相同。
B.“而灭诸侯,一天下”的“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意思不同。
C.“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中的“卒”,与《鸿门宴》中的“旦日飨士卒”中的“卒”意思不同。
D.“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的“师”,与《师说》中的“圣人无常师”的“师”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 所提及。
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没有吸取前代君王失败的教训。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指出过失。
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2)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2024-03-10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祥夫

雨是冷的,是冬雨,不大,淅淅沥沥的,却不停。地里的庄稼早已经收过了,场里的事也已经做完了,所以人们就没什么事可做了。都快要过新年了,天还下着雨,让人觉着有些扫兴,觉着该找点什么事做做才好。周口店便和六子、周来富、周金、菜刀头出动了。

周口店是个漂亮小伙子,皮肤白白的,又是大眼睛,只是笑的时候嘴会张得很大,所以人们就叫他周口店。其实周口店是个很勤快的年轻人,总是在找事做,秋天的时候他去收了一阵胡麻,把胡麻收来再倒手卖给油坊,胡麻收完了,他又去收豆子。卖给豆腐坊。周口店还计划到了天冷时再去收羊毛,收羊毛是个脏活儿,他肯做,就说明他的扎实。他不能不扎实,他的父亲原来是一个木匠,现在已经很老了,什么也不能做了,眼睛有了病,总是红红的、烂烂的。他的母亲是个胖子,动不动就头晕,但还是忙着给人们做衣服挣些钱。

周口店和六子他们出动去做什么?他们五个,穿了塑料的雨衣和雨鞋,在雨地里一划拉一划拉地走着,雨下到他们的身上有细密的声音,小村紧靠着一个煤矿,村子里的那条路给来来往往的大车弄得坑坑洼洼不好走。一下了雨就更不好走,周口店他们只好在道边墙根处的稀泥里行走,这就让他们好像排了队,一个跟着一个,一个跟着一个。

他们一划拉一划拉地走到村口的道边了。他们到那里做什么?他们是去收过路费,只要是想从村子里过的车,他们都要向他们收些钱,好像这样一来,他们和那些把村子里的路压得都是坑的车的关系就扯平了。他们做这事,原是底气不足的,但他们说做这事原是要保护村子里的道路的,底气便又有了。还有了收费的标准,那就是大车收多少,小车收多少,倒有了公事公办的味道。

干什么去?有人在道边问了。

劫道!

周口店他们就在雨里一划拉一划拉地来到了靠路边最近的那家饭店,这家饭店是山东人开的,这个山东人原来是下井的,受了伤,天阴了腰就痛,所以就在这里开饭店。

外边的雨沙沙沙沙,沙沙沙沙地下着,他们一边喝着那一点点酒, 一边说着话,他们的耳朵现在都很好使,可以说都已经练出来了,能听得出外边来的是什么车,为了怕从外边来的车一下子冲过去,他们在路边拦了一根杨树杠子,这么一来,真像那么一回事了。正经路卡,都有那么一条杠子。

周口店他们喝着酒,忽然,听见外边的动静了。

车来了。饭店的男主人,那个山东人马上出去又马上进来,说。大车小车?周口店说。山东人便又一头出去,只一刻便又回来,水淋淋的。吉普车。山东人说。

周口店他们都有了些酒气,身上也暖烘烘的,这暖烘烘的感觉让他们不想再出去,再说外边还下着雨,这让他们有些不情愿。

车是一跳一跳开过来的,司机怕走岔了路,想要问问路,却看不到人,忽然,前边有了灯光,司机的心里就有几分暖了,想象那不可知的热炕和热茶,就把车停了。

站住!

年轻司机摇下了玻璃,雨从外边一下子扫进来。

车上还坐了一个女人,叫小婉。她丈夫去下煤窑了,下煤窑挣得多一些。她呢,就去了县城里的饭店打工。马上就要过年了,她丈夫却不见人影儿。她是来找自己男人的。小婉是主任老婆的一个远房亲戚,年轻司机奉主任命令负责护送女人。

小婉和年轻司机下了车。

先下车,下了车再说。年轻司机小声对小婉说。

小婉不知道下了车再说什么,车下的人让他们下车做什么。她有些害怕,雨夜是漆黑的,天边偶有闪电,会吓人一跳。

下车做啥?小婉说话了,一路上她几乎一句话都没有。

吃饭,吃了饭再说。

年轻司机和小婉进到饭店里了,山东人把帘子打起来,帘子再放下来的时候,冬雨就给关在了外边,屋子里的热气和气味让年轻司机和小婉一下子感到了生活的气息。

下两碗面。

小婉站起来,一头扎进里屋去了,年轻司机也跟了进去,进去才一会儿,山东人就从里边慌慌张张地出来了,神情有些异样,他一说话,周口店和六子他们都愣住了,张大了嘴,也都站了起来。

找那个人来了。山东人朝外指指,小声说,西边矿上埋的那个人。

是他女人?六子说。

那肯定。山东人说,看着周口店。

周口店不说话了,他觉得有什么从心里涌上来了,一下子就涌上来了。下着雨,来了这样的车,又来了这样一个女人。这样的晚上,西边地里埋的那个人,那个人他认识,和自己一起下过井。周口店站起来,把手抬起来,在身上摸,他身上有二十块钱,他又让六子在自己身上找找,六子身上有十块。二十块加十块就是三十块。

周口店把身子探出去,外边的雨还很大。

咱们走。周口店对他的弟兄们说。

还早呢。六子说。

走!周口店说,像是突然生了气。

周口店是最后一个走的,他把那三十块钱塞给了山东人。别收他们的钱。他对山东人说。

两碗面用不了这些。山东人说。

你看着再给他们来点什么。周口店说。

还能用你的!山东人说。

山东人看着外边,看着从屋里出去的周口店。雨下得更大了,不知道周口店他们做什么去了,应该是回家去了?但山东人知道,西边埋在地里的那个人是永远也回不了家了。

给炒个鸡蛋!山东人对里屋自己女人说。

下这么大雨,应该吃个炒鸡蛋。山东人又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还有什么呢?山东人问自己,是不是还有点儿猪头肉?”“对,还有点儿猪头肉。山东人又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一开始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年关将近阖家团圆的时节,为下文小婉来煤矿寻找仍未归家的丈夫做了铺垫。
B.“底气便又有了”,表现了周口店等人对煤矿的态度,他们认为劫道只是在惩罚煤矿,是朴素的劫富心理。
C.“又来了这样一个女人”,语句平静却震撼,揭示了小婉男人的遭遇是此地煤矿失事导致工人死亡的一个缩影。
D.雨势经历了不大到夹杂着闪电再到最后下的更大了这一过程,深度契合了主人公周口店复杂矛盾的心路历程。
2.小说通过“人性描写”展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点亮底层世界的灯火。请结合文中周口店这一人物简要分析。
3.王祥夫将其创作形容为“曾经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本篇小说的理解。
2024-03-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上游为相关供应商,例如云计算、通讯技术等技术供应商,以及师资课程和配套设施的资源供应商;中游从产品形式来看,有直播、录播、学习工具等;从课程类型上看,有低幼教育、K12教育、职业教育等;下游主要是用户,包括B端用户和C端用户。

(摘编自《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材料二:

如果说,疫情间接推动了在线教育市场的繁荣,那么信息技术,尤其是5G网络的普及和使用则是在线教育行业提质的最大支撑力量。

一是5G+AR使远程教育的场景更加多元。只要戴上头盔,不仅可以将传统的视频演示和虚拟事物更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眼中和现实场景中,还可以进行互动。二是5G+AI将使教育更智慧。各种在线教学设备,可以使教学更加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等。与此同时,5G也将为远程教育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撑。

当然,一个行业井喷式发展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些乱象,而在线教育行业同样存在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教学效果很难考量。在线教育强调的是一人讲课、几万人听的规模效应,这与当下倡导的小班化教学、导师制教学明显相悖,对教学质量来说,很难说是一种优势。第二,消费维权难。中国消费者协会梳理出的“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指出,在线教育消费维权问题频现,在线教师资质造假、机构无证办学、诱导消费、虚假宣传、霸王条款、解除合同退费难等行业乱象丛生。第三,平台重营销而轻教学质量。铺天盖地的在线教育平台广告,是烧钱式营销。如果没有过硬的教学质量,靠营销推广获得的用户流量缺乏黏性,即便是掏出真金白银购买课程的消费者,上完课后继续掏钱买课的比例也不高。

无论是商业在线教育平台,还是传统公立教育的线上化,其本质上都是教书育人。短期来看,疫情促进了在线教育的发展,但中长期看来,在线教育能否走好下半场以及未来如何破局,是所有市场参与者需要思考的方向。

(摘编自吴晓芳《在线教育市场火爆,5G将推动行业从量变到质变》)

材料三:

在流量红利和资本裹挟之下,融资、流量、变现能力成为行业关注焦点,在线教育机构动作逐渐走形。近日,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指出,在线教育不是靠课程品质、教学效果等获得市场的选择与青睐,而是被资本逐步主导和影响。很多走形动作都似曾相识:请网红充当教育专家输出价值观,一会儿在这家充当数学老师,一会儿在那家充当英语老师,类似早年保健品行业请演员扮演神医的桥段;不断融资大手笔打广告,是当初外卖APP“百团大战以及共享单车、网约车烧钱营销的翻版;线上教育顾问实际是以促单为目的的销售,制造焦虑、诱导网贷、退费困难。烧钱模式下,有在线教育机构高峰期广告费一天投出2000万到3000万,各家都在亏钱抢市场,一些机构所谓的巨额教育研发资金实际投在营销上。

声音越大,内在越虚。在资本簇拥和畸形竞争之下,在线教育行业面临诸多问题:获客成本过高、流量转化为付费用户难、内容模式同质化严重、规模越大教学质量越难保障……一旦资金链断裂,机构关门跑路状况频出,危机四伏。当资本冷静退潮后,野蛮生长带来的硬着陆可能使行业一片狼藉,最终损害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利益,成为一大社会隐患。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确实迎来了发展风口和历史机遇。风物长宜放眼量,如何借助网络、科技、传统教育、资本等各方力量,盘活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开创世界未来教育新模式,让教育公益覆盖更深远更广阔,才是在线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慰问中提到,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中国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置身于全球独一无二的试验场,中国在线教育已经占得先机,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正当其时,也应担负起引领世界同业发展的使命与任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行业最忌喧嚣,需要沉下心来,久久为功。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在线教育行业监管是亟需应对的时代课题。让在线教育回归教育本身,才能真正赢得时代、赢得发展、赢得信赖。

(摘编自尹孔阳、钟勇《在线教育应回归教育本身》)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上游为相关供应商,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供应商和师资课程等资源供应商。
B.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中游,从产品形式来看,有直播、学习工具等;从课程类型上看,有低幼教育、职业教育等。
C.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下游主要是用户,包括以学校为主的B端用户和以个人学习者为主的C端用户。
D.在线教育教学效果很难考量,这是因为在线教育强调的是“一人讲课、几万人听”的规模效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疫情有助于在线教育市场的繁荣,而5G网络的普及和使用则是在线教育行业更加繁荣的最大支撑力量。
B.一个行业井喷式发展的背后必然存在一些乱象,但在线教育行业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乱象丛生。
C.请“网红”充当“教育专家”输出价值观,不断融资大手笔打广告等,都是在线教育被资本逐步主导和影响的必然结果。
D.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迎来了发展风口和历史机遇,回归教育本身,才能使在线教育真正赢得时代、赢得发展、赢得信赖。
3.在线教育如何才能担负起引领世界同业发展的使命与任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3-1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中国文学史,诗与酒好似一对孪生兄弟,难以分离。从司马相如到曹操,从阮籍到刘伶,莫不以诗酒相伴随。如果再往下延伸,把李白、李清照等人都拉进来,这个名单恐怕要难以控制了。而在中国士人酒文化的历史中,陶渊明的意义非同寻常。

酒从产生之时起,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重视。但从先秦到两汉,酒文化的属性基本被锁定在社会层面的功能上。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饮酒活动在宗教祭祀、礼制文化、政治兴亡等重大社会问题上的需求和使用。对于个人来说,先民们认为饮酒活动对个体最大的好处是养生和治病。魏晋开始,把饮酒文化与士人人格精神建设相衔接,改变传统饮酒文化内涵的首创者为竹林七贤。他们把以往酒文化中的宗教祭祀用途修改为士人对于逍遥境界的追求,把先民饮酒文化的礼制文化作用修改为反礼教的工具,把殷周时期因政治兴亡对于饮酒活动的限制改为自己用醉酒来遮掩真实政治面目的漫形之具,把先民饮酒的养生治病功能翻改为及时行乐的工具。如果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把饮酒活动士人化的起步的话,那么陶渊明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起到了推波助澜和全新诠释的作用。

陶渊明把刘伶提出的以酒为名(命)全面加以贯彻落实,使酒成为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在彭泽县令任上所得一百亩公田,竟然要全部用来种植酿酒所用粘高粱(秫),声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在妻子再三请求下,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稻米)(见萧统所作《陶渊明传》)。可见饮酒在其生命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然而陶渊明对于士人饮酒文化的全新诠释,还在于他把饮酒活动作为自己在隐逸人生中所获得的快乐与慰藉得以释放的催化剂。可以说,如果没有饮酒活动,他在隐逸人生中所获得的那些幸福感和舒畅感,就难以被他感知和体会。

酒中的深味,就是《饮酒》所谓此中有真意。亦即因饮酒活动所激发的人体生理上的兴奋反应。他把这种愉悦的生理反应理解和诠释为:因隐逸生活而与世隔离脱节,完全没有世事干扰,能够全身心地在山水田园中尽情享受身与物化,物我两冥的回归自然之乐。但是,这种美好的感觉似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佳境,所以只能欲辨已忘言。这种佳境不但别人难以理解体悟,就连陶渊明自己在正常情况下也是难以体会和感受到的。只有饮酒进入微醺状态之后,那种缥缈悠然的飘忽感,才是他自己对于隐逸人生乐趣的真实和具体感受。这种把隐逸之乐与饮酒之乐的融汇与对接之后的美好感觉,才是陶渊明生命中最为幸福和最为美妙的时刻。同时,这也是陶渊明对于士人饮酒文化的新体验和新发现。

(摘编自宁稼雨《陶渊明:士人文化人格精神的转折人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好似一对孪生兄弟,难分难离,而陶渊明在中国士人酒文化的历史中的意义非同寻常。
B.从先秦到两汉,酒文化的基本属性被锁定在社会层面的功能上,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饮酒活动在重大社会问题上的需求和使用。
C.陶渊明把饮酒活动作为释放自己在隐逸人生中所获得的快乐与慰藉的催化剂,这是他对于士人饮酒文化的全新诠释。
D.陶渊明饮酒进入微醺状态之后所得到的缥缈悠然的飘忽感,才是他对于隐逸人生乐趣的真实和具体感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诗酒人生的全新诠释,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是士人文化人格精神的转折人物。
B.文章第三段引用萧统《陶渊明传》中的语句,论证了饮酒在陶渊明生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C.文章末段论证了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佳境”,不但别人难以理解体悟,就连陶渊明自己也是难以体会和感受到的。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让文章内容更丰富、更深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出“以酒为名(命)”的刘伶是把饮酒文化与士人人格精神建设相衔接,改变传统饮酒文化内涵的首创者之一。
B.作者认为,如果离开了饮酒活动,陶渊明在隐逸人生中所获得的幸福感和舒畅感,就很难被他感知并体会。
C.陶渊明能够全身心地享受“身与物化,物我两冥”的回归自然之乐,因此他的隐逸生活完全没有世事干扰。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既是陶渊明生命中最为美妙的时刻,也是他对于士人饮酒文化的新体验和新发现。
2024-03-1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
8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男女主人公童年时两小无猜、欢乐嬉戏的情景。
(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3-03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州贵德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悲陈陶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陈陶;地名,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冬,唐军与安史叛军在此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②都人:长安的人们。杜甫此时困于长安。③北:此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以孟冬良家子战死的惨烈现场开篇,给读者以强烈震撼。
B.“野旷天清”描绘了天气放晴的景象,暗寓着诗人对战争结束的喜悦。
C.前两联以沉郁的笔调描绘了战争场面,蕴含着一种悲壮美,令人共鸣。
D.后两联将群胡在长安的表现和都人的表现进行对比,强化了沉痛之情。
2.本诗与《登高》在抒发情感时运用的方式各有所侧重。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4-03-0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州贵德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则A诸侯之地B有限C暴秦之欲D无厌E奉之F弥繁G侵之H愈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崤函,古代地名,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主要因此处崤山地势险要、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中国古代军事争夺的焦点之一。
B.六国,指崤山以东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与六国对峙,六国连合抗秦,但最终六国破灭。
C.城,在古代既有城墙也有城市之意,在文中指城市,“城”与“郭”并称时,“城”指外城,“郭”指内城。
D.祖父,古文中一般泛指祖辈、父辈。现在是指父亲的父亲。现在称“先祖父”是称已经去世的祖父,与文中的“先祖父”不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叙述了孝公在商鞅的辅助下内外兼修,国力逐渐强大,用了很大的力量才获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B.材料一中,写山东诸侯以合纵策略对抗秦国,作者从人才、土地、兵力三个方面突出显示诸侯力量的雄厚。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并不是武器不好,不善于打仗,而是贿赂秦国,即使没有贿赂的国家也会因贿赂而受影响。
D.材料二中,作者陈述了秦国接收贿赂获取的土地比通过战争获取的土地多得多的事实,得出了不希望打仗是秦国最想采取的获取土地的方式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2024-03-03更新 | 28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州贵德高级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