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04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一棒铁花冲天而起,,棒棒相连,万千星光从天空下散落,承载着千百年文化的传承与浪漫,1600℃的铁水打造出一场视觉盛宴,一道惊险与美妙并存的奇观。

每一个打花匠人都身怀绝技,想要赤膊上阵而进退自如不被烫伤,,使铁水打得又高又散。因为铁具有导热速度和冷却速度快的特点,会在空中瞬间降温。高温铁水击向高空后,会迅速化为粉碎的微小颗粒,铁屑在飞舞的过程中快速燃烧冷却,宛如电焊落下的火星,就不会烫伤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民间绝技却鲜为人知,仅在少数非遗表演的舞台上人们才能有幸目睹这一流传千年的璀璨,是指其美艳绚丽,绽放时若流星洒雪,远远观看仿佛金雪从天而降;而自然指技艺和传承难。高达1600℃的铁水就让很多人望而生畏,更何况还需要击打滚烫的铁水致使其迸射,表演者不仅需要娴熟的技艺,更要有超脱的胆识,绝技背后的艰辛历程,非亲历者难以感同身受。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你作为《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主持人,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一个非遗项目。请选择一个你熟悉的非遗项目,仿照下面的示例介绍。(任选一个示例样式介绍即可)
示例(1):非遗项目——铁花:灿烂如花绽夜空,流星似雨洒重峦。
示例(2):非遗项目——铁花:一场狂野与浪漫交织下的民间“烟火”。
2024-05-14更新 | 2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轻舟已过万重山意为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表达了诗人李白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人生感触对你有何启示?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5-14更新 | 29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拜谒赣江源

四平

通向赣江源头的小路,对我来说,显得格外平和自然、亲切宁静。

在我小的时候,暑假里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在赣江游泳,然后躺在江边的榕树下睡觉。有很多次看着江面往来的船只、顺江而下的竹排,就猜想这些流水的源头在哪里,它们怎么会没完没了地流。后来离开赣南,浩荡赣江浓缩成心中记忆,源头梦想偶尔在心间闪现。

章江和贡江分别从南岭与武夷山流下,两江汇合成赣江以后就一路滔滔北去。千里赣江,纵贯江西南北,它不仅成为青山不老、碧水长流的象征,也培育涵养了独特而悠久的赣地风情与文化,成为江西人永远的母亲河。

离家千里的游子,总有自己的故乡;奔流千里的江河,总有自己的源头。赣南地区东北部的石城县,在历史上有“闽粤通衢”之称,这里就是赣江的发源地。深藏在武夷山西麓密林中的石寮河,就是赣江的源头。

当初,那些因为战乱而逃出中原的人,历经千辛万苦辗转来到江西以后,就在远离战祸的赣南居住下来,使家族的香火、中原的文化在青山绿水间延续。那些继续迁徙的人当中,有的人南溯章水,越过大庾岭,到达岭南地区;还有的人则东逆贡水而上,到达武夷山西麓的石城县,穿越武夷山进入福建宁化,再向闽粤各地扩散。在漫长的时间里,江西石城与福建宁化之间的曲折山路,不仅成为人们行走赣闽的天然通道,也逐渐成了许多客家人的心灵驿路。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当初的迁徙队伍中,一户范姓人家选择在武夷山西麓的古道边住了下来。天长日久,这里就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看护这里的山岭、溪流和林木,就成了他们的天然使命和具体内容。后来,行走在闽赣之间的人们有了这样一个亲切、温馨的“七岭驿站”,武夷山两边的人知道了一个叫作七岭村的地界。

尽管时间流逝、岁月更迭,七岭村也改叫了源头村,但这个被山林环抱的小山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宁静、质朴,除了规模不大的祠堂用青砖砌成,其他顺着地势高低错落而起的房屋,都是用一样的黄土夯筑而成,屋墙上开出一样的门窗,屋顶盖着一样的黑瓦,在山林中平和、朴素地存在着,并静静地向世人传达着家的原本含义。村舍前面积不大的稻田里,静默的禾斗、堆积的稻草,显示出紧张收割以后的放松、宁静;黄牛静卧在田埂上咀嚼、回味自己的日子,鸡群奔忙在稻田里享受着发现与收获的快乐,它们与在田间闪烁穿行的小溪一起,成为一幅平静、自在的山村生活图画,传达一种我们已经生疏却依然美好的音韵。

大自然对于人类的眷顾之情,总是通过森林来传达,花开叶落的景象,生死枯荣的规律,始终在传达造物的启示。行走在赣江源头的密密山林里,清静、自在地呼吸着清新的山林气息,轻松、悠闲地聆听着活泼的溪流清音,不仅有了回归山林的喜悦,也清楚意识到不息的赣江流水,得益于赣南茂密的山林,成为“青山不老,碧水长流”的真切写照。

山林,在涵养赣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这里不仅有常见的以松杉为主的针叶林、竹林、阔叶林等,还有罕见的成片原生榉树群落,栲木、楠木、枫香等珍贵树种在这里安然生存,香果树、南方红豆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这里平静生活,并显露出远离欲望的宁静、不忧刀斧的从容。

人类对自然的感恩,也总是通过对草木的珍爱,对环境的保护体现出来。林间的小路,是一代代源头村人巡山护林时踩出来的,它虽然细小得若有若无,却极具韧性地把周边多座山岭连在了一起。在某种意义上,道路既是经济状况的标志,也是人类欲望的反映,这里的小路既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拓宽,也没有因为时代变化而改观,一直保持自己的本色,就如源头村的人一直信守祖辈传下来的规矩:除了在林中拣点柴草、挖些冬笋、采采蘑菇,就连采药这样的事村里也没有人干,更不会有砍伐林木、毁林造田的举动。小路在岁月中、山林间无声地延续,它不仅延续着一种集体的生活方式,也延续着一种朴素的人生态度。

沿着林间小路,走过一片片山林,跨过一道道山溪,在一阵更加激越的溪流声中,赣江源头的流水呈现在眼前……

无言地跪拜在不竭的源流前,心里感觉到一种回家的踏实和幸运,还有深深的感激和祈望。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文章的抒情主人公,“我”的所见所闻及所感,构成了文章的主体内容。
B.对客家人迁徙过程、定居生活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他们深深的敬意,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本点染得当,以七岭村为点细描细绘,渲染了赣江源头平静、自在的生活画面。
D.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依次写来,表达了对从容恬静的生活的向往。
2.为什么说千里赣江“成为江西人永远的母亲河”?请联系全文回答。
3.文章写的是“拜谒赣江源”,却在文中多处写到山间的小路,请结合文本说明这样写的用意。
2024-05-1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地理学自有文学研究起而存在。“文学地理学”这个名词术语在国内最早见于1902年梁启超发表的《中国地理大势论》,他提出了文学风格的“南北界限”问题,认为中国文学“大抵自唐以前,南北之界最甚,唐后则渐微。盖‘文学地理’常随‘政治地理’为转移”。此后,有学者继续探讨地理与文化、地理与政治、地理与历史、地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但作为一个学术性的概念,“文学地理学”直到最近十年才被学界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文学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史研究,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因此与文学地理学相关的话题始终值得重视,甚至可以说所有的文学研究都关涉文学地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以文化地理的眼光看文学,关注山川、气候、物产这样一些自然因素,尤为重视历史、民族、人口、教育、风俗、语言等人文要素,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空间因素更加得到了重视。解析文学思潮、文学活动、文学风格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和地理因素,阐释作家题材选择、人物描写和艺术风格的形成及特点,说明作家审美表达的差异性。地理资源可以成为文学资源、文学如何再生地理资源和地域文化,也得到了彰显和强化。

近十年来,对文学地理学概念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学理化探讨得到了加强。尤其是杨义以“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为号召,认为以往的文学史写作偏重时间概念而忽略了地理维度和精神向度,文学地图“当然是文学这个独特的精神文化领域的专题地图,它有自己独特的地质水文气候和文化生态”。以一种地理学的眼光,从区域形态、领土完整和民族多样性等角度揭示文学本身的审美特质,重塑文学发展的直观面貌和整体过程。他指出,文学地理学在本质上乃是会通之学。它不仅仅要会通自身的区域类型、文化层析、族群分合、文化流动四大领域,而且要会通文学与地理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民族、民俗、制度、历史、考古诸多学科。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中国经验与地方经验、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关系,必定是相关学者要思考的大题目、大知识。相较于当代其他国家的作家来说,我国作家似乎更愿意强调故事的发生地,或凸显其文化,或据其建立系统。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确存在,地域文化会对作家创作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然而在当下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时常可以发现,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已经超出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一个符号。当文学被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地域、民族、类型时,就意味着降低了它的写作格局和美学视野。这种地域性是被“虚构”出来的,或是作家主动的营造,或是读者、批评家阐释的结果,我们应当理性判断。同时,要强化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全球化视野。“地域”的概念是历史地建构而成的,在今天的全球化视阈下,单纯强调作品的地域性特色似乎已经稍嫌狭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论断愈发显得可疑,我们更应关注地域性在文化意义上的全新内涵,或打破地域隔膜、探索文学书写更为宽广的可能。

地域性只是文学风格、魅力之某些要素,但不是决定性要素,更不是必备要素。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学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当然同时也必定是有历史的局限和缺憾的。在全球化、城市化、高科技化的当下,在互联网时代,孤立封闭地研究作家的地域性当取谨慎的态度。

(摘编自刘川鄂《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地理学”术语早已出现在国内论著,但最近十年才被中国学界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B.文学史写作重时间概念而轻地理维度,这是中国文学写作及研究落后于时代的重要原因。
C.我们强调文学的地域性特征,并不意味着要将其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地域、民族、类型中。
D.能够正视当代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短板,同时也要注意其局限性,才能更好地探索文学创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先概述“文学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其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B.材料引用杨义的相关理论和观点,重点阐述了近十年来文学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
C.文本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存在的误区,为后文明确观点作好铺垫。
D.材料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推进,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文学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呈现,所以文学研究都会关涉到文学地理。
B.文学地理学研究应当以地理学的眼光审视,才能揭示文学本身的审美特质。
C.北方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常有对冰雪的描绘,这可以看作是地域性特征的体现。
D.作者并未否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观点,而是指出其合理性是有条件的。
2024-05-1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5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擅长借用典故传说来寄托情思,《锦瑟》中“______”一句化用了庄子的典故,“______”一句借用了鲛人的传说。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演奏中途逐渐停歇,恰似书画中的留白,无声却有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3)“烟”字在古诗文中意蕴丰富,可以指云雾,也可以指烽烟,等等。古诗文里有许多含有“烟”的句子,比如:“____________。”

2024-05-14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河”也。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

【注】①乐正:乐官。夔(kuí):古代音乐家,生活在荒僻边远的地方,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后受到舜的赏识而被提拔为乐官,主理乐舞之事。②玃(jué):古书上说的一种大猴子,形似猕猴。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桓公A闻管子B于鲍叔C楚庄D闻孙叔敖E于沈尹筮F审之也G故国H霸诸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指言语真实,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信可乐也”中的“信”词义不相同。
B.和,指“使……和谐”,与《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中的“和”词义不同。
C.涉,指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的“涉”意思不同。
D.“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纪日,《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是干支纪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舜重用夔,通过礼乐使教化传布于天下,从而让天下完全归服。
B.本文第二段具有现实意义,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君王使天下兴盛的原因。
C.传言有很多似乎错误其实是正确的,也有很多似乎是正确其实是错误的。
D.本文以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2)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2024-05-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迄今为止,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从来都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任何事情从过去到未来,包括生命,总是从小慢慢长大,从年轻到壮年,再逐渐衰老。这似乎是个固定不变的规律。然而,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却蕴含着复杂而深奥的物理学问题——“时间箭头”。所谓“时间箭头”,是指时间流动的单一方向,即社会发展从过去到未来,并不会倒流回到过去,这是自然界中一种极其基本的现象。

存在明显方向性的时间箭头,只停留在宏观层次,而在微观层次物理学时间却几乎完全对称。通俗地说,随着尺度的减小,事件逆向发生的概率逐渐趋近于正向发生的概率。当尺度非常小时,物理学家认为两者近似相等,即时间是对称的,并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例如,引力如果就是对称的话,你可以将一个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倒过来,这个路径仍然符合万有引力定律。大多数物理定律都有类似引力对称的假设,但是有时间箭头的情况就不同了。想象一下,如果时间在宏观层次也是对称的话,那么你可以将影片的一段镜头倒过来播放,也能理解发生的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

物理学家从更基础的层面,对时间进行了定义,得到的共识是,时间箭头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著名“熵增定理”的衍生规律,即随着时间的流逝,任何一个物质系统的无序度总是在增加,而系统的无序程度越高就越难回到以前的有序状态,“时间箭头”就越显著。因此,物理学家总结说,这个宇宙内物质总是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让人们感觉到时间只朝一个方向流逝。

物理学家在揭开“时间箭头”这个谜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令人兴奋的进展。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论文主要作者之一克里斯托弗·林恩说,这项新研究涉及物质世界最微小的组成部分,包括粒子、原子、分子,以及生命中最基本的单位——细胞。他们通过深入探究这些微观层面的相互作用,试图解释时间箭头的起源。

研究人员首先探索了如何通过观察系统内特定的组成区块,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分解时间箭头。研究称,“分析显示,在两个视频的试验中,时间箭头都是从两个一组的神经元区块中产生,没有见到更复杂的区块结构”。

在他们的研究中,一个关键焦点就是深入研究微观尺度下粒子的行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微观尺度下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否有助于解释时间箭头。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时间箭头可能与粒子碰撞时的不对称性有关。这就意味着,在碰撞过程中,粒子更有可能沿着某个方向分散,而不是以相反的方式碰撞。这种微观不对称性可能会在宏观尺度上积累,从而形成时间箭头的方向。

另一个发现更令研究人员感到惊讶:观看随机移动物体视频的视网膜所体现的时间的方向性更高。研究员林恩说,这次发现对生物体内部如何与外在世界保持一致的认知提出了挑战。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可能会对这些发现很感兴趣。

这份研究的另一位主要研究者、物理学和生物学教授大卫·施瓦布认为,把时间箭头进行分解的理论,是一个巧妙而且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框架,为探索很多具有多维度空间、没有达到平衡状态的系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路。

林恩总结说,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时间箭头,在微观世界的体现是怎样的?我们的研究为理解这个问题迈出了第一步。

尽管他们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要完全解开时间箭头奥秘仍是一个复杂深奥的问题,这需要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合作,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哲学。理解时间箭头的本质,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界,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摘自陈思进《让“时间箭头”逆转可能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箭头在宏观层次存在明显的方向性,人们有着“过去”和“未来”。
B.在微观层次上不存在时间箭头,因为在这一层次上物理学时间已几乎完全对称。
C.时间箭头可以用“熵增定理”来解释,即无序程度越低就越难回到以前的有序状态。
D.林恩等人的研究初步解释了时间箭头的起源,为未来的探索提供了创新的思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古至今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从来都只有一个方向,这似乎是个固定不变的规律。
B.文中加点的“如此”,指的是镜头倒放不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这一假设情况。
C.只要开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跨学科研究合作,就能完全解开时间箭头的奥秘。
D.研究“时间箭头”,不仅对物理学意义重大,对我们深刻理解自然界也有重要意义。
3.本文题目为“让‘时间箭头’逆转可能吗?”你认为这种可能性存在吗?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2024-05-1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渡口

鲁彦周

那是前年春天。

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

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

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地响着!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

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

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

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

你们好,工作完成啦?

快啦,老爷爷!

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

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祖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也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

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临死还喊:共产党万岁!

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

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

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

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蒙蒙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

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

(写于1959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富有暗示性,如杜老头出场时的肖像描写用精练节省的文字,巧妙地暗示了杜老头的革命精神。
B.小说借客店妇女之口道出勘察队年轻人的变化,虽是寥寥数语,却展现了新中国早期建设者的风采,富有浪漫气息。
C.小说反复写到杜老头解放前摆渡时的“不声不响”,凸显他的谨慎与坚毅,也与解放后的“大声大响”形成了对比。
D.小说中杜老头将老渡船比作历史见证人,虽然渡船会随着时代发展失去摆渡的作用,但是仍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呈现的是“我”眼中的景物,别具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功能。
3.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这样叙述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鹭鸶

[宋]欧阳修

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

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

鹭鸶

[唐]来鹄

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

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咏物诗,欧阳诗侧重描写鹭鸶的栖息环境,来诗侧重刻画鹭鸶的形貌、举止、习性。
B.欧阳诗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突出了声音的响亮和水浪的巨大。
C.来诗首句写鹭鸶仪表举止不凡,依傍水边静观,流水的清澈衬托出鹭鸶品格的高洁。
D.来诗后两句将所寓之意揭示点破。“鹭鸶”喻人,“鱼”指利禄,针砭入骨,讥讽辛辣。
2.两首诗结尾都有着一“闲”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4-05-10更新 | 26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不知道苍狗白云这个词是谁发明的,一定是一位心性敏感的倒霉蛋,他被人间的变幻与莫测弄晕了头,不知何去,不知何从。①就在某一天,当然是八月里的一天,他的天眼开了。②通过天上的云,他看到了苍天的表情,还有眼神。就在一炷香的工夫里,他理解了大地上的人生。③他看到了人生的短暂和不确定性,他看到了命运姣好的静,还有命运狰狞的动。④他一下子就明白了,由此获得了生命里的淡定与从容。

当然了,乡下的孩子是简单的,乡下的孩子看天上的云,不是为了悟道,更不可能悟道。我们只是为了好玩,在看云的时候,我们其实在看露天电影,天空成了最大的屏幕,生命在屏幕上递嬗,演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这样神奇,难怪我们的先人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向大自然学习。我们观察大自然,研究大自然,其实都是学习。

如果你的启蒙老师是大自然,你的一生都将幸运。

1.下列句子中的“他”与文中加点的“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个人离开了集体,他就将一事无成。这是毋庸置疑的。
B.你们三个人一块儿去的,怎么就你们两个回来了?他呢?
C.最近事情太多,理不出个头绪,算了,先睡他一觉再说。
D.孟子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2.“他由此成了一个怀疑论者,或者说相对论者。”这句话在原文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3.文中人称不断变化,第2段是“我们”,第3段是“你”。请简要分析“我们”和“你”在文中的作用。
2024-05-10更新 | 35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