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21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回来了

柯岗

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晚,山里实在黑,走在白马后边的人,往往当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马屁股的时候,才知自己并没有掉队。

二十一团的队伍不断地跑跑停停,这是因为天黑,路滑,常常有人不自觉地拉长了距离的缘故。后面有人压着嗓子吵起来:

“快走!快走!你怎么不跟上呢?”

“可不敢掉队呵!后面有敌人,你没看队伍走多快?”

“谁掉队啦?”管理主任一面往后走,一面问。

“供给处的挑夫王德胜。”不知是谁这样顺口回答着。

“王德胜!爬起来了没有?担动担不动?”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

“起来了,担动了!你放心走吧!”王德胜回答着,开始用尽吃奶的力气,拼命追赶队伍,小担子在肩膀上咯吱咯吱地响着,好像有人在他的耳朵边低声说:“王德胜:你是好战士,你是翻身农民,大家相信你,叫你挑着公家的一百七十万冀币、二百万蒋币、三十块银洋。”只是路太小,太滑,天太黑,差不多走不到五十米,就要有一只脚掉进田埂下面的淤泥里。他一气跑了十几里路以后,当他把担子放下之后,忽然静得可怕,连马蹄踩进泥坑里的声音也没有了,他发现自己掉队走错了路。

细雨迷蒙着漆黑的山道,雨丝在桐子叶上聚成了水珠,“滴嗒,滴嗒”地滑落下来。

往哪里去找队伍呢?他确实有些着急了。他担心两包钱会淋湿,心里也明白要想马上找到一个村子是不可能的。他无可奈何地把担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两包钱取下来,并排放在路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两手紧紧握着扁担的中间,笔直地竖在脸前,接着就把脑袋往手上一靠,意思好像是说:反正我现在是不能走了,索性等天明,但是千万不能把钱湿透!

这一夜,王德胜觉得比一年还长。

黎明的时候,雨停了,东方泛起鱼肚白。他现在知道他昨夜把方向走错了,本来是向南的,可是他向了东。他挑起了担子,离开了道路,找到一个相当隐蔽的石缝。他把扁担和钱包都放在石缝的顶里边,迅速用石块盖起来,然后自己坐在口上。他决定等到下午再下山,免得碰到敌人和土匪,晚上顺公路走。

他感到困得很,想睡觉,但又怕有土顽来,怎么办呢?他用双手扶着额角想了半天,然后把两颗炸弹的火索统统拉出来,挂在衬衣钮子上,把炸弹挂在胸膛上,用外衣包着,再用皮带在外面拴起来,而后侧身睡了。他想:如果土顽在他没有醒来的时候到了跟前,只要他们一拉他的衣裳,炸弹就会响的,叫他们也不能活。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德胜甜蜜蜜地睡熟了。确实,这一天,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王德胜带着这么一担子公款,在这里得到了平安的睡眠。他醒来了,太阳已经偏西。

王德胜弄好担子,束紧皮带,顺着公路往南赶。突然啪的一声,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从树林里窜了出来,冲到王德胜身边。

“不准动!”他们之中的一个,用枪威胁着王德胜,就动手解他的外衣,待另一个家伙正要解皮带的时候,那个解衣服的人突然连声喊着:“炸弹!炸弹!”回头就跑。解衣带的家伙并不知道炸弹在哪里,也跑了。王德胜趁势抽出一颗炸弹,朝他们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在一条十分曲折的羊肠小道上继续向南行进。

转眼功夫天就黑了,他加快了行进速度,一气走了八十里。

拂晓,他饿得有些不能支持,坐下去几乎起不来。刚咬牙站起,前边忽然打起机关枪来,声音很近,子弹嗦嗦地穿着树枝。他已经发现,前边山根下就是公路,路东是自己的队伍,路西是白军。从这里下去,过了公路,就能回到自己的队伍。王德胜丢掉竹扁担,把两包钱捆在一起,像背包一样紧紧地绑在背上,弯着身子走到小路转弯处,顺着没有路的山坡冲下去。

天大亮的时候,王德胜像泥人一样,被这里的警戒部队护送到自己的团部里来。他站在管理主任的门口,用他那高亢的鲁西口音喊着:“报告!”刚把右脚跨进门槛,他就大声说道:

“担子丢了,可是三百七十万零三十元在这里!”

管理主任马上拉住了他那沾着很多汗泥的双手。

(有删改)

【注】①冀币,当时解放区用的,冀南银行的纸币。②蒋币,蒋管区用的,所谓法币。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他回来了”是对故事结局的交代,暗含着对王德胜竟然能在和队伍失散后克服重重困难安全归队的赞美。
B.战士们只有当胸脯碰上马屁股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并没有掉队,写出了夜晚之黑,也为后面王德胜的掉队埋下了伏笔。
C.王德胜路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这一突发事件,表现了归队途中的凶险,使情节产生波澜,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D.小说讲述了解放战争中某次夜行军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其清新淡雅的语言风格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极为接近。
2.文章结尾划横线的部分反映了王德胜归队时的复杂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善于利用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今日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真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下面小题。

霜降夜

周蓬桦

白露过后,乌乡的风里就已平添了寒意。早晨醒来,阳光刺眼,推开栅门,发现脚下的草叶上布满晶莹的霜,薄簿的一层,把路边的花打蔫,桦树的枝条似乎萧条了些许,树木上的一只只眼睛长出了睫毛,无意间仰头,但见几粒寒星正在向山顶以南的方向悄悄隐逝。镇上某一户人家屋顶上的烟囱,已经开始忙活,突突地冒青烟,烟柱是笔直的,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了风,才变得凌乱,像一块被抽断的丝绸。

有人说,乌乡的风里,流动着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只有亲临现场的人才会知道。这种特别的味道让人难忘,在鼻间萦绕,以至于割舍不下,成了人们再来乌乡的理由。

我提着满满一大铁桶草木灰,把它们倾倒在大路边潮湿的水洼里——这是房东阿姨安排给我的任务。昨天晚上,我约了几个养桑蚕与种植薰衣草的农户,到院子里攀谈,大家吃着草原黄膘烤牛肉,品尝着新摘的巨峰葡萄,黑色的冻梨,喝着自酿的桑葚酒,交谈内容涉猎宽泛,没有明确的主题。基本围绕农事收成,动物保护和挖掘过冬的地窖打转。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讲述过往亲身经历的事件。兴许口吻轻描淡写,但对我十分有用。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我急忙拿出记事本,在马灯的光线下一一做了记录。牛圈在屋后,小牛犊不时制造一点骚动,从那里飘来丝丝淡淡的尿臊气,但这并没影响大家浓厚的谈兴。叶子稀疏的板栗树梢上,始终挑着一弯残月。

聊到10点多钟时,霜降开始了,夜幕陡然拉向纵深,只听得周围的芦苇秆在瑟瑟作响,白桦树枝在轻轻蠕动,我身上很快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这时,善良的房东阿姨送来了羊毛毯和羊毛披肩,以抵抗霜降带来的微妙变化。

天要落露了,大伙儿小心着凉。她说。

阿姨端来一小筐被冰冻过的无花果,果子个头大,已经在冰柜里冻成了一个个小冰球,阿姨从厨房提来了铁皮桶,点燃了软草和木柴。很快就将冻浆果烤软了,冰渣子化成了水,杂糅着果实的汁液。取一个放在嘴里,觉得冻过后的无花果有一股山柿饼的味道。少顷,桌上又摆满了甜点美食——大列巴面包、哈尔滨红肠、咖啡、奶茶、干果仁,还有烤得香喷喷的草原红糖焙子,吃得大家直打饱嗝。

这是一个特别的霜降夜,让人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从这个夜晚起始,我正式走进乌乡人的生活,自此与之呼吸同一种空气,吃一锅同样的黑米乌饭,喝新碾的大碴子粥,我并不觉得我与乌乡的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我们是对等的。他们在日子艰辛面前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对幸福目标的追寻姿态,都让我感同身受,嘘唏或喜悦。如果可能,我愿意做乌乡山野中的一株树或一片霜冻的叶子。

我还记下了燃烧时呲呲作响的松油灯,灯下的笑脸,火光中明亮的瞳仁,以及整整一个晚上都在谈论的接地气的话题——如何与枯草丛中的野物们一道,度过暴风雪即将来临的严冬,需要粮食、木柴、胡萝卜和大白菜,需要棉衣棉被,需要一个大火炉。哟,对我这样长年奔波的外乡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难忘的夜晚。

早晨的光线重叠移动,越升越高,把山脉的阴影投射到地面上。我手扶栅栏,将空空的铁皮桶放回到了板栗树下,却见房东阿姨的小儿子背了行囊,走下台阶,似乎要离乡远行。阿姨从灶间走出来,腰间系着粗布白围裙。她搓着手,一边抬手拭泪,脸上难掩担忧和凄惶的表情。

她的小儿子目光淡定,飞快地走出院落,又回过头来朝我们挥手笑笑,然后大步踩过路边的草木灰,在阳光下缩小成一个移动的墨点,在远山的背景下渐渐消失。返回屋内,我以树墩做书案,在稿纸上飞快地记下一句话:霜降后,一些植物枯萎,一些事物到来,一些人又把双脚踩在了泥泞的路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乌乡的清晨,作者感受着风与光,视线从脚下草、身边树,推展至天际寒星,再收回到农家炊烟,心情和笔触都从容舒缓。
B.霜降夜攀谈中,作者感觉到“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既实写外在景致的变动,又虚写心中灵感的滋生。
C.霜降夜的柴草烤软了冻果,次晨草木灰被倾倒在路边水洼,一个年轻人踩过草木灰离家远行,这些点滴细节都带有乌乡生活的温度。
D.本文不仅记录了作者本人在乌乡小住的感受,还提及不少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农事收成、动物保护等,侧面反映了乡村的发展。
2.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
3.乌乡霜降夜,作者“感觉到生命与节气之间发生了某种密切的联系,有很强烈的体验感”,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抒写这种体验感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嘉鱼

马伯庸

船灶呼呼地冒着火光,灶上搁着一尊盛满水的三足铜鬲,蒸汽向上翻涌着,把鬲上架着的一具陶笼罩在云雾之中。唐蒙和黄同并肩蹲下,死死盯着不断被蒸汽掀动的盖子。

守在灶前的两人偶尔会对视一眼,眼神里尽是恼怒。之前他们俩刚一进厨时,气氛还算和谐。黄同建议说七月嘉鱼不够肥,煎之不美,不如清蒸,唐蒙从善如流。可一到杀鱼的环节,两人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因为唐蒙发现,黄同杀第一条鱼时,居然没有刮鳞。他大为愤怒,说杀鱼怎么可以不刮鳞?黄同坚持说岭南从来都是这种做法,还语出讥讽:今天在番禺城门前受辱,都没见大使你这么激动……

唐蒙实在无法容忍,抢过另外一条嘉鱼,说别糟践东西了,撸起袖子亲自处理。一刮之下他才发现,这嘉鱼的鳞片居然是在鱼皮下面,看来是岭南人手笨不会处理,只好带鳞吃下。

他在番阳县做县丞好多年,那里背靠彭蠡大泽,鱼类甚多,杀鱼经验很是丰富。只见唐蒙手里小刀上下翻飞,把鱼鳞一片片挑出来,然后开膛、挖腮,去净肚内黑衣,动作一气呵成。然后他还削了几小根甘蔗,搁在鱼身下方。

黄同忍不住:好好的嘉鱼,怎么要用甘蔗铺底?唐蒙眼皮一翻:我们番阳从来都是如此。黄同没吭声,但呼吸明显变得急促,显然无法接受。

在大庾岭前被俘时,都没见黄左将你这么委屈。唐蒙不失时机地嘲讽了一句。

好在两个人的其他厨序都差不多,无非是放些葱白、姜丝,再淋入一点稻米酒。一俟铜里的水开,便把两条嘉鱼放入陶瓶开蒸。

随着水声咕嘟,厨里陷入一种微妙的安静,只听得到滚水的声音。黄同不动声色地将左手大拇指按在右腕上,而唐蒙则偷偷瞄着窗外的光线角度。两个人用不同的方式,计量着时辰,因为这对蒸鱼来说至关重要。

水面上一只白鸟振翅飞过,迅速掠过船边。两个人几乎同时身形一动,齐声说差不多了。黄同快了一步,顾不得蒸汽烫,迫不及待地掀开盖子。

只见瓶内两条嘉鱼并排躺在陶盘里,俱是通体白嫩,软玉横陈。一股蒸鱼特有的清香,缭绕在四周,令人食指大动。

唐蒙拿起一双竹筷,先伸向黄同那一条。他本以为鱼身没有刮鳞,口感必然欠佳,可谁知一入口,那鳞质变得微脆,与鱼肉相得益彰,味道意外地奇妙且带层次。唐蒙细琢磨了一下,大概是因为嘉鱼腹部自带膏脂,一蒸之下,油花层层渗出,等于先在瓶里把鱼鳞煎熬一遍,自带风味。那边黄同的惊讶,也不输于唐蒙。他的筷子一触到鱼身,鱼肉竟自溃散开来,只见肉色如白璧无瑕,看不到半点血丝或杂质,只在表面浮动着一层浅浅的油光。他夹起一块送入嘴里,几乎是迎齿而溃,立时散为浓浓鲜气,充盈于唇齿之内。他之前愤怒,是担心甘蔗的甜腻会破坏鱼鲜,没想到蔗浆蒸开之后,甜味几乎消失,反而有了提鲜的妙用。

两人把两条鱼都品尝了之后,不约而同地陷入沉默。良久唐蒙方开口道:看来阁下不去鱼鳞,是‘因鱼制宜’,颇有道理啊……

我们南越盛产甘蔗,居然没人想到,这东西也可以烹鱼。黄同也感慨道。

适才那点血海深仇,就此烟消云散。唐蒙看看盘中两条残缺的嘉鱼:都动过筷子了,这样的菜端给两位贵人不太合适,还剩一条,另外烹过吧。黄同立刻点头:对,对,咱们再烹一条便是,不去鳞,铺上甘蔗……啊?你怎么知道?

唐蒙起身从水缸里捞出最后一条嘉鱼,笑嘻嘻道:那老渔民的手背白白嫩嫩的,哪里是常年在江上风吹日晒的模样,身份必然不凡。你适才跟在他后头,嗓门都不敢放开,还不说明问题吗?唐蒙把嘉鱼地甩在案板上:时辰不早,尽快上灶吧。

他正要侍开,黄同伸手拦住,正色道:适才大使烹鱼,是不是还浇了点稻米酒?唐蒙一点头:不错,这是用来驱腥的。黄同道:我们南越日常烹鱼,也用酒来驱腥。不过我家贵人别有一种驱腥之法,待我唤来,给大使品鉴一下。

他对唐蒙的态度,有了一丝微妙的变化。先前还只是公事陪同,如今却更像是迫不及待与同好分享心得。

唐蒙对此自然是乐于听从。黄同示意稍候。过不多时,船外传来一个清脆的女子叫卖声:卖酱咧,上好的肉酱鱼酱米酱芥末酱咧,吃完回家找阿姆咧。

那声音清澈干脆,字字咬得清楚,一口气报出一长串名字连气都不喘,如一粒粒蚌珠落在铜鼎之上。

声音由远及近,过不多时,一个黄毛丫头来到了甲板上。这小姑娘看面相十六七岁,四肢瘦得似竹竿一样,皮肤黝黑,头上却插着一朵素白色的栀子花,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她背着一个半人高的大竹篓,整个人晃晃悠悠,感觉随时会掉下水似的。

小姑娘熟练地跳上甲板,把大竹篓卸下来打开。只见竹篓里面分成十几个小草袋,每个草袋里都塞着一个人头大小的陶罐。贵人想要什么酱?小姑娘问。黄同朝篓子瞥了一眼:你这里可还有枸酱?小姑娘迟疑了一下:还有一点,三文钱一贝。黄同道:我们不是吃,是烹鱼要用。”“那也要三文钱一贝。

黄同了一声,这酱仔真是认死理,也不看看跟她讲话的是谁。他懒得计较,说那就三文吧。小姑娘转身从最下面的草袋里掏出一个小罐子,罐体偏白。看得出,她对这个小罐颇为珍惜,外面还裹了一圈用麻草编的套子,怕它无意中摔碎。

(有删改)

【注】①本文节选自《食南之徒》,马伯庸长篇小说,集历史、文化、美食于一体。小说写喜好美食的大汉使者唐蒙,来到食材丰富的南越之国,他所要面对的不止是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种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船灶的火光、浓浓的蒸汽、不同的厨具等,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厨环境。
B.黄同坚持岭南人的传统做法,即杀鱼时不刮鳞。唐蒙对此表示不满,并亲自处理另外一条嘉鱼。
C.在品尝了用甘蔗烹制的嘉鱼后,黄同感慨南越盛产甘蔗却未想到可用以烹鱼,流露出悔恨之意。
D.唐蒙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推断出老渔民的真实身份,这展现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小姑娘卖酱的情节,巧妙地连接了故事的前面部分,也展示了岭南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B.在争执时,唐蒙与黄同的语言充满了火药味,而在和解之时,两人的语言则变得温和而亲切。
C.“插着一朵素白色的栀子花”,使小姑娘具有清新的气息,体现其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D.小说与鲁迅的《祝福》一样,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使叙事更为复杂,文化意蕴更为丰厚。
3.黄同对唐蒙态度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
4.小说围绕“烹饪嘉鱼”展开,产生了诸多独特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节选)

路遥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蹚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捋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

“不是……”他回答。

“和谁吵啦?”父亲接着母亲问。

“没……”

“那到底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

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

“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他父亲急得用瘦手摸着赤脚片儿,偷声缓气地问:“那他们叫谁教哩?”

“谁?谁!再有个谁!三星!”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起来。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高加林仍然蒙着头,他父亲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颤动着,眼看要掉下来了,老汉也顾不得去揩;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他母亲身子佝偻着伏在炕栏石上,不断地用围裙擦眼睛。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

外面暴风雨的喧嚣更猛烈了。风雨声中,突然传来了一阵“轰隆轰隆”的声音——这是山洪从河道里涌下来了。

足足有一刻钟,这个灯光摇晃的土窑洞失去了任何生气,三个人都陷入难受和痛苦中。

这个打击对这个家庭来说显然是严重的,对于高加林来说,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虽然这几年当民办教师,但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可是现在,他所抱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此刻,他躺在这里,脸在被角下面痛苦地抽搐着,一只手狠狠地揪着自己的头发。

对于高玉德老两口来说,今晚上这不幸的消息就像谁在他们的头上敲了一棍。他们又难受,又恐慌。加林他妈在无声地啜泣;他爸用手把赤脚片儿摸了半天,开始自言自语:“明楼啊,你精过分了!你能过分了!你强过分了!仗你当个大队书记,什么不讲理的事你都敢做嘛!我加林好好地教了三年书,你三星今年才高中毕业嘛!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可怜我那苦命的娃娃!啊嘿嘿嘿嘿嘿……”高玉德老汉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两行浑浊的老泪在皱纹脸上淌下来,流进了下巴上那一撮白胡子中间。

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

他父亲摸索着装起一锅烟,手抖得划了十几根火柴才点着——而忘记了煤油灯的火苗就在他的眼前跳荡。他吸了一口烟,弯腰弓背地转到儿面前,思思谋谋地说:“咱千万不敢告人家。可是,就这样还不行……是的,就这样还不行!”他决断地喊叫说。

高加林抬起头来,认真地听父亲另外还有什么惩罚高明楼的高见。

高玉德头低倾着吸烟,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过了好一会,他才扬起那饱经世故的庄稼人的老皱脸,对儿子说:“你听着!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人家现在肯定留心咱们的态度哩!”他又转过白发苍苍的头,给正在做饭的老伴吩咐:“加林他妈,你听着!你往后见了明楼家里的人,要给人家笑脸!明楼今年没栽起茄子,你明天把咱自留地的茄子摘上一筐送过去。可不要叫人家看出咱是专意讨好人家啊!唉!说来说去,咱加林今后的前途还要看人家照顾哩!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加林妈,你听见了没?”

“嗯……”锅台那边传来一声几乎是哭一般的应承。

泪水终于从高加林的眼里涌出来了。他猛地转过身,一头扑在炕栏石上,伤心地痛哭起来。

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一起,使得这个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

(《人生》第一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当时的自然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B.高加林的母亲听到高加林民办教师当不成的消息后,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正面写出人物内心的惊恐。
C.小说中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高加林以往的经历,使读者对高加林的形象有了更全面的感知,更能理解失去工作对他的打击之大。
D.在高玉德老两口知道高加林的遭遇后,小说中写只听见老黄猫的呼噜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凸显此时高家三口内心的沉重。
2.下列对画线处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表现了高加林在民办教师当不成后心情非常沉重。
B.“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表现了高玉德对儿子失去工作的痛苦、无奈、愤怒。
C.“脸不要沉,要笑!”表现了高玉德在进行一番思想斗争后想通了,人生总有挫折,不能一味沉湎于痛苦中,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才能有机会惩罚高明楼。
D.“嗯……”表现了高加林母亲不想按照高玉德说的做,但又不得不这样做的无奈和悲伤。
3.小说中“雷雨”贯穿始终,却以雨停和只听见流水声、山洪怒吼声作结,这样的结尾设置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
4.路遥曾在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色彩的关注。”因此,路遥的作品总是带有浓浓的“乡土特色”,这篇小说中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
今日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包钢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困难的日子里

路遥

(甲)一夜寒风就把不凉不热的秋天吹走了。讨厌的冬天追随着最后一批南迁的大雁,降临在了黄土高原上。浪涛起伏般的千山万岭,很快变得荒凉起来。县城周围的山野,光秃秃的,再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绿颜色。

日月在流逝,时序在变换,我基本上仍然是老样子。自国庆节后,吴亚玲又主动找了我两次,说她要帮助我一点什么,但我都躲开了。我怀着一种感激的心情躲避着她的关怀,和她更疏远了。除过乡巴佬的拘谨和胆小外,主要是我还不习惯平白无故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尽管我看出来她是诚心的,但我既不是她的亲戚,又不是她很熟的人,凭什么要接受这种帮助呢?而严格说来,她对我还是个生人——在国庆节之前,我实际上和她连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但吴亚玲的行为无疑给我的精神投射了一缕阳光。人要是处在厄运中,哪怕是得到别人一点点的同情和友爱,那也是非常宝贵的。有的人会立即顺蔓摸瓜,把别人的这种同情和友爱看作是解脱自己的救命稻草,一旦抓住了就不松手。而对我来说,只觉得应该珍惜这种美好的人情,并以同样高尚的心灵给予回报。

我现在越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害臊了;我知道我为什么首先把思想的焦点强烈地凝聚在这个问题上。是的,我在学习上已经到了这般落后的地步,我怎配让人尊重呢?

在这个新的强烈的精神刺激下,尽管饥饿使我感到天旋地转,但只要坐在教室里,趴在自己的课桌上,面对课本和演算本,一切便很快被控制住了,就像弹簧一样紧紧地压缩在了一起,没有任何的松懈。可一旦离开教室,精神稍一松弛。这“弹簧”就“嘣”地一声散开了。我立刻感到浑身所有的关节都已经脱开,软得就像一摊稀泥……

好在城郊收秋的时候,我曾在那些留下庄稼茬的土地上,捡了一点土豆和十几穗并不丰满的玉米棒。我当然不能把这点干粮放在宿舍里;想了半天,才决定藏在学校后山上一个生产队遗弃了的破烧砖窑里。晚上复习完功课,我就摸黑跑到这个荒凉的地方,拾点干柴枯草,打一堆火,烧几颗土豆;或者在火里爆一把玉米花。我不能想象再有比这更好的晚餐了。吃完后,稍有一点精神,就在黑暗中背诵当天新学的数理化公式;或在心中打着作文题的底稿,嘴里念念有词……啊,烧砖窑!这又成了我的“冬季别墅”了。这个地方既避人,还能遮挡点严寒。不久,期终大考开始了,我怀着充实的心情投入应试之中。考试的结果连我自己都大吃一惊:各门平均分数竟是全班第一名!聪敏好学的郑大卫也不得不屈居第二了。

宣布完成绩后,我沉默地走出教室,像胜利了的拳击手一样,疲惫不堪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欢愉情绪。到了大操场上,激动的情绪进一步高涨起来。尽管两条腿饿得软绵绵的,但很想走动,甚至想跑。

我一个人来到学校后院的大墙下,踏着那些衰败的枯草,独自溜达着。(乙)沿墙根的几棵老梨树已经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条条灰白而洁净,在初冬的寒风中静静地挺翘着。其中有一棵树梢上,竟然还奇迹般地留下了一片硕大的叶子,被寒霜染得一片深红,旗帜似的在蓝天下索索地招展着。

不知什么时候,我突然感到有一只手掌轻轻地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吓了一跳,回过头一看,原来是郑大卫。大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转身来到我面前,说:“建强,你真行啊!我真没想到你能把物理试题的最后一道圆满地解决了。那的确是太难了,我觉得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我们还没有学过的。你不知道,咱们物理课的王老师曾说,这次物理考试他断定不会有人得一百分。我不服气,结果这道题没能答出来。可你让王老师的话落空了!这真叫人高兴。不瞒你说,这道题我现在还不会。王老师说下星期上物理时专门讲。我不想这么现成的接受,想在这之前自己非解决了不可。但现在确实又解决不了。你现在千万不要对我说出做的步骤,你知道我需要的是启发……”

普遍受同学们尊重的班长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并且用如此真诚的谦虚态度来向我请教,使我在吃惊中对他涌起了一种深深的敬意。真的,大卫也是一个言语不多的人——虽然原因和我不一样。他聪敏,刻苦,又很有涵养。以前,我对其他同学是躲避,而对他却可以说是敬而远之。现在,他主动为一道考题费心来找我,这同时又使我非常钦佩这个人——因我在我看来,只有有能力的人才在学问上这么谦恭和一丝不苟。我当即告诉他,让他去看一看《物理疑难题五百解》,那上面有一道题和物理考试的这道题很类似。我告诉他,这本书我是大前天才从书店买的(他当然不知道,我为了买这本书,把当月仅剩的几毛钱菜票又重新换成了现金)。

大卫高兴地说:“太感谢你了。今天是星期六,书店关门早,我得快点去!”他匆匆地走了,健美的身影在二年级教室的拐角处一闪,就不见了。我一个人呆呆地站了很久,也不知道自己想了些什么。我觉得我的心情从来也没有今天这样愉快过。

(选自《当代》,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吴亚玲主动提出给“我”帮助,“我”虽然感激却又躲避,甚至和她更疏远了,这主要是因为“我”跟她不熟,没说过几句话。
B.认识到自己学习成绩落后、不配让人尊重,给“我”带来强烈的精神刺激,从此“我”刻苦攻读,终于在期终大考中获得全班第一。
C.郑大卫向“我”请教物理最后一道试题,却又让“我”不要说出做的步骤.只想获得启发,可见他对自己屈居第二多少有点不服气。
D.“我觉得我的心情从来也没有今天这样愉快过”,真实地反映了颇受同学们尊重的班长前来请教,令“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且在叙述过程中夹杂“我”的内心独白,将“我”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融为一体,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小说以弹簧紧紧地压缩在一起和“ 嘣”地一声散开为喻,生动地刻画出“我”在教室内外不同的精神状态,设喻精巧,对比鲜明,颇具艺术匠心。
C.小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郑大卫是为了衬托主人公“我”的形象,他的谦虚好学、一丝不苟、温和有礼令“我”折服,以至“一个人呆呆地站了很久”。
D.小说在展现马建强的苦难生活的同时,也着意表现来自其他同学的同情、友爱与善良,从而使“苦难的日子”染上了一层亮色,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3.小说中两处画线的文字各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评论家指出,马建强“饱受饥饿的折磨,但在精神上,却是高贵和高尚的”。请结合全文,谈谈其精神上“高贵和高尚”的具体表现。
今日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部分学校/安徽省金榜教育阶段性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卫延安(节选)

杜鹏程

桃树枝快吐绿芽了,喷出香味,带来春天的气息。一个小通信员,折下一截桃枝放在鼻子下边闻着。

王家坪半山坡一个窑洞的窗子,让灯光染成淡红色。沟口等着出发命令的人,不停地望着那个窗子。

远处传来一阵阵沉重的爆炸声和机关枪的响声。

突然,有六个骑马的人,从延安南川上来,催马蹚过延河,下了马;其中有两个人把马交给别人,穿过桃树林,向王家坪的山坡上走去。

两个骑兵通信员,拉着马在河边来回遛。两个干部模样的军人,一人点起一支烟,不停地望着王家坪半山坡那闪亮的窗子。

天明敌人就可能到延安。可是彭副总司令还在这里!这人转身问身后的人,咱们旅长、政治委员去见彭总,时间不会长吧?

怎么会长?这是什么时候呀!

两个干部好一阵都默默不语,看手中红星星的烟头。其中一个人粗粗地出了一口气,像是很恼火。

我们在延安以南和西南抗击了这几天,是够敌人呛的!

我们的战士是很英勇啊!南线,胡宗南向我们进攻的兵力,有十四五万。我们一共五千人,就抗击了七天,杀伤敌人五千多,又打死了四十八旅旅长何奇。争取了时间,掩护了党中央和延安各机关、学校、群众安全转移。

我们打是打得很好,但是还要撤退……有什么办法?战争需要这样嘛……再过两三个钟头,延安就可能落到敌人手里!这位军人用手轻轻地搅着河水,唉!延河啊,延河……

他们的眼光转向左前方的山峁——党中央和毛主席住过的杨家岭和枣园村。一人说:

我们中央机关和毛主席,大概撤退到延安北边什么地方了?

现在,我们能最后再去看看杨家岭和枣园村——

嗬,灯光!

他们正前方王家坪的山根下,桃树林的跟前,有灯光闪亮:一盏,两盏,三盏……

天地间是黑漆漆的一片。远处,闷声闷气的爆炸声滚过天空。沉默的延安城,像在思索着马上就要来到的灾难。这样的情景下,人们看见了灯光,那样明亮的灯光。这景象,让人想起茫茫的大海里,有一艘挂着桅灯的轮船,在狂风暴雨的黑夜里乘风破浪,按照航线,向它的目的地驶驰。

灯光,从这几个军人面前二十多公尺远的地方闪过去了。那是一条长长的队伍行列。前头有人提着几盏马灯;中间是驮电台、文件、行李的骡马;最后边走着的人像是战斗部队。

这一支队伍走得很慢很整齐。②人们可以听见镇静的脚步声,夹着延河的流水声;兵器轻微的撞击声,战马的铁掌声。

他们那因我军要从延安撤退而悲愤的心情渐渐平复了。

那两个去见彭总的军人,从山坡下来向河边走来。

两个干部向前跑了几步:旅长,你见彭总了吗?他说什么啦?

彭总说,党中央的指示是非常英明的:我们守延安,我们就把包袱背上咯;我们放弃延安,敌人就把包袱背上咯。他还说,不要急躁,打仗的机会多得很;敌人永远占不到我们的便宜,过去如此,将来还是如此。

旅长,彭总也很气愤吧?

站在旅长身后的那位旅政治委员说:看不出来。彭总倒是给我们叮咛:要谨慎;要一个一个地夺取敌人阵地,一点一滴地积蓄自己的力量。彭总说,毛主席一再指示:延安是要保的,③因为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年,挖了窑洞,吃了小米,学了马列主义,培养了干部,领导了中国革命,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延安。但是延安又不可保,因为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调集了几十万军队,有飞机、坦克、大炮,我们只有两万多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不顾自己力量硬要拼命蛮干的想法,是不对头的!

旅长坐在一块石头上,望着黑乌乌的延安城,说:党中央让我们主力部队在延安东北集结待命;另外又派一小股部队朝西北的安塞川方向节节后退,诱击迷惑敌人,以便主力部队相机打击他。看来,我们是给胡宗南把什么都安排好啦。彭总对我说:敌人占领延安,一定非常狂妄骄傲,他们主力部队必然寻找我军进行决战。我们引敌人先到安塞县一带再扑一次空,挫挫敌人的锐气。

旅政治委员说:这样不仅能让敌人再次扑空,而且可以使敌人发生过失。我军以逸待劳,利用他的过失……他左手在空中一抡,往后的事,就看你们了。他回头望望王家坪半山坡上那透露出灯光的窗子,说:彭总马上就要离开延安。

远处的炮弹爆炸声越来越近,空气在波动着。通信员们把几匹马拉来。旅长扳住马鞍子,说:同志们,走啊!敌人右兵团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到延安以南的七里铺咯!

干部们和通信员们翻身上马。

旅长勒住马,四下里看。黑乌乌的,他什么也看不清,可是还要多看一看。他声音沙哑地说:刚才从这里过去一支部队吗?对,那就是我们毛主席带领的中央机关!

两位干部连忙问:④什么?旅长!什么?我们党中央才离开延安?不会吧!

旅长喉咙里涌起沉痛。他说:同志们……不要再问!我说不上来……走!他双腿猛磕马肚子,马跑开了。其他五匹马也跟上跑开了,顺着毛主席和中央机关人员刚才走过的那条路。

两个钟头以后,敌人的炮弹,就在延安城冲起黑烟柱。延安升腾起大火。这灾难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是“保卫延安”,但节选部分写的是从延安撤退,这种撤退目的是保存实力、相机而动,借助“存人失地”,最终实现“人地皆存”。
B.敌人右兵团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到延安以南的七里铺,但毛主席带领的中央机关却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最后撤离,体现了中央机关时刻关注群体的主题思想。
C.党中央在撤离时,安排了主力部队和另一小股部队执行不同任务,并且对敌人行为作出预判,准备让他们再次扑空,这种撤退本身就是一种攻心战。
D.小说的外部环境总体上是黑、静、沉默的,但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是思绪万千的,有沉痛、气愤等复杂心绪,内外之差使文章充满张力。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描写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自然景象,与文章结尾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景象形成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性。
B.句子②从听觉角度描写“这一支队伍”的具体情形,不仅表现出人们镇定从容的心境,也显示出撤退的井然有序。
C.句子③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共产党在延安逐步壮大的过程,突出了延安对于中国革命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
D.句子④将短促的句式与感叹语气、反问与反复的修辞结合在一起,强烈地表达出干部听到消息后的意外、震惊。
3.文本后半部分写了干部与旅长、旅政治委员的对话,这些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中多次出现“灯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灯光”的内在含义。
今日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物亲近(节选)

鲍尔吉·原野

羊羔给马头琴写信:

亲爱的马头琴,马知道你用它的头来命名一把琴吗?昨天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白马,它摇摇头,用鼻子蹭地上的青草。风把白马前额的鬃毛推向耳朵后面。我猜想白马的意思是难以置信。

说真话,你的琴声像人用喉音歌唱,让我想起哈扎布的长调。我虽然是个羊羔,也知道这位大歌唱家。你的琴声完全能跟哈扎布媲美,我说的不是音色,也不是音域,是内涵。你好像和哈扎布长了一颗共用的心脏,你们在想同一件事。所以你们抒发了相同的情感。

亲爱的马头琴,让我说心里话,我不愿在傍晚听到你的琴声,呜呜咽咽让我悲伤。一个人受了多大的委屈,才有那样的声音呢?好像他只把自己的委屈说出了十分之一,或者他什么也说不出来,只用琴声表达心中的图景。像一条冰河在大雪里奔流,升腾白雾。落在两岸的白雪越堆越高,落进水里的雪花没了踪影。这条河越流越黑,两岸的树木凋零。

这种沉郁的琴音也能表达欢乐,牧民家生了孩子,请人拉起马头琴庆祝。琴声咿咿呀呀,好像这个婴儿在蹒跚学步。亲爱的马头琴,你在马尾的琴弦上抹了松香,你的琴柱和共鸣箱来自博格达山的五角枫树。

入秋,金黄的枫叶全变红了,大地从来没有这么红过。而这些树里,有一棵变成了马头琴。所以你的琴声那么悠扬。枫树、松树、杉树收集了大自然奇妙的声音,最后用马嘶的音律唱出来。因为琴柱的顶端雕刻着马头。

亲爱的马头琴,如果拉琴的人不喝牛奶,不吃炒米,不住蒙古包就传达不出你的韵味。这些演奏人的手握过钐刀,在秋天里打草。这些手冬天接羔,夏天攥着放羊鞭把羊赶向草场,经受烈日暴雨的锻造。拉马头琴的人是勤劳的牧马人,他们身上带着马的汗味,他们的目光凝视过马,马也把目光放在他们肩头。拉马头琴的人爱喝酒,他们擅长摔跤射箭。所以,亲爱的马头琴,你是牧马人的另一条嗓子,你用琴声唱出他们的心声。

好多人听马头琴声,说听见风吹过了草原。有人听到马蹄踏过大地,有人听见月光落在蒙古包的天窗上。声音细腻而洁白,像沙子滚过帆布。

平时你挂在墙上,好像一个士兵怀抱着琴弓的枪。你在墙上听牧民说话,听奶茶在铜壶里咕噜咕噜响,听松树枝在煮羊肉的大锅底下歌唱,你就是牧民家里的一个人。他们的孩子叫斯琴、纳琴,而你叫马头琴。

爱你的羊羔。

马头琴给羊羔回信:

亲爱的羊羔,在我心目中,你是一朵柔弱的花朵,没想到你喜欢音乐,能认出制作马头琴的木材。做琴不光用枫木,还用松木、杉木和桐木。你知道吗,制作琴的木材分共鸣箱的背板和面板,背板木质硬,面板木质软一些。其实我们马头琴不太注重制琴的材料,讲究演奏者的心性,有的乐器适合在剧场里演奏,乐思精微。我们马头琴不一样,在旷野中演奏,琴声里夹杂着风声和牛羊的呼喊。

马头琴的共鸣箱像一个房子,里面住着牧民。房子里面积攒了牧民说过的许多话。琴弓一旦碰在琴弦,这些话语就流淌出来。祖父的话,祖母的话,父亲的话,母亲的话,蒙古包里的衣服、被子、靴子都在说话。马头琴不想进音乐厅,那里没有草场,也没有炊烟和奶茶。我们喜欢在空旷的地方演奏,头顶最好有浩瀚的星空。演奏的时候,你细心聆听,会察觉乐曲最后一个音飞到了星星上。

亲爱的羊羔,我们只有两根琴弦,就像草原上留下的两道孤独的勒勒车辙印。我们熟悉马群的蹄音,一群马跑过,我们能听清每一匹马的蹄音。确切说,这不是蹄音,是马的血液在血管里冲撞,伴随马鬃在风中飞散。马的蹄音在马头琴上表现为坚定而欢快的旋律。如果进入散板,马头琴好像牧马人在演唱长调。他们的长调是跟谁学的?是跟天上的白云。你看白云飘过来,手拉着手,一辆白云的车辆挨着另一辆白云的车辆,一座白云的蒙古包连着另一座白云的蒙古包,连绵不断。唱长调的人不愿意换气,巴不得把这个音永远唱下去。长调的美不在旋律的变化,而在辽远,像天上的云一直在飘。

长调的旋律来自河水,河水流淌,在表面哗啦啦的声音背后还有深处暗流的和声,连绵不断,仿佛一个波浪套着另一个波浪。若问这些波浪什么时候停止,回答是不停止。即使到了寒冬,流水也在冰层下面涌动。长调也是这样,歌声一直在唱,哪个音都不想成为尾音。

马头琴跟长调最为和谐。你仔细听马头琴,声音并不追求单纯的明亮,我们更喜欢混音的表达。就像风声混杂着许多声音。风吹过,吹动了成千上万株青草,怎么会只有一个音呢?我们愿意演奏出风沙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演奏出冰块在春天的河床里冲撞的声音。一把马头琴就是一个乐队,它的声音不是天堂的声音,而是人的声音,是祖祖辈辈居住在草原上的牧马人的声音。

亲爱的小羊羔,这些话对你有些太深奥了。你现在吃妈妈的奶,还是吃青草?对了,吃不吃草你说了不算,要看你长没长牙。我期待你尽快长出牙,去吃嫩嫩的青草,甘甜,而且有香气。嚼在嘴里咔嚓咔嚓地响,这是牛羊才有的享受,它们觉得这是世上最好的享受。当一只羊还有哪些好处?让我告诉你,看风景。

你跟着大群的羊走过万度苏草原,那里长着灌木白桦,树叶浅灰,革质,在风里闪闪发光。树林里长着蓝莓和黄百合花。太阳初升,灌木白桦变成了金色,叶子闪金光。夜晚,树林边上的乌力吉木伦河洒满星斗,好看哪。站在博格达山顶往下看,北坡是一丛一丛的乔木白桦树,树干像白云那么白,身上的黑斑特别显眼。如果你走到窄窄的乃仁河边,红柳会挡住你,让你顺着红柳往左边走。走到平缓的地方可以低头饮水。你如果去了那里,快乐地喝乃仁河的水吧。也可以不喝,把嘴放进河里,用耳朵听河水冲嘴巴的声音,那也是很好听的声音。长大吧,亲爱的小羊羔,去看草原上美丽的风景。

爱你的马头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封书信围绕“马头琴”展开,大量融入与马头琴相关的草原意象,展示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牧民生活。
B.文中万物很多都被赋予生命,开篇小羊羔以指责的口气来质问马头琴的命名,贴合小羊羔天真稚气的特点。
C.作者将人、马、琴看成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来认识,表达了草原万物之间和谐相融、相互依存的生命理念。
D.马头琴最后对小羊羔的引导指点,真情切意,细致入微,表达了对小羊羔的关心爱护和期望祝福。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马”“红枫”“青草”“蓝莓”“黄百合”等大量色彩意象的聚合,建构起一个生动鲜活的精神家园。
B.“亲爱的羊羔”“亲爱的马头琴”在文中反复出现,双向呼唤,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感情亲昵、真挚。
C.文中采用以人观物、以物观物的视角,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形式,也使文章更具有情、理、趣融合的艺术特色。
D.文中调动多种感官,抒写了丰富的视听感觉,营造出富有浪漫诗意的审美氛围,拓展了读者想象空间。
3.本文是如何写出马头琴的音乐特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张晓风说:“鲍尔吉·原野是一个好的散文家,而好的散文家是敏于观察、敏于剖析且敏于文字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昨日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太阳

李春华

邻居吴叔是音乐学院的博导,每逢星期天就在家里吊嗓练歌,即便是清唱,且门窗紧闭,那些雄浑、高亢的音符,也能打着滚儿钻进吕彪的耳朵,就像钻进了毛毛虫,不光耳朵痒,心里也痒痒。

吕彪试探着轻轻敲吴叔家门——嗒嗒嗒!进来!吴叔磁性的声音入耳,他进门,吴叔侧身歪着头问他:喜欢美声?吕彪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拨浪鼓似的摇摇头。再看吴叔装扮:一身黑色燕尾服、白色双翼衬衣,扎白色领花,锃亮的皮鞋能照见人。呵,绅士啊。吕彪咧着嘴,摸摸后脑勺,在边上傻笑。

刚才您唱的啥歌?

帕瓦罗蒂唱过,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

哦,听着真提精神!

嗯,美声是声乐的阳春白雪………

吴叔上下打量吕彪,说:嗯﹐长相端正,气质不错,个头够高,压得住台。

吕彪心里像装个太阳,暖暖的,有空就跟吴叔咪咪嘛嘛地开嗓练功,成了吴家的常客。不出吴叔所料,他天生是这块料。

高考前夕,艺术类考生提前报志愿,初试专业课。老妈听说吕彪报考音乐学院,陡然像头母狮,戳着他的鼻尖吼:玩玩得了,穿个屁帘咪咪嘛嘛唱一辈子?扭脸看儿子,她的话分明就是耳边风,睁一只限闭一只眼吧。

初试日期已定,吕彪要去北京考点应试。他反倒沉着脸,心里怦怦直打鼓。吴叔安慰说,你的专业课过硬,正常发挥就成。

许是家里暖气温度高,白天开窗户,进冷风受了凉。夜里,吕彪高烧直说胡话,嘴唇干裂,爆一层皮。一早,老妈叫来厂医,确诊是急性肺炎……冰凉的液体缓缓流进血管,吕彪的心也凉半截,或许跟美声有缘无分吧。

来医院探视的吴叔可不这样认为,他还邀请吕彪到学院的剧院试唱。

师徙二人,在剧院同台演唱《我的太阳》,台下的座位空着。曲终,吕彪冲着吴叔的背影,深鞠一躬。

后来,吕彪从综合大学导游专业毕业,想去国外当导游。可是老妈要做急性阑尾炎手术,怎能这会儿出国带团?何况,他从小到大,老爸都在矿上忙,不见人影。老妈在服装厂,整天不住闲地蹬缝纫机,喊着腰酸背疼,还给他洗衣做饭。娘儿俩像秤离不开秤砣,哪头重哪头轻呀。按老妈的想法,先在矿上干,不行再辞职呗。

吕彪的师傅老余黑脸膛,一对眼珠贼亮,瘦削的骨架支棱着松垮的卡其色工装——吕彪猛然想到螳螂,差点笑场,顺势弯腰鞠躬。老余斜楞着眼,像见到了怪物。呵,长发飘飘,牛仔裤筒有几个甩着飞边的洞。老余眉头一皱,跟老吕的秉性满拧呀。这范儿干安全检查?老余脸一沉,赶明儿剪寸头,把裤腿的窟窿堵上。吕彪诺诺地点头,暗自嘀咕,又不是工装。

起初,吕彪坐着矿井升降机下井,身体急速下坠,一阵心悸,轰隆隆的噪声,震得耳朵嗡嗡地响,他权当是歌剧前奏慢慢适应。

工作间附近的巷道,有条洗煤留下的溪流,整日哗哗地流。吕彪拎着矿灯蹲下,一缕光柱里有一团小虾,江米粒大,通体透明,在水里游得可欢实了。他探身再看,咦!地面上的河虾,有两个鼓鼓的黑豆眼睛。它们的眼睛竟是俩小白点儿!吕彪问老余:巷道溪流里的小虾没眼睛,咋游得那么欢实?老余指指心口窝:①它们心里有光啊!

吕彪检查完通风设备,记停当了台账,咬几口馒头,倚着木料堆晕晕乎乎……恍惚中,他站在舞台上投入地唱《我的太阳》……

老余悄声来复检,见吕彪打瞌睡,手里还捏着馒头。看他穿藏蓝色棉工装,外披狗皮马甲,黑色长筒胶鞋。老余咧咧嘴,这打扮像模像祥,倒像老吕几分。

谁知,老鼠冷不丁叼走吕彪手中的馒头,吕彪打个激灵醒了。工友们追打老鼠。或许,阴冷潮湿的巷道适合老鼠生存,它们体形肥硕,瞪着血红的眼睛,四下掀眸。工友们习惯把馒头放变压器上加热,让老鼠叼走馒头是常事。

吕彪想老鼠好歹是活物,巷道里有它们活泛哪。

吕彪两臂抻开,横在中间:留个喘气的吧!

工友们哈哈一笑散去。老鼠哧溜钻进鼠洞。老余心一动,在一边抿嘴笑,嗯,彪子心善,着实像他爸。

矿务局有歌咏大赛参加不?半晌没人吱声。老余瞄了眼吕彪和其他徒弟,从牙缝挤出一句话:一群废物!

师傅,我唱美声!哈哈!一阵哄笑,众人像受惊的麻雀呼啦散了。

吕彪忙完,躲在巷道旮旯,清唱《我的太阳》。歌声像长了翅膀,飞到巷道角落;木桩上艳丽的蘑菇似乎都在颤悠:②老鼠哧溜哧溜来回跑,像在给他伴舞

那天,老余和徒弟们半信半疑地坐在前排。吕彪穿着燕尾服,扎白色领花,蹬黑色皮鞋,优雅地上场。前奏响起,他一开腔,雄浑金属般的男高音响彻全场,掌声如潮。台下的老余使劲儿鼓掌,小声嘀咕:③咱整天在巷道干活,见不着个阳光。④听彪子唱的《我的太阳》,身子里咋像装着太阳,忒热乎!徒弟们拍着巴掌嗯嗯地点点头。

结果毫无悬念,吕彪得第一。

一日,老余接完厂部电话,像中了大奖,小跑到工作间,扯着嗓门喊:彪子,明儿去矿务局文工团报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通过吕彪对吴叔练歌的反应,激发读者好奇心,暗示了他歌唱之途不顺。
B.文章第二段中吴叔的外貌描写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激发了吕彪对音乐的兴趣。
C.吕彪的母亲对他报考音乐学院持明确反对态度,认为唱歌不能作为一生的职业。
D.吕彪在大赛中以一曲《我的太阳》赢得第一,展现他在声乐方面的勤奋和天赋。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它们心里有光啊”象征着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只要有信念和希望,就能找到前进方向。
B.句子②“老鼠哧溜哧溜来回跑,像在给他伴舞”描绘了一种和谐共存的场景,表现了歌声的感染力。
C.句子③“咱整天在巷道干活,见不着个阳光”反映了矿工们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D.句子④“听彪子唱的《我的太阳》,身子里咋像装着太阳,忒热乎”表达了听众对吕彪歌声的感动。
3.作为一个追梦的人,吕彪的内心世界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关键词;梦想·现实。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穿墙记

[法]马塞尔·埃梅

耶尔有穿墙过壁的奇能。

他是在43岁这年一次停电时摸黑走动意外地发现自己这个本领的。对此,耶尔觉得很荒唐,于是他看了医生。医生经过诊断给他开了药。吃了一片,耶尔便将药往抽屉一扔,就把吃药这事忘记了。一年后,他穿墙的本领依然如故。不过,他从不施展。如果不是发生意外事件,他也许会安分守己一辈子,在登记局做个三等小职员,老死也想不到检验一下他天生的异能。

耶尔的顶头上司调走了,接任的是莱叶先生。莱叶看他不顺眼,把他当成一个碍事、邋遢的老东西,并把他打发到办公室隔壁的一间小黑屋里。

一天,莱叶冲进小黑屋,大声斥责耶尔的文件写得糟糕透顶,并把它揉成一团,照他脸上一摔,转身就走。耶尔虽然地位卑微,自尊心却很强。他从未受过这样的侮辱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突然,他计上心来,钻进小黑屋与菜叶办公室的墙壁中间,只有脑袋从墙的那边露出来。菜叶正伏案审阅公文,抬头一看,魂都吓掉了,只见耶尔的脑袋悬在墙上,就像猎获回来的兽头一样。一双眼睛透过镜片正对他怒目而视:“你这流氓,混蛋,无赖!”菜叶惊呆了,他死命地挣扎,蹿到走廊,冲进小黑屋。耶尔坐在那里,跟平时一样,手握笔杆埋头工作。莱叶打量他好久,这才回办公室。可没等他坐稳,那个脑袋又在墙上出现。

仅一天工夫,骇人的脑袋就在墙上出现了二十三次,以后天天如此。

可怜的菜叶吓得魂不附体了。刚上任第二周,家里就叫来一辆救护车,把他送进了疗养院。

耶尔总算摆脱了专横的莱叶。然而,他还觉得意犹未足,又有一种新的无法克制的欲望在他身上作祟。

于是,他穿过墙壁开始盗窃。每天夜间,耶尔都有惊人之举,不是洗劫银行,就是盗窃珠宝店,再不就叫一个阔佬倒霉,临走还用粉笔留下化名:嘎鲁-嘎鲁。耶尔虽然成了巴黎的巨富,每天却按时上班,尽职尽责地工作;夜晚,他才化身为嘎鲁-嘎鲁。

然而,对于一个有穿墙本领的人来说,一生当中,若不尝一尝监狱墙壁的滋味,那他的生涯也就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了。于是,耶尔在某次行窃时故意留在作案现场,让警察抓住了他。各报的头版刊登了耶尔的照片,耶尔的同事大吃一惊,一个个后悔不迭,自恨有眼无珠,不知道他们这个同事是个奇才。监狱的墙壁厚厚实实,穿墙而过的感觉的确过瘾。耶尔在监狱墙面上钉了钉,把典狱长的金表挂在上面,还留下借条从典狱长书房里弄来《三剑客》,甚至跑到典狱长家的客房里过夜。

典狱长大发雷霆,对耶尔破口大骂。耶尔觉得人格受到侮辱,于当晚越狱,从此一去不返。消息传开,耶尔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耶尔搬了家,改换了装束,全新的形象让警察也认不出了。

可是,耶尔对赫赫名声日觉厌倦,对于穿墙过壁的乐趣,也有些腻烦。此时在他眼中,最厚实最高大的墙壁,也不过是毫不足道的屏风,他向往穿行巨大的金字塔中心。

一天下午,他在街上散步,碰见一位金发女郎,令他倾心。什么埃及之行、金字塔,一下子都抛到九霄云外。而且,那位金发女郎也向他送来秋波。可惜的是,女郎有个特别严厉的父亲,每天晚上不让她出门。耶尔信誓旦旦,说晚上一定要和她约会。

这晚,耶尔精神焕发,以矫健的步伐穿墙过壁,顺顺当当地一头扎进美人房间。美人张开双臂迎接他,两人有说不尽的柔情蜜意。

第二天情况有些不顺,耶尔头疼得厉害。打开抽屉,他发现几片药,于是上午服了一片,下午服了一片。晚上头疼缓解了,耶尔前去赴约。他在穿越墙壁时,觉得与往常不同,腰部与双肩有摩擦感,明显地感到有阻力,就仿佛在一种流动的物质中行动,他越是用力挣扎,周围物质的稠度就越大。最后,他的身体总算钻到墙心,可发觉再也无法移动了。他心中一惊,猛然想起白天吃的两片药,原以为是阿司匹林,哪知却是医生去年给他开的药……

直到今天,他的躯体与石墙依然化为一体。待巴黎街头的闹声止息,到了夜深人静之时,夜游者来到诺尔万街,便能听到一种仿佛发自坟墓的低沉声音,那是耶尔在倾诉他的一腔幽怨,哀叹他显赫的生涯已经断送,追悔那犹如朝露的爱情。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尔原本可以安分守己一辈子,最终却落得悲剧下场,其根本原因是莱叶对耶尔的侮辱。
B.耶尔行窃被抓,同事不仅没唾弃他,反而赞叹他是奇才,体现了社会中部分人价值观的扭曲。
C.耶尔偷典狱长的金表,“借”典狱长的书,甚至在典狱长家的客房过夜,反映出他对法律和道德的挑衅。
D.耶尔因误食药片,失去了穿墙的非凡本领,被活活夹在墙里,作者以此表达了对耶尔的嘲讽。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耶尔有穿墙过壁的奇能”,小说以此破题,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也与耶尔被困墙心的结尾呼应。
B.小说写耶尔洗劫银行、到典狱长的客房过夜、与美女幽会等情节,为结尾耶尔被困在墙心的反转蓄势。
C.小说运用荒诞手法,文中的“墙”曾经是保护耶尔个性宣泄的屏障,最终却成为他葬身的坟墓。
D.小说运用象征手法,借耶尔在贪欲的推动下突破伦理、法律底线,最终自食其果的故事,给读者以警示。
3.耶尔从获得异能到失去异能,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荒诞·真实”;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药片”。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昨日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深海》第九场(节选)

【核潜艇指挥舱。金属挤压声越来越大。】

司令员:极限深度就快到了,各个战位务必认真操作。

黄旭华:最关键的是核反应堆与外面海水进行冷热交换的波纹管,只要波纹管能够扛得住三十个大气压的挤压,就没有问题。

【很快,扬声器传来报告声:报告,海水冷热交换的波纹管工作正常。

【黄旭华和司令员都松了口气。】

黄旭华:来,我们现在就向极限深度冲刺,目标——300米!

【艇体急剧晃动。刺耳的金属挤压声中,黄旭华恍惚听到了昔日日本战机刺耳的轰鸣声。】

【光渐暗。黄旭华(15岁)与母亲出现。】

母亲:绍强,日本人的飞机把我们的家炸毁了,从今天开始,咱们的家没有了……你要记住今天,你答应妈!

黄旭华:(在炮火硝烟中高声呼喊)姆妈,我答应,我记住了。我要学航空,我要制造飞机,保卫我们国家的蓝天。我要制造军舰,抵御外敌的海上侵略。从今天起,我不叫黄绍强了。我叫黄旭华——旭日东升,荣耀中华!

【暗转。深潜前夜,黄旭华家。】

【黄旭华坐在写字台前,在桌上铺开信纸写着什么,因为心绪复杂。他停下笔,凝神思索。李世英轻步上。】

李世英:你在想什么?

黄旭华:这么晚了,还没睡啊?哦……我在想妈妈,五十年了,每一个细节都那么清晰……姆妈就站在逃难的人群里,离我那么近……我和姆妈相处的日子,真的太少了……哦。你快去休息吧。

李世英:你有什么事要跟我说吗?

【黄旭华不知道怎么开口。李世英看着他不说话。一阵囧默。】

李世英:我是你妻子,你最该信任的……最该说服的。是我!你可以选择去勇敢,甚至牺牲!可你有家,有妻子,有女儿!这么重大的决定,你在家人面前却只字不提……

黄旭华:世英…

李世英:你到底在写什么?你要写什么?……是写给我和女儿的吗?或者是写给阿妈的……当我们发现它拆开它看到它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你已经出事了?

黄旭华:世英,你想得过于严重了,没那么大的风险。这么多年来技术在进步,经验在积累,从二十年前的401艇到现在的404艇,我们……

李世英:我说的是万一。

黄旭华:没有万一。

李世英:当然有!若是没有,你参加一个海试,为什么要中央军委批准?你可以勇敢,可以无畏,可以努力说服所有人不必担心,但你却剥夺了家人为你担心的权利……你在隐瞒什么?家人的担心不是爱吗?你怕什么?怕我知道我会拦着你不让你去吗?(眼泪湿了下来)

【黄旭华的眼睛也模糊了。】

李世英:我从来没有干涉过你,更谈不上阻拦。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外语翻译,可我崇拜你,崇拜你的才华、你的事业,敬重你的人品,更欣赏你的情怀……如果没有这些,我为什么要跟你结婚?因为你的事业,要把有关于我们所有的一切都隐瞒起来……三十年了。你不能见父母,不能见兄弟姐妹,无法回答他们的质疑。我也一样!女儿们也一样!

黄旭华:(真诚地)世英,对不起,我该第一时间告诉你的……我是怕你担心,现在我明白了,我若一直瞒着,你会更担心……三百米,是我们的核潜艇第一次到达的极限深度,在那里,手掌大的面积,都要承受1.5吨的压力……美国当年最新型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刚刚下潜到一百多米就出了事,一百多人无一生还,这件事你知道,我们以前还谈论过……所以,我就更不敢跟你说了。

李世英:(露出了一丝微笑)旭华,我和你相濡以沫几十年,我难道不知道核潜艇就是你的命啊。你应该去,作为总设计师,在这么一个危险的过程中,你在,所有人心里都安稳。你是总设计师,你不仅要为这艘艇的安全负责,也要为这艘艇上的所有人的生命负责,所以你更应该去!我在家里等你回来,我的生命从遇见你的那一天起,就跟你连在一起的。

黄旭华:(喃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

李世英:无论富有还是贫穷——

黄旭华:无论健康还是疾病——

李世英:无论青春还是年老——

黄旭华:我们都风雨同舟。

【暗转。404核潜艇指挥舱。深度计红色指针不偏不倚指向300数字上。各舱水兵相继报告管道扭曲、器材变形、漏水跑水的情况。他们的声音紧张,甚至颤抖。指挥舱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怦怦的心跳声。】

【切光。黄旭华家,电话铃突然响起。李世英不敢接听电话,迟疑良久,终于拿起电话。】

李世英:喂……哦,(瞬间轻松下来,激动地频频点头)好、好……,祝贺,祝贺成功……嗯,嗯,我就在家等他回来。

【黄旭华上,与李世英对视。】

黄旭华:(沉浸在巨大的胜利与成功的喜悦之中,大声朗诵)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摘编自《剧本》2021年第3期)

【注】①《深海》讲述的是国家荣誉勋章获得者、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祖国核潜艇事业奋斗一生的故事。第九场展现的是他进行极限下潜实验的过程。

1.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属的挤压声、各舱水兵相继的报告声、“怦怦”的心跳声,这些营造出令人揪心的紧张氛围。
B.母亲的叮嘱,三十年的隐瞒,忍常人不能忍,是黄旭华能够成功挑战极限下潜实验的关键因素。
C.随艇下潜,既充分体现了黄旭华作为科学家不惧危险的科研探索精神,又彰显了他的责任担当。
D.剧本中以“无论”为开头的四句台词强有力地展现出黄旭华与李世英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2.下列对剧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场中画横线的舞台说明,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本场以极限下潜实验过程为纵线,穿插了黄旭华对少年时的回忆,结构巧妙。
C.李世英的台词多用问句、排比句,如江涛奔涌而出,形成情感爆发式的独白。
D.本场结束时黄旭华吟诵的四言诗照应前文“我要制造军舰”,形成前呼后应。
3.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含有“言外之意”,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你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里读出了哪些言外之意?
4.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请结合文本,分析本场戏剧中存在哪些冲突。
昨日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