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语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网络用语“亲”,最初见于网络卖家对商品的描述,其亲切、可爱的方式逐渐在网上走红并被用于诸多场合,如“亲们”,“楼亲”等。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公布的《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亲”已经成为社会通用词语。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一章内容试着分析这种“亲”的称呼背后的原因。要求:内容贴切,逻辑清晰,字数不少于100字。
2024-05-13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红桥区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
2 . 你受邀在以“城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为何阅读《乡土中国》”为主题的论坛发言,请提出两条阅读理由。
2024-01-27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3 . 名著阅读。
(1)小华要将《红楼梦》中与林黛玉密切相关的事或物进行整理,以下事件与物品都符合的一项是(     
A.葬花、共读《西厢》、教香菱学诗、戏扑蝴蝶
B.醉卧芍药裀、《葬花吟》、潇湘妃子、误剪香囊袋
C.芙蓉花笺、潇湘馆、凹晶馆联诗、戏谑刘姥姥
D.重建桃花社、绛珠仙草、病补雀金裘、冷香丸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上面的文字运用了二难推理的形式,请简述其推理过程,并分析宝玉的情感。
(补充:二难推理指的是不同情况会导致同样的结果,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选择,都会导致同一个必然的结果。)
2024-01-27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重点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语用综合 | 适中(0.65) |

4 . 按要求选择。

(1)下面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的一段论述。请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为中心,____________,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①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②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③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
(2)借助现象理解关键概念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以下现象不能有助于理解《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一项是(     
A.街坊邻里之间,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喜糖。
B.商品交易中出现“杀熟”现象,利用熟人的信任谋取利益。
C.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
D.帮了别人的忙,对方表示感谢,我们热情地说:别客气,都是一家人嘛!
2024-01-2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
名校
5 . 补全下面对话,不超过100字。

欧洲学生:在中国,每个人都用微信“朋友圈”吗?

中国学生:是的,几乎每个人都在用。

欧洲学生:“朋友圈”的规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只能在亲友间可见,而且评论必须在互为好友的人之间才可见。在国外,我们更习惯于广场式的社交软件。

中国学生:那我就用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中国乡土社会基层结构特点的分析来解释这一现象吧。______

2024-01-09更新 | 222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整本书阅读-填空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表意准确、语言连贯、符合逻辑。

《乡土中国》的作者是费孝通。书中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探讨对我们认识当今中国社会仍有帮助。比如,在乡村的“熟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能不需要___________,但这绝不能说是乡下人“愚”的表现;作者十分形象地用“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来作比中国乡村社会的基本格局:_____________格局;在男女有别的乡村,家庭生活一般以______________为主轴,以异性为辅;而乡村的治理,一般情况下不靠法治,而是靠来源于传统的礼治等等。这些发生在乡村社会的现象仍然会隐隐约约地出现在当今的城市生活中。所以,作者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______________性的。

整本书阅读-语用综合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话说金桂(薛蟠妻)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庚辰夹批:画出一个悍妇来。】鼻孔里“哧哧”两声,【庚辰夹批:真真追魂摄魄之笔。】冷笑道:“菱角花开,谁见香来?若是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薛蟠妾)道:“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清香比是花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也是令人心神爽快的。”【你的批注是:____________。】金桂道:“依你说,这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的香可比。”

一句未完,金桂的丫鬟名唤宝蟾的,忙指着香菱的脸说道:“要死!要死!你怎么真叫起姑娘的名字来?”香菱猛省了,反不好意思,忙陪笑说:“一时顺了嘴,奶奶别计较。”金桂笑道:“这有什么,你也太小心了。但只是我想这个‘香’字到底不妥,意思要换一个字,不知你服不服?”

1.如果你要选用下列名言放在画线处为句前做批注,最不适合的一项是(     
A.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B.美是无处不在的,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C.一切的美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就无所谓美。(宗白华)
D.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叶燮)
2.“这种由生育和婚姻事实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句话应在下文中(       )处。

社会结构中最重要联系是亲属关系。A______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居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当我们用这个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属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B______我们在这个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C______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D______每个网络都有个“己”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

A.AB.BC.CD.D
2023-10-02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定州市河北定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
8 . 同学在对《红楼梦》主题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以下三则材料,请仿照“青春悲剧说”的形式,给每则材料拟一个小标题。

材料一:蔡元培先生在《石头记索隐》一文中说:《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

材料二:何其芳在《论〈红楼梦〉》中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面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他进一步说曹雪芹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听见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终身误》里,就告诉了我们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将是不幸的。

材料三:吴调公说:《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以贾家的矛盾斗争图景作为当时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缩影的书。封建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官僚制度、宗法制度、科举制度、家庭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都触及了,都暴露了,也都批判了。当然,作者因为阶级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否定得不彻底,而批判的同时也有所维护,但是从批判的精神和揭露的广度来看,不失为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整本书阅读-语用综合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可以领略全书浓厚的诗意,而且对于学习诗词的写作、领悟小说的意蕴大有裨益。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就其形式而言,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等;①____________,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这些诗词②____________,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玉③____________,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

《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把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林黛玉是诗性人物,她通过诗来宣泄情感,支撑生命。她不仅在大观园公共场合和姊妹们吟诗联句,也在私人空间通过吟诗抒发感情。第二十七回,芒种节时,黛玉感到“众花皆卸,花神退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便吟成了长诗《葬花吟》,为已经谢去的飞花惋惜,更为自己的命运悲叹,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她的孤苦伶仃。书中还用大量的联句排律和谶语诗,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映射家族兴衰……可以说,《红楼梦》对诗词的运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一首《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