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修辞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喜欢牡丹,说她。我却喜欢梅花,喜欢她凌寒独自开的自信。客居海南,常听朋友说海南也有梅花,觉得有些诧异。朋友说,东山岭脚下的溪边村,是海南著名的三角梅风景旅游区,我便专程去看。

三角梅有鲜红色、橙黄色、紫红色、乳白色等不同颜色,三朵小花聚生于三片红苞中。徜徉在三角梅基地,我发现竟有紫、红、橙、白、黄五种颜色集于一株,艳丽异常,这是专门嫁接出来的三角梅。小鸟叽叽喳喳在三角梅上欢快地跳来飞去,人就沉浸在一片之中。在花团锦簇的三角梅花海中,还有一座书香四溢的书屋,经常有一些书法家、画家聚集于此, ③     ,尽展才情。离基地不远处有一座溪边客厅。这是一座颇具古风的凉亭式建筑,走进亭内,可见桌椅摆件都是古物。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充溢了乡韵,素旧拙朴,勾起游人的乡愁。

一座花香四溢的美丽乡村,一处凉风习习的古亭式客厅,一派静谧朴拙的宜人氛围,让人清心、净心。三角梅的美,可谓秀美艳丽甚至婀娜动人,她只属于自己,也在我心中真真地美丽起来。

1.依次选择出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词语(     
A.国色天香     燕语莺声       笔走龙蛇
B.国色天香     鸟语花香       挥毫泼墨
C.富丽堂皇     鸟语花香       龙飞凤舞
D.秀色可餐     其乐融融       挥毫泼墨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充溢着乡韵,素旧拙朴,勾起游人的乡愁。
B.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溢的乡韵,令游人勾起的乡愁。
C.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素旧拙朴,充溢着乡韵,勾起游人的乡愁。
D.墙上、吧台旁,挂着斗笠、簸箕等传统农家工具,充溢的乡韵,素旧拙朴,勾起游人的乡愁。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请从“增文势”“广文义”两个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4-01-1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顶帐篷里最少要睡十几个人,此刻肯定没有谁能安然入睡。多少人睁着眼睛。没有天花板。帐篷顶几个小小的破洞里含着几颗冷冷的很亮、贼亮的星星。肯定会有人地反复数着那几颗星。越数越少,最后只剩下了一片青秃秃的夜空。断粮了,星星也饿得逃走了!

谁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反正夜已经很深了。帐篷顶破洞里那一片饥饿的夜空被一片薄云遮住了。这会儿,帐篷里开始有了鼾声。搞不清是哪一位贪睡者第一个打起鼾声,随之就一声接一声地从各个角落里应和着响起来。的鼾声几乎要把帐篷抬起来。劳苦了一天的修路人是该痛痛快快地休息了。鼾声,解乏的鼾声。乍听起来这鼾声很甜也很香,但细细辨味就能听出很有一种无奈的酸楚,它能解饥解饿么?

仍然有人睡不着,任启明和宋剑伯。这两位修路队的领导人还在为解决断粮问题

1.请在文中横线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标点符号,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指出其表意的作用。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
3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使用借代用法的是 (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工匠精神并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的舶来品。中国自古虽是农业大国,但从不缺少_____①____,鲁班、李春、李冰、沈括等世界级工匠大师成长,工作于此;也不缺少精美的中国制造产品,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亦曾经是西方贵族的奢侈品。他们承载的是中国古代工艺匠人执着专注,独具匠心的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有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____②_____的诗句、成语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匠人们所秉持的____③_____、一丝不苟的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发挥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精彩的更多故事,为实现中国梦献计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要求人们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屠呦呦、袁隆平、南仁东……这些大国工匠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3-09-15更新 | 826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很少有人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2)或侯祠坐落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树在前,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诸葛亮能在一千七百年后享此祀地,并前配天子庙,右依先帝陵,千多年来只有他一人,这气象     ②     

3)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明朝初年,帝室之宵朱椿来拜,心中很不是滋味,下令废武侯祠,只在刘备殿旁附带供诸葛亮。不想     ③ ,百姓反把整座庙称武侯祠,香火更甚。到清康熙年间,为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在前,诸葛亮在后,以后朝廷又多次重中,这祠的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并在大门上悬以巨匾。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还有每年两百万人来探访。这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更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选项与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A.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D.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下列选项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每年还有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也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
B.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还有每年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也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
C.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还有每年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也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
D.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至今每年还有两百万人来拜谒。这是一处供人感怀、抒情的所在,也是一个借古证今的地方。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行当曾是众多手艺人的生计所系、谋生之道,也为千家万户提供了必需的生活服务。物质匮乏年代的货郎担、卖布头,社会转型期的看相算命、江湖跌打师,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大多是底层劳动者,成分复杂,甚至难免

老行当,扎根生活,一招一式,总能给人以启迪。在纪录片《消逝的老行当》中记载了历经两个打箔人6-8小时约3万多锤的锤打才能成就灿烂的金箔,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无论是千磨万砺-中的坚韧、一针一线里的静气,还是修修补补的勤俭、择一行终一生的匠心,都凝结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人生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蕴含在老行当中的工匠精神、生活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职业因时而变。随着电影的普及,拉洋片的趋于绝迹;随着网络资源愈发触手可及,播放露天电影的放映员越来越少:这正是新陈代谢的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手艺人索性将摊位从街头巷尾搬到线上云端,提供定制化服务。互联网为老行当拓展了生存空间,也倒逼老行当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跟上时代的节拍。

老行当,守望着人间烟火,唤醒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如同一壶老酒历久弥香。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3.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3-09-05更新 | 188次组卷 | 19卷引用:湖北省荆州、荆门、襄阳、宜昌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融媒体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是称统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迅速,音频已成为走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前沿的媒体。声音凭借着单纯的信息维度,流水般汹涌地涌入听者的身体,更能直击人心。情感放大是中国特色节目中___________的元素,《追寻》将百封家书用震撼人心的讲述和___________的吟诵传递出人间至美之情。一封封浸染着父母之恩、夫妻之爱、兄弟之情的家书,透过声音,连着时空,栩栩如生。《追寻》以一种___________的方式对经典人物、故事进行了生动演绎,更多革命烈士将被我们了解、认知、传诵。通过《追寻》我们认识了裘古怀,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他的临终遗言___________,令人动容。《追寻》展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将红色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了出去。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
B.节目将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
C.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要求。
D.节目以不同时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将这些可以堪称绝妙的文章通过文情并茂的演绎奉献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欣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8 .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有自己的灿烂辉煌文化,古代常称为文房四宝,就是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文房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 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聚焦。面对《聊斋志异》里的经典故事,人工智能竟然创作出了“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城市却无人能敌”的现代式情节。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有人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其实,。前几年流行一时的“AI写诗”就曾颇受舆论关注。文学创作是一种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的精神生产,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人工智能的“创作”背后则是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人工智能仅凭数据计算不足以,其创作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算再“像样”,

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的地步,文学创作仍会是捍卫人类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

1.下列诗句所用修辞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B.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D.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日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文化表情。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端午节______①_______。它源自千百年前屈原心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情怀;在悠久的历史中,也流淌着苏轼“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幸福观;生生不息的传承中,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

中国文化向来讲究_______②______,在历史长河的荡涤中获得更大张力。恰如清明节从慎终追远的情愫中走来,融入绿色祭扫、踏青远足等内容;银色浪潮中,重阳节被赋予更多敬老爱老内涵。至若端午节,丰富的现代化、信息化载体为其注入现代气质,变得可玩可嚼、可观可赏、可思可想,与民族情感产生共鸣。

文化传承是否久远,取决于人们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认同感,产生共鸣。节日并非板着面孔才能被记住,老祖宗的智慧告诉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的节日更容易为人们所铭记。

正是循着这些不断创新、植根传统的文化习俗,使思国怀远的情怀绵远流传。从古人捧读《离骚》《天问》,到荆楚碧水龙舟竞速,再到“端午文化”走向国际舞台,你会发现,_______③______,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却从未变换。

也正是循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发展不断积蓄新的力量,将龙舟划出“中国速度”,用时代发展解“天问”之问。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予以修改。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