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灰埠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期中 2024-01-02 5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互联网的普及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影响着人们对影视作品的审美习惯。对潜移默化中发生的这些变化,一般观众可能并不敏感,但在电视剧行业内部,创作要正视互联网、适应互联网,已经成为共识。互联网怎样改变电视剧创作?探讨这个问题,对认识当代电视剧的美学流变,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电视剧最鲜明的变化是节奏提速。2019年,就有视频网站根据用户观看数据,总结出“黄金七分钟,关键前三集”的剧集网络传播特点,反映了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相较于阖家收看电视剧,个人观剧场景下注意力相对集中,观众对信息密度、情节强度的要求变高了。近来,不少电视剧都在探索适配新审美习惯的叙事节奏。曾摘得第二十六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的《破冰行动》,在播出时做了两版剪辑。电视台播出版本采用娓娓道来的正叙结构,背景交代细致、完整;视频网站版本则用倒叙结构,通过雨夜抓捕的热开场制造悬念,又借大量闪回增加情节密度,同时在背景交代上刻意留白,以提高剧集的情节跨度和悬疑感。不论时间还是空间,在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前提下,增加剧作内容的信息密度和情节跨度,是节奏提速的要义。

便于二次传播的精华桥段编排是近年电视剧变化的另一显著特征。这种桥段往往是相对独立、可以调动观众情绪的强戏剧冲突。比如,《觉醒年代》中,陈独秀送儿子延年和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段落,两位烈士牺牲时的场景用预叙的方式插入,与此刻意气风发的少年形成强烈对比,造就既豪迈也悲情的情感高潮。这些精华情节段落,往往是观众讨论最多的部分,因为它们在传递信息上更高效、快捷,在遵循创作规律的前提下,能够为作品打动观众创造契机。

互联网对电视剧的人物塑造手法也产生影响,比较突出的是更加强调人物反差带来的惊喜。这种惊喜可以来自与作品整体风格有所不同的反差人物,《山海情》中,在西北特色鲜明的人物群像之外,还塑造了一口福建口音的扶贫干部陈金山,这个人物形象就生动诠释了“反差”的魅力;也可以是一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中身份与立场的反转,《扫黑风暴》中公安局副局长贺芸“两面人”身份在故事后半程的败露,就带给观众强烈震撼。通过对反差情节的捕捉、联系、解读,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不断修正对人物的认知,一步步探清人物的真性情。这样的人物塑造,往往能够在新媒介环境下调动观众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当然,电视剧的创新探索,并不局限于故事节奏的提速、便于二次传播的精华桥段和更加注重反差的人物塑造这些方面。新媒介环境对观众思维方式的影响,本就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电视剧与之适配的创作探索也将不断演进。

(摘编自卞芸璐《互联网怎样改变电视剧》,《人民日报》2021924日)

材料二:

电视剧想要在网络时代获得新发展,一方面需要提高电视剧本身内容质量,另一方面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生产具有“网络化”特点的电视剧。

首先,“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下,内容仍是根本。电视业作为内容产业,其“内容为王”的宗旨是不容置疑的,生产出高质量的电视剧对于整个产业是重要且关键的。电视剧注重“网感”,并不意味着电视剧创作的肤浅化、低幼化,无论怎么变,围绕好故事和好人物来创作这一内核是不变的。注重“网感”不是迎合,而是将观众的审美接受问题提前纳入到创作考量中来。而目前中国电视剧不仅在数量上绝对过剩,同时市场上低质量电视剧过多,高质量电视剧供给数量不足,存在结构性过剩。电视剧市场出现制作机构剧目积压无法播出,而电视台不断重播“经典”电视剧的矛盾。对于电视台来说,在选择电视剧的时候主要看该剧是否可能会有高的收视率,从而带来高的广告收入。而视频网站的电视剧购买主要是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或者网站认为质量比较高的“一线剧目”。所以,电视剧不论想要进入电视台还是视频网站渠道进行播出,根本上还是需要提高自身产品质量。

电视剧作为内容产品,除了内容本身的质量外,还包括产品的包装形式、渠道配置、与用户的关联规则等一系列要素。互联网的发展带给电视剧的影响并不仅仅体现在增加了视频网站作为播出渠道,而是影响了电视剧产品的内容制作、宣传营销、播出渠道、与观众关联等方方面面。互联网时代的电视剧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利用大数据对可能受众进行定位,生产出符合受众需求与喜好的电视剧内容;让观众参与到电视剧的故事设计与情节构造中,提高观众参与度;生产奇幻、科幻等具有“互联网基因”的题材电视剧,让电视剧不再仅仅是针对电视观众;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发挥网络人际作用;向电视台、视频网站出售版权,实现多渠道播出。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与开放性剧本的设置使得观众的自主性、参与感增强,实现了电视剧内容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连接,不再是单向的内容输出,实现了“连接”的电视剧才是真正的“互联网+电视剧”。所以电视剧想要在互联网时代获得新的发展,需要制作方从各方面着手,生产出具有“网络化”特征的电视剧。

在互联网环境下,要提高电视剧内容质量,将电视剧产品互联网化,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电视剧”,从而实现新技术环境下电视剧的发展。

(摘编自李英红《互联网环境下电视剧的新发展》,“人民网”201812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视频网站结论可知,观众审美趣味发生改变,如个人观剧注意力相对集中,对信息密度、情节强度的要求变高。
B.电视剧中巧设的精华桥段,可以更高效、快捷地传递信息;在遵循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它能为作品打动观众创造契机。
C.当前,我国电视剧既存在总量上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存在低质量电视剧过多、高质量电视剧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D.电视台选择电视剧主要看其是否可能带来高收视率,从而提高广告收入;而视频网站购买电视剧时则无需考虑这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影视作品审美习惯的改变和影响客观存在且深刻,但是,一般观众对此无法感知。
B.电视剧塑造人物时,精心设计与作品整体风格有所不同的反差人物,有利于在新媒介环境下调动观众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C.在“互联网+”技术经济范式下,电视剧注重“网感”,就是要去迎合观众,将观众的审美接受问题提前纳入到创作考量中来。
D.利用大数据对可能受众进行定位,生产出符合受众需求与喜好的电视剧内容,是互联网时代电视剧创作主要的突破方向。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将电视剧产品互联网化,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电视剧”这一观念的一项是(   
A.加快剧情节奏,同时将剧集拍得尽量短些。
B.植入适量广告,编排精华桥段以二次传播。
C.设置互动连接,增强观众自主性和参与感。
D.精选红色题材,践行“内容为王”的宗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材料二论述的话题均指向互联网媒介背景下,电视剧如何创新以求发展,但行文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窗明月

刘江滨

人在旅途,夜晚走在陌生城市的街头,最打疼我们眼睛的一定是一窗一窗的灯光。那温暖、柔和的光亮,不禁勾起游子思乡思亲的情愫,照得内心的孑然孤独无处躲藏。

这种感觉恐怕人人都会有吧。

窗是家的象征。《说文》云:“在墙曰牖,在屋曰囱。”远古时期,人们筑房造屋,在墙上或屋顶上凿出一洞,以透光和空气,还可让烧饭的烟冒出。白天看袅袅炊烟,晚上看荧荧灯光,在田里耕作的人就知道归宿在何处。虽然对一处房屋或一个家来说,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窗,没窗或许可以将就,没门是万万不行的。但门更多的是物质属性,而窗却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寓了人们诸多情感和审美的内在要素。

小时候,家在农村,窗户是木头做的,由窗框、窗棂组成。窗棂也不讲究,简单的方格状。夏天钉上浅绿色的窗纱,冬天则糊上粗糙廉价的麻纸。这种麻纸上面疙里疙瘩,透光性差,白天屋里也暗乎乎的。天麻麻亮的时候,经常被鸡鸣或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吵醒,又不愿意起来,就盯着窗户看,那些纸上的疙瘩竟被看出了诸般人或动物的形状,就像看天上的云彩一样,天马行空,有趣好玩。遇到凛冽的寒风在树梢上狂啸,薄薄的窗纸呼嗒呼嗒地响,反而觉得室内暖和,睡得更香;有时窗纸突然就被吹破了,冷风顺势从破口处灌入,如果恰巧遇上下雪,雪花拥挤着飞舞,能把人冻得上下牙打架。这时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找些旧棉衣棉裤塞到窗格,待风儿消歇了,再重新糊上窗纸。

因为窗纸薄而脆,故留下一句歇后语:事情即如窗户纸——一捅就破。

讲究一点的人家将窗户做成了艺术品。那一年我去山西乔家大院和王家大院,不禁为各种窗棂所吸引,造型各异,式样繁多,不仅仅是方格形的,还有菱形、圆形、扇形、瓶形等等我叫不出来名的形状,还雕刻着蝙蝠石榴、葫芦仙桃等寓意美好吉祥的物事。普通人家喜欢在过年或结婚时贴窗花,即在窗户上贴上各式各样的剪纸,或飞禽走兽,或神话人物,或五谷丰登,或福禄喜寿,红彤彤,喜洋洋,一个物质的窗户成了透视人们心灵的窗口。山西有一首民歌《剪窗花》,这样唱道:“银剪剪嚓嚓嚓,巧手手呀剪窗花。莫看女儿不大大,你说剪啥就剪啥。啊儿哟,祖祖辈辈多少年,解开多少愁疙瘩。不管风雪有多大,窗棂棂上照样开红花。”物质生活固然重要,可艺术的生活同样不可或缺,精神的抚慰让一切都漾出了生命的机趣,与过年贴窗花一样,一条红头绳就足以令喜儿欢欢喜喜过个年。

窗户是人们在室内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连接点,即使足不出户,一年四季的细微变化,春草绿了,秋叶黄了,风雨雷电,雪花纷飞,都能在窗前依次展现。窗户更像是一个画框,涂抹描绘出各种色彩各种意象的图画。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如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张耒:“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白居易:“清风两窗竹,白露一庭松。”现代诗人卞之琳也有名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窗莫妙于借景”,其实,窗外的景色是固定的,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譬如秋末的残荷,破败寥落之相何美之有?乐观的人却找到了听雨之乐。“隔窗听雨”成了古诗词中最多见最丰饶的意象之一。而东西南北四面的窗,本是普普通通的方位,却被诗人赋予了迥然有别的特殊况味,如南窗寄傲,北窗下卧,西窗剪烛,东窗嘛,哈,——东窗事发!窗户也有诸多雅称,如茜窗,绿窗,竹窗,纸窗,玉窗,金窗,幽窗,轩窗,等等,这些好听的名字无不盈满了诗人温润美好的意趣。

窗外的风景不仅是风景、是美,有时还是信念、意志和生命。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青年女画家琼珊患了肺炎,病得厉害,而且对活着已失去了信心。她躺在床上望着窗对面墙上的常春藤,秋风中叶子一片一片落下,她认为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她也要随之而去了。但奇迹发生了,经过几天的风吹雨打,那最后一片叶子依然贴着墙挂在藤枝上,绿中泛黄,不曾凋落。琼珊以为这是天意,信心大增,身体竟好了一半。后来得知,那片叶子是老画家贝尔曼在闻知此事后在夜雨中画在墙上的,他却因此患了肺炎死去。这时的窗,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是人性善的底色和力量。

我现在的居室,南窗北窗通透,不再是狭小的纸窗,而是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北窗外是一条河,河对岸是公园,花红柳绿,碧波荡漾,四季皆为风景。我不仅可观赏南窗外小区庭院的绿草如茵、枝叶扶疏,更喜欢明月破窗而入的清幽感觉,一如李白诗句“满窗明月天风静”所述的意境。明月装饰了窗子,窗子也装饰了人生的诗和梦。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离家乡的游子,看到一窗一窗的灯的那温暖、柔和的光亮,之所以心会被打痛,是因为那窗子里的灯光象征着家的温暖和光明。
B.“有时窗纸突然就被吹破了,冷风顺势从破口处灌入,如果恰巧遇上下雪,雪花拥挤着飞舞,能把人冻得上下牙打架。”这里对窗纸的描写虽表现天冷但富有情趣。
C.“窗外的景色是固定的,如何看景,更在于取景者的心情。譬如秋末的残荷,破败寥落之相何美之有?”作者否定了古今诗人对于窗外之画的主观臆想。
D.《最后一片叶子》中窗外的风景对琼珊来说是信念、意志和生命,而对于贝尔曼来说是人性善的底色和力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人们较为熟悉的窗子映射出来的万家灯火带给人的温暖写起,引出本文所要描写的对象——窗,温馨自然而又水到渠成。
B.文章第四自然段写窗纸带给人无限的乐趣,也同时写到窗纸被吹破遇上下雪,雪花拥挤着飞舞,能把人冻得上下牙打架,使文章的描写小有波澜。
C.文章引用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目的就是说明“窗,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来的是人性善的底色和力量”。
D.文章前后呼应。结尾写现在的居室,不再是狭小的纸窗,照应了前半部分对纸窗的描写;而“更喜欢明月破窗而入的清幽感觉”则照应了文章题目。
8.请梳理本文使用的引用修辞。
9.文章说“窗却更多的是精神属性,寄寓了人们诸多情感和审美的内在要素”。联系全文简要概括窗子寄寓了人们哪些情感和审美的内在要素。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居易敏晤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

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战!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古代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时期,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C.浮屠,亦作浮图,都是梵语音译。它可指佛教,也可指佛塔,还可指和尚。本文中浮屠指佛教。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未成年时写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很少推崇赞美他人的著名诗人顾况的高度赞赏。
B.白居易是成就斐然的诗人,也是关心民生的好官员。江淮之地旱灾严重时,他就上奏请求朝廷免除江淮之地的全部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
C.白居易是“达、穷”之时都能泰然处之之人。在京为官时,他为君王民生多次进谏;受当权的大臣们弹劾被贬江州之后也能随遇而安。
D.对白居易的诗世人颇有争议。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似淫言秽语,影响很坏,难以消除。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14.文章最后一段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歌做了哪些方面的概括评价?请概括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放白鹰两首(其二)

   

寒冬十二月,苍腐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②,自有云霄万里高。

   

越海霜天暮,辞韬野草干。

俊通司隶职,严奉武夫官。

眼恶藏锋在,心粗逐物殚。

近来脂腻足,驱遣不妨难。

[注]①八九毛,始获之鹰,剪其劲羽。②啅,鸟鸣,这里有聒噪之意。③俊通,精通。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写刚被捕获的鹰被猎人剪掉了强劲的羽毛,鹰不能展翅腾飞而去。
B.聒噪的燕雀不理解鹰的飞上云霄之志,“莫相哼”表达了诗人对燕雀的态度。
C.罗诗写鹰近来脂肪增多,习惯了养尊处优而不肯尽职,驱遣它也就不容易了。
D.李白以鹰自况,而罗诗中鹰的形象让人联想到那些一直不忠于职守的武将。
16.李白和罗隐对鹰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