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们认识产生差异的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1 . 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 . 下图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主要由会徽图形、文字标志、奥林匹克五环标志三个部分组成,图形主体形似汉字“冬”的书法形态,主色调为蓝色。会徽的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体现中国举办的冰雪两大运动的理念。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欢庆的视觉感受。这表明(     

①优秀艺术作品是对时代要求和社会实践的反映
②认识主体的知识和审美观对艺术创作有深刻影响
③艺术作品表达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反映对象是主观的
④艺术作品的审美具有主体差异性,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10-01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51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二某班以“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

观点开篇立论
正方:偏见可以克服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至无偏见的认知。
反方:偏见不可克服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
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2022-09-26更新 | 474次组卷 | 14卷引用:专题四 新高考哲学篇
4 . 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中医充分发挥其辨证论治的优势取得良好的疗效。然而,总有一些人对中医药有些争议和其他的看法。对此,中医学专家说:科学总是在被质疑当中发展和进步,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医学专家的说法体现了(       
A.科学发现来源于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积累B.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C.真理通过不断战胜谬误得到发展D.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和发展
2022-08-03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4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殳”(shu)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五兵之一。《诗经。伯兮》云:“伯也执殳,为王前驱。”《释名》云:“殳,殊也。长一丈二尺,无刃,有所撞挫于车,上使殊离也”。有人据此认为“殳”并非一种兵器而是车战中车马撞挂在一起后,拨打使之分离的器具。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对“殳”的作用会有多种不同的认识
②深入把握历史的真实状况,人们才能正确认识“殳”的作用
③对“殳”作用的认识,要根据当前的实践需要判断其真理性
④因“殳”的复杂性,每一个人对其作用的正确认识都不相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 . 2021年7月20日,《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再到全面放开三孩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取得积极成效。上述材料说明(     
①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互交融,相伴而行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2-07-07更新 | 194次组卷 | 5卷引用:考点35 求索真理的历程
21-22高二·全国·假期作业
真题 名校
7 . 下列选项中与下边漫画哲学寓意最相符合的是(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一定有不同认识
B.把握事物的本质比认识事物的现象更重要
C.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D.通过“思维的眼睛”人们就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22-06-14更新 | 5092次组卷 | 35卷引用:专题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8 . 一天,唐代诗人贾岛在驴背上即兴吟出这样一首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随后其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经过反复思考后仍没有定下来,便继续吟诵并伸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后来偶遇韩愈说及此事,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最后才确定用“敲”。这告诉人们(     
①真理与谬误相伴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        
②对同一个事物一定会产生相同的认识
③对一事物的认识受到自身素质的影响        
④认识是包含着曲折性的前进上升过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2-06-10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考点35 求索真理的历程
9 . 黑格尔认为,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和效果是根本不同的。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主体不同必然导致认识结果的不同
②对人生与世界的能动反映具有条件性
③认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具有真理的属性
④认识受限于主体自身的实践和人生体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各国人民更需要团结协作、共克时艰,在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中,推动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下列诗句与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②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
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