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语段阅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1 . 读下面几个片段,完成练习。

【片段一】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选自沈从文《腊八粥》)

【片段二】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选自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片段三】对联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父亲的书法很好,是我们村里知名的先生,所以到我家来求父亲写对联的人都排成了队,过年的这两天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我在旁边地看着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有说不出的羡慕。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选自老舍《过年》)

1.【信息提取】请根据以上三个片段,照样子完成填空。
片段一写的是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故事。
片段二写的是________
片段三写的是____________
这些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
2.【把握要点】在以上三个片段中,各有一个体现出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事物,它们分别是(       
A.腊八粥、饺子、对联B.小米饭、饺子、对联
C.腊八粥、鞭炮、对联D.对联、饺子、腊八粥
3.【感受方法】读三个片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详细的,完成练习。
A.通过具体事例和描写人物的神态、心理把事情写详细。
B.通过场景和描写人物的言行表现民风民俗。
C.用拟人的方法描写食物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片段一______             片段二____             片段三____
4.【迁移运用】请仿照相关片段的写法,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一个,试着写一写。
月饼   粽子   元宵                    赛龙舟   猜灯谜   舞狮子
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真题
2 . 阅读语段

喧嚣的校园在晚休的铃声中渐渐沉睡了,宿舍里同学们的欢闹声,已经听不见了;偶尔听到的只是远处池塘里的几声蛙鸣。在这幽微的月光里,毕业离校的幽苦又萦上心头,我鬼使神差地走到校园后面的林阴小道上。

曲曲折折的小径,蔓草横生。不知名的白色野花挨挨挤挤地开着;像是一地银白的精灵,在月光里摇曳婆娑。两旁的玉兰树,是我们来时栽下的,现在已蓊蓊郁郁,两人多高了。月华如洗,透过扶疏的叶隙,撒下一地的斑驳。

我想起了第一学期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那个中秋月夜。马鞍山上,芝山亭中,在满月的光里,大家欢聚一堂,品茗、吃月饼,畅谈理想、人生,遐想着月的传说。月光皎洁,马鞍山披着一层银辉。风儿带着秋的凉意,沙沙地响过了竹林,响过了芝山亭。记得苏子有言: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易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那时我想,我们真是一群幸运的人儿,搭在世纪末人才的班车上,享受着太平盛世的风光霁月,展望着未来岁月。

又是一个月夜。因白天一位同学病了,我带他去看病,一时没请假,旷了半天课。班主任周老师叫我去她家一趟。我想,坏了,要挨批了。我忐忑不安地蹭进了老师的家。

以后有事要记得先请个假。他身体好些了吗?”接着,周老师又说,他家挺困难的,这些钱你捎给他,就说是他家里寄的。你们是同乡,他不会怀疑,我明天上完课再过去看他……我买了几帖中药……”

我无言,捏着这张带有体温的50元钱,望着老师纤弱秀丽的背影,我平生头一回体味到了一种山的威严。走出老师的家,我蓦地发现,今晚的月好圆好圆……

重温往事,同学情使我感到甜蜜,师生情更使我感到温暖。在这离别的时刻,双眸不由湿湿的。在微微的泪光中,我又看到了窗口那盏熟悉的灯还亮着,那是老师在辛勤地工作吗?这样想着,不觉已回到宿舍。均匀的鼻息声微微响着,舍友们已睡熟好久了。

1..文中引用“苏子”的话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
2..“我忐忑不安地蹭进了老师的家。”“蹭”字能改为“踱”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平生头一回体味到了一种山的威严”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回忆部分选取了两个月夜,这两个月夜表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概括出第二个月夜所写的一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读一读下面的段落,按要求完成练习。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再近些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车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_______顺序来写的。
A.从近到远的B.从远到近的
2.这段话从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手法。(    )
A.拟人B.排比C.比喻D.夸张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
4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粽子是用________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的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1.在横线上填入表示颜色的词语。   
粽子是用________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的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的枣。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又黏又甜      又________又________     又________又________
3.文段写了粽子的(    )
A.做法B.味道C.做法和味道
4.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粽的习俗之一,在端午粽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如________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训练。

在少年儿童画展色彩缤纷的画幅中,我看到一幅没有色彩,线条也极为简单的画,那是一幅盲童的画。雪白的纸上,用圆珠笔画着一个太阳,照耀着一座小屋,小屋前有一条小溪,还有一棵高大的树。寥寥几笔,勾画了一个和平幸福的人家。从这里走过的人,都会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着这张没有色彩的极为简单的画,看得那么久。他们不但是看这张画,好像是透过这张画,看到了这个盲童的心灵。

1.从文中找出反义词。
复杂________       痛苦________      矮小________     战争________
2.用“简单”写一句话:________
3.写出画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为什么都仔细看着这张没有色彩的极为简单的画?从这幅画可以看出这个盲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