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课课同步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群文拓展训练
全国 高二 课后作业 2021-09-28 39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二)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汤武之贤,不籍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三)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终,虑雍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四)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君(规定)民之产/民之从之也(随便)/惟救死而恐不(供给人财物)
B.(打开)仓廪,散财币/而上下相(逃避,躲闪)/陈涉不(凭)汤武之贤
C.将有(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人/慎始而(慎)终/(选拔)能而任之
D.取之尽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戍卒叫,函谷(被攻占)/(灭族)秦者秦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季节。这里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下文“勿夺其时”的“时”,指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
B.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可指去官或辞官。
C.收帑,是指古时一人犯法,其妻子没入官府做奴婢。
D.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4.假如你是孔子,在为政方面你会用《论语》中的哪句话劝说文段(二)中的秦二世?(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C.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D.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2)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古代诗文默写。
(1)补足文段(四)中的①②两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二)中所说“缟素而正先帝之过”中的“先帝之过”最终导致了陈涉起义、秦朝灭亡而被天下人耻笑的结果。请写出《过秦论·上篇》中与这一结果对应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阅读“引言”,根据提示,完成《探究“为政之道”》的阅读综述提纲。

综述提纲

引言:古往今来,人们常从历史经验中获得“为政之道”的启发,进而鉴古治令,以史为镜。以上四个文段,以时间为轴揭示了不间历史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在这方面的思考。理解他们的具体观点、比较分析观点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为政以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可形成自己的观点。

(1)主要观点及异同比较。(用自己的话表述,不得摘录原文)
孟子的观点比较宏观,他认为“王天下”者的仁政措施可分为a______b______两点。
贾谊和魏征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举措,其中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人都提出了统治者应c______(写出一点即可)。不同点是,贾谊还提出了d______(写出一点即可)的主张,魏征还提出了e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的建议。
杜牧没有提出具体措施,但他强调秦的灭亡最值得后世引以为鉴的是f______,而这一点也是以上四个文段在“为政之道”上的共同点。
(2)结论。要求:从下面《论语》两则中任选其一并解释大意,然后结合所选内容和对以上选文的理解,形成自己关于“为政之道”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表述,不得摘录原文)

①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故;孝悠,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②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以上《论语》两则中,其中第g______则的大意是:h______ 我认为这则内容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i____。上述四个文段中j______也体现了这一道理,所以我认为k______
2021-09-27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课课同步练》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群文拓展训练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传。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招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僚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文忠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节)

(乙)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庇,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 “国学”,就学的学员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B.处士,原来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
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2)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
12.请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两文的不同。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较难
考查范围: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2题)

题型
数量
文言文阅读
2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作家作品
2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文言文阅读
1-70.4孟子(前372-前289)  贾谊(前200-前168)  《过秦论》  杜牧(803-853)
8-120.4苏轼(1037-1101)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鉴赏艺术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