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天津市六力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天津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10-08 7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中国是世界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成就至为辉煌,所有肇自人工的传世、出土的文物,以及古建筑、古代工程,都是传统工艺的产物。这些传统工艺和民众的衣食住行、民俗民风,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力消长紧密联系、         

传统工艺具有实用、理性、审美的品格,以及能动性、永恒性、人性、个性等特征,对应地表达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些学者讳言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         地规避这一论题。 甚至有人视传统工艺为          ,只能等着进博物馆被         。 这种看法是很错误的,也有悖于现实。环顾四周,斧子凿子、红茶绿茶、黄酒白酒、竹编藤编、木雕玉雕、泥塑面塑、云锦苏绣、金铂银饰、青瓷紫砂、剪纸年画、油盐酱醋、衣裳鞋帽、笔墨纸砚,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对回归自然、回归乡土的向往和审美取向的改变,人们对手工制品将有更多、更高的需求,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必将越来越被重视和善待。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息息相关   有意无意   可有可无   束之高阁
B.休戚相关   若有若无   可有可无   置之度外
C.休戚相关   有意无意   无关紧要   置之度外
D.息息相关   若有若无   无关紧要   束之高阁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工艺具有审美、实用、理性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表达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B.传统工艺具有实用、理性、审美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决定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C.传统工艺具有实用、理性、审美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表达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D.传统工艺具有审美、理性、实用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决定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2021-10-1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六力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名校
3.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格律自由,不拘对仗,我们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短歌行》《登高》都属于古体诗。
B.荀子,名况,战国末期思想家,世称“荀卿”,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代表人物,对儒学有许多发展和创新,与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C.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收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中。
D.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创作了《春望》《登高》和“三吏”“三别”等名作,他的《登高》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合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患,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4.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6.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D.“治大国若烹小鲜”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8-12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滑,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师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遭值董卓之难,兴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递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来可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地已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植兄弟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同岁中       顾:关注B.义兵        举:发动
C.意望已          过:超越D.昔乐毅       走:投奔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胡亥杀蒙恬也             高余冠岌岌兮
B.所以然者,兵多意盛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积信秦三世矣             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D.遭值董卓之难             鸟倦飞知还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B.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C.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D.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曹操“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
③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
A.①④⑥B.③④⑤C.②④⑤D.②④⑥
1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世道混乱的局面,曹操起初想隐居;后来兴兵讨伐董卓时,招募到很多兵马。
B.曹操在文中历数自己的功绩,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C.作者提到每次阅读乐毅和蒙恬的书都感动流泪,真切地表明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显示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过人的胆识和非凡气概。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
(2)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归纳促使曹操“兴兵为政”的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①玉纤:纤细如玉的手指,多指美人的手。②晏殊曾于中秋阴晦之夜奏乐,至夜分,月果出,遂饮乐达旦。③化用唐人《酉阳杂俎》中以玉斧修月的故事。
14.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句中,“快”字表达出赏月的酣畅兴致,“怕”字流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一抑一扬,起伏有致。
B.“谁做冰壶凉世界”一句从侧面描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词人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真切可感。
C.“最怜玉斧修时节”一句运用了玉斧修月的故事,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形容了出来。“怜”字则与后两句相贯通,表现了词人对嫦娥孤零际遇的深切同情。
D.下阕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在如此乐景中词人想起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
15.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上阕中“快”“怕”“怜”“问”四个字的表达效果?
16.同是望月怀远,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021-10-18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六力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