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暑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10-24 2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速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迷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几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D.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0-08-13更新 | 674次组卷 | 16卷引用:课课练2020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单元达标检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束光

苏沧桑

中庭的那束光,他观察了3年,包括光的时长,驻留的位置,移动的方向。光最先落在四楼顶层天窗的一小块玻璃上。然后蔓延至三楼、二楼,直至一楼的中庭,从半面墙那么宽,到窄窄的一条。最后落在他工作台旁的白色靠背椅上,消失在悄然而至的黄昏里。

天窗像一个漏斗,光顺流而下。光,有时并不是阳光,有时还算明亮的天光,有时只是雨滴映照的微弱光亮,有时是更微弱的月光,或星光。按照这束光的走向,三年里,他自己设计自己装修这幢租住的房子,反复调整着家具和各种植物的摆放位置,安置自己发呆以及两只狗、二十多只猫晒太阳的地方和他研制精油蜡烛以及教授美学课的工作空间,创造了一个最适合他自己的家,或者说创造着一份与自然有深度联系的生活方式。

人们叫他“生活家”,而他说自己只是“尘有心”,一个未到而立之年的大男孩。阳光落到三楼南面的大房间,铺满了整整一地。这个阳光最充足的空间,他让给了猫们。

最多的时候,有25只猫,都是一家子,最初是两只,自由繁育了一代又一代,而今四代同堂,每一只都是他的心头肉,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喂猫铲屎。

阳光会移动到三楼北面他的办公室,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办公桌,几盆他自己种的植物。以前,他常常一个人在这里调试香氛配方,猫们跟着阳光蔓延过来,躺到办公桌上晒太阳,伏在电脑上捣乱,于是他把这里也让给了猫们。

阳光终于落到了一楼的中庭——他最喜欢的领域。循着那束光的脚步,地上是白色的粗砂砾,砂砾上是低矮的木茶几和蒲团、软垫,一张可以将整个人窝进去的矮沙发,铁丝弯成简单的几何形,放上一大篷干棕榈叶就是灯罩,每次买的鲜花快凋零时倒挂成干花,成了越来越密集的时光记忆。

他和朋友们喝茶,聚餐,讨论,喝的是他的故乡温州自家产的白茶。他们坐在中庭的光束里聊天,像坐进了大自然里,在某些瞬间,他们不说话时,会有一种微妙的感觉,仿佛同时在一种沉默却充满力量的气息里获得了某种治愈。下午一两点的时候,他一个人窝在沙发上,在光影、水声和精油的香味里入睡,像睡进了森林,或者童年。

光落到这个叫“尘有心”的大男孩身上,他戴着一顶帆布帽子,中等个子,眉眼干净,浅灰色棉布衣亦能显现他健硕的身材。这个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留学过英国、成立过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做过大学老师的年轻人,气质格外沉静。“纵吾身微如尘埃,心自宽广无限”是他的名字“尘有心”的由来。

“为什么如此执迷于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家?为什么做香氛和精油而不是别的?你的摄影作品总是一棵树的倒影、一双手被水流冲击、一片模糊的星空,还有你一个人,寂静而孤独,为什么?”我问了很多问题,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潜意识里更想解自己的惑。

从小,因为家庭特殊原因,他寄居过不同的家庭,烙在孤独童年记忆里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的气息,泥土、植物、自然的气息,使他对气味异常敏感。寄人篱下的感觉特别不好,所以有一个他自己理想的家。这个家他父母来过几次,喜欢却也担忧,希望他考个公务员什么的更安定些。确实,维持自己还有同伴们的理想生活并不容易,而最大的困惑是,想要的永远和时间不对等,有能力实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自己最初的那个状态。比如,他最理想的生活里,有父母同住。

所幸,每一天,他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自己喜欢过的日子,而不受束缚,还算开心。“生活应该是去享受,而非将就。不是吗?”

此时,阳光正透过天窗落在他身后的白墙上,天窗玻璃上的灰尘被投射在墙面上,产生了斑驳美丽的光影。他背着光,我看不清他的眼睛。相对无语时,我想起了一首诗——

“古老的星星/从阴影里的长凳,观看/这些布散的小小亮点/我的无知还没有学会叫出它们的名字/也不会排成星座/只感到水的回旋/在幽秘的水池/只感到茉莉和忍冬的香味/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

这是博尔赫斯的《南方》,不知道他有没有读过。

“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告别尘有心的时候,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他,终于还是没有念出口。11点,我看见他和一个小伙伴正从卡车上将一个半人多高、装着足足400斤精油的蓝色大桶搬到了地上,他们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商量着怎么往小区里面搬。而我知道,他还要赶12点的动车去上海谈项目。他原本可以不用这么累的。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他”极具理想色彩,对猫特别喜爱,把猫看作心头肉,与猫共处一室,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忙碌而又享受的生活。
B.“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潜意识里更想解自己的惑”一句既表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表达了“他”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
C.文章用“像睡进了森林,或者童年”形容“他”午睡的样子,意在刻画出“他”此刻内心的淡定安静。
D.“他”童年曾有过寄人篱下的生活经历,对父母不太关心自己心中有抱怨,这是“他”经常关注那束光的主要原因。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一段话,不仅照应标题,更给人一种新奇疑惑之感,激发读者向下探究“那束光”的兴趣。
B.文章以一束光下顶层、三楼南面与北面、二楼,直至一楼的中庭的景物描写变换这一单线结构行文,脉络清晰。
C.文中多次描写了大男孩“尘有心”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场景,衬托出人物亲近自然、简单纯粹的人生观。
D.本文人物描写着墨不多,但人物的个性鲜明,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主人公返璞归真的精神气质和生活观念。
8.请探究标题中“一束光”的丰富意蕴。
9.为什么“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他,终于还是没有念出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