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吉安市宁冈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1-11-10 6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1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有关数据安全的专门法律,《数据安全法》生效之后,将与《网络安全法》以及即将于11月1日起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一起,为保护数据资源安全提供法律依据。

《数据安全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数据权益的保护,提出了保护个人、组织与数据有关的权益,鼓励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促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的原则,明确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并鼓励创新。还提出了建立健全数据交易管理制度,规范数据交易行为,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在数据确权、数据估值、数据贸易的数字经济立法趋势上更进了一步。《数据安全法》确立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各项基本制度,标志我国在数据安全领域有法可依。

(摘编自黄心怡《数据安全法正式实施》)

材料二: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没有数据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数据安全法》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聚焦数据安全领域的风险隐患,加强国家数据安全工作的统筹协调,确立了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数据安全审查,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基本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措施,提升国家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有效应对数据这一非传统领域的国家安全风险与挑战,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数字经济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各类数据的拥有主体更加多样,处理活动更加复杂,一些企业、机构忽视数据安全保护、利用数据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社会反映强烈。《数据安全法》明确了相关主体依法依规开展数据活动,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监测和及时处置数据安全事件等义务和责任,通过严格规范数据处理活动,切实加强数据安全保护,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数字化发展中获得更多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以数据为新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的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数据安全法》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在规范数据活动的同时,对支持促进数据安全与发展的措施、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利用等作出相应规定,通过促进数据依法合理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数字经济,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摘编自新华社《数据安全法:护航数据安全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材料三:数据安全的保护、数据应用的规制,面临一些此前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如何在个人信息跨区域流动与分享中确保数据安全?新基建快速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得到更广泛应用,数据的流动与交互频率将进一步提升,个人信息的提取和识别无处不在,如何在此背景下保护数据安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除了进一步完善数据管理、应用、流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也需要多管齐下、多元规制,提升违法成本,切实维护数据安全。

做好数据安全管理,目的是创设规范、规制行为,明确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依法合理使用数据。需要认识到,各类数据只有在充分流动和分享过程中才能被利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释放红利、发挥效用,给用户创造价值。因此,与数据安全相关的规制举措并不意味着过度约束,否则将对数据流动造成不必要的阻碍。一方面,规制举措需要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为数据流动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需要明确规制举措的范围和限度,完善相应程序,依法依规开展数据安全管理,既实现维护数据安全的目的,也起到促进数据合法、合理开发利用的效果,在数据安全和数据开发利用之间做好平衡。

(摘编自王银宏《守好数据管理的安全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数据安全的专门法律,也是保护数据资源安全最重要的法律依据。
B.《数据安全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数据权益的保护,确立了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各项基本制度。
C.《数据安全法》对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作出规定,提升了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D.数字经济中各类数据的拥有主体和处理活动更加多样、复杂,因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难免受侵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安全法》不但提出了保护数据安全的明确原则,还提出了数据交易的具体措施,标志了我国在数据安全领域有法可依。
B.数字经济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已处于领先地位。
C.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新基建的快速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广泛应用,都给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应用规制带来新挑战。
D.制定《数据安全法》不是为了约束而是为了推动数据自由流动,因为数据只有在充分流动和分享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效用。
3.我国为什么要制定《数据安全法》?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貂皮大衣

马克·吐温

收到通知接受遗产的信后,阿曼达的快乐简直无以形容。她是多么希望她的丈夫还在世,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笔馈赠安享老来福了。

她并不那么穷,凭她的工作所得,她也生活得不错。然而,她并不满足于25年来所过的俭朴生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那些她过去根本无力问津的东西。

阿曼达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令她暴富的信。那可是一大笔钱,远远超出了她的期望。而今她所面对的问题是:怎么花这么多的钱呢?当然消费方法成千上万,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答案早已存在:一件貂皮大衣。她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件貂皮大衣。

一旦决定,她马上走进一家皮草行,在那里看遍了所有的貂皮大衣,而后选出了她最喜欢的一件。

您穿正合适,夫人。

当然了,那还用说,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华贵,并向每一个人示善。她随便的数出了钱,傲慢地付清了账。

正是早春二月,其后的十余天里,貂皮大衣令阿曼达尽领了风骚。生平第一次,她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和快乐。每晚就寝前,她都要仔细端详它,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起它。所以,她真害怕这心爱之物会被盗去。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

在家呆着时她就放心,她的貂皮大衣不会遭遇不测。出门时她也不怕,她可以穿着它。尽管如此,也烦恼频生:要弄脏大衣可太容易了。

天气日渐转暖,阿曼达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她不能穿貂皮大衣出门的季节来得太快了。四月的第三周,她突然发现世间万物中,她最恨的莫过于夏天了。在绝望中,她眼见夏天逼近,尽管她的绝大多数朋友都厌恶漫长的冬季,翘盼晴暖的天气。

夏天最终来到了。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被迫只得待在家里与大衣为伍。她偶尔出去一趟,把大衣留在家里,却又惶惶然不知所措。后来,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她跑出去,跳上出租车,直奔皮草行。

我想退了它,她说,你们看,它还跟新的一样。

可是店主告诉她,由于貂皮跌价了,所以她只能得回原价的五分之一。阿曼达的心凉了。

真抱歉未能满足您的要求,夫人,店主说,再见。

打那以后,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这个大包袱。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无法卖掉它,但她可以遗失它,不是吗?大衣是保了险的。如果她成功地丢了它,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百分之百的赔偿。

遗失一件貂皮大衣也绝非阿曼达所想的那般容易,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坐上出租车,在闹市区下了车,并将大衣弃置在后座上,仿佛她真的忘了似的。然后她徒步回家,又变成了自由人。一到家,她马上写信向保险公司索赔。十天后,她去了保险公司。

我们已收到了您的信。一切都安排好了。

你要记住,保险政策第十五条给予我们以赔偿实物的选择权。我们正准备这样做。

什么!

很简单,您只能再选一件貂皮大衣。我们会付钱的。

她乞求,她哀嚎,可都无济于事。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接受遗产买大衣——享受大衣——看守大衣——遗失大衣——获赔大衣,情节发展逐步展现了主人公阿曼达的性格特征。
B.“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这一情节一方面说明阿曼达对这件貂皮大衣喜爱至极,另一方面也说明貂皮大衣的华贵,同时为下文情节埋下了伏笔。
C.“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表明阿曼达对奢侈品有了重新的认识,让她认识到财富的罪恶。
D.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同时引起人们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5.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6.简要分析小说以“貂皮大衣”为题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位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一个生态学术语,其意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空间上的位置以及这个种群与自然及其他种群之间的功能和价值关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显然有属于自己的生态位,但人类的生态位不是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某一固定区域,而是指人类的活动有其特定的边界并受特定规则的约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人与人在交往关系中要做到恰到好处,既无过及、又无不及,只有这样的行为才是善的。这也启示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必须将自己置于正确的生态位并把自身的活动限定在既无过及、又无不及的范围之内,唯其如此,才能有效发挥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近代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前者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中心与主体,自然界的价值就是为人类的需要、利益与福祉服务;而后者认为,相较于人类,生态系统无疑具有更大的价值与意义,因而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只是为自身的发展与繁荣服务,还应该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繁荣服务。不得不说,生态中心主义比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前进了一大步,但又存在着某种弱化人类价值与意义的倾向。中国传统生态哲学告诉我们,人类必须坚持不违背的生态哲学智慧。在强大无比的大自然面前,人类要满怀敬畏之心,做到不挑战、不对抗、不违背自然规律,不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这是人类首先应具备的生态位美德。

诚然,人类必须依靠自然以供养自己的生命,但又必须反哺自然以滋养自然的生命。人类并无绝对权力无节制地掠夺自然和剥夺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命,人类的另一生态位美德是要运用人类的知识、智慧与科技,合理节用自然之利,反哺滋养自然之生,促进生命共同体的繁荣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近代以来人的理性扩张造成人与自然严重对立时指出,破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出路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解。而和解的路径恰恰是作为高级生物的人类必须承担起生态位责任。也就是说,生态位责任是人类生态位美德的核心,人类要在生态位责任的引领下,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对自然的恩惠予以回报。

人类的生态位责任包括补偿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德国学者约纳斯将责任区分为追溯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这为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提供了有益启迪。追溯性责任也就是补偿性责任,它要求人类必须对人类活动已经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负责,竭尽全力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而前瞻性责任则是指人类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政治决策、科学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与预测,从而择优弃劣而行。无论是履行补偿性责任还是前瞻性责任,都要求人类通过生态环境立法、政府的制度设计、公民的生态道德践行乃至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弥补、修复我们已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有效预防人类对生命共同体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

(摘编自龙静云《人类的生态位美德与生命共同体繁荣》)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一种群与自然及其他种群之间的功能和价值关系是“生态位”研究的内容之一。
B.人类的生态位是指人类的活动在生态系统中有其特定的边界并且受到特定规则的约束。
C.“不违背”的生态哲学智慧包括不挑战、不违背自然规律,不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
D.生态位责任是人类生态位美德的核心,弥补、修复与有效预防是生态责任的关键词。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例证法,用亚里士多德的事例论述了人类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B.文章先破后立,通过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确立生态位美德的思想。
C.文章运用并列式结构,阐述了人类的生态位美德的两项重要内容,说理清晰,层次分明。
D.文章围绕生态位责任的作用,论述了生态位责任的内容以及履行生态位责任的具体做法。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只有置身于正确的生态位并且严格限定自身的活动范围,才能发挥对生态系统的独特功能与价值。
B.生态中心主义比人类中心主义前进了一大步,它准确描述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提醒人类尊重自然。
C.中国传统生态哲学倡导“不违背”强大无比的大自然,这种生态哲学智慧涵盖了生态位美德的全部内容。
D.承担起生态位责任,可破解人类扩张造成的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正确路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乃与良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复以良为成信侯,从东击楚。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损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


注:①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B.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C.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D.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侯,爵位名称。爵位是古代天子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世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万户,在文中指有万户人口的食邑。食邑,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
C.崩,即驾崩,指天子死。古人对“死”的称谓有严格规定,《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百姓曰死。”
D.谥,即谥号,是封建时代朝廷对已故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评价性称号。谥号有褒义、贬义,也有表同情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重情仗义,有豪侠之风。韩灭后,为报国仇,不惜倾尽家产寻求刺客刺杀秦王,甚至参与过刺杀行动;居住下邳时,搭救过经常杀人的项伯。
B.张良足智多谋,军事才能杰出。在峣下一战中,先虚张声势,多布疑兵,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再重金利诱,分化瓦解敌军,最后乘敌军松懈成功破敌。
C.张良洞察秋毫,有识人之明。彭城大败后,刘邦向张良征询灭楚人才,张良细析局势,向刘邦举荐了黥布、彭越、韩信三位大将,汉王最终成功灭楚。
D.张良功成不居,懂得进退。汉初,刘邦封赏功臣,认为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当封齐地三万户,张良婉言谢绝,只愿受封留县。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进曰:“九江王黯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白居易在诗中称呼元稹为“老元”,李绅为“短李”,说明他们朋友间的亲和。
C.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