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榆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陕西 高二 期末 2023-02-22 9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既然讲究“真情实感”,那么,散文的艺术品格应该具有“真实”的内质。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散文偏重于作者通过“假事抒情,但与诗歌的纯粹抒情有所不同——散文在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方面,较之小说、戏刷和诗歌更为直接,也更为切近。

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占据重要的美学地位。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高贵而典雅的散文,代表了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探究散文的艺术品格,如果不去研究散文独特的内在美学逻辑,那就得不到正确的艺术结论。只有把握散文独特的内在美学逻辑,才能找寻到散文在古代兴盛的本质规律——从遥远的《尚书》开始,到《周易》《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等文学著作,再到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和曾巩。以及公安派”“桐城派诸散文家。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这些散文作品不曾偏离文章合为时而著礼教治政这个方向。简单来说就是坚持散文彻底拥抱现实社会和生活的美学追求——这就是散文内在的艺术特征。

散文的艺术品格,首先是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与生活。这是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和诗歌的重要因素。散文强调的是真实,真实是客观的存在,也就是现实社会和生活呈现出来原本的自然的状态。这给散文带来了艺术的难度。而这一难度就是如何真实与客观地进行艺术描绘。在这里,不能虚拟和变形,只能如实地又有艺术剪裁地反映这个世界。这里就需要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要学会分析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把握住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主流、才能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写出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优秀散文作品。

其次,散文要抓取现实社会和生活里的“典型”。因为散文不像长篇小说,一般来说,其艺术效果容量有限,所以散文属于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文体。既然散文的艺术容量有限,如何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和生活,如何写出具有本质的社会和生活片段,这就需要散文艺术家具有善于寻找典型的美学能力。思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著名艺术论断,虽然指的是整个文学艺术而言,但是,就散文写作来说尤其重要。善于抓取“典型”,实际上就是选取现实社会和生活里能体现本质的“一斑”或者“片段”,借以反映整体的现实社会和生活的历史过程,这是散文写作者应该具有的艺术能力。而具有这样的艺术能力,散文写作者就得先具有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本质的能力。而获得这个能力需要散文写作者哲学、思想和精神的不断提升,也需要其艺术表现水平的不断提升。

再次,散文要有历史性的要求。散文,特别是描写宏大社会历史画面的散文,甚或是描写崇山峻岭和江河大地的散文,一个不容忽视的美学要求,就是必须具有历史性。所谓历史性,就是指时间性。散文的艺术生命力是要用时间来检验的,开放在现实社会和生活“土壤”里的“艺术之花”,是永远不会“凋谢”的,因为,从历史过程里“筛选”出来的带有“含食量”的“典型”的人与物,其自身就表现或者带有一定的历史本质特征,经过散文写作者的艺术描写,成为令人叹服的金蔷薇”——而“金蔷薇”是不会被漫长的时间所湮灭,而是具有散文的历史性的艺术品格。

(摘编自柏峰《散文的艺术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与诗歌的纯粹抒情有所不同,它通过“叙事”而“抒情”,所叙之事为社会生活中客观真实的存在。
B.要找寻到散文从《尚书》到“桐城派”兴盛的本质规律,就必须把握散文独特的内在美学逻辑。
C.做文强调现实社会和生活呈现出来原本的自然的状态,这就要求散文只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这个世界。
D.散文写作者应该具有善于寻找“典型”的艺术能力,就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深刻反映社会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指出了散文与其他文体的不同,然后从散文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散文的艺术特征。
B.文章第一段紧扣论题,提出了总论点,使得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观点鲜明。
C.文章层次清晰,主要从“真实”“典型”“历史性”三个方面论述了散文的艺术品格。
D.文章运用了对比、引用、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最后一段运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先秦诸子到唐宋八大家,再到“公安派”“桐城派”的散文作品,皆不失高贵典雅。
B.要写出接地气而又有眼光的优秀散文,与作家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和生活密不可分。
C.散文的历史性要求,就是要描写宏大社会历史画面和具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艺术生命力。
D.散文区别于小说、戏剧和诗歌的重要因素是:更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与生活。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电视机中,大家可以看到:王亚平用水搭起一座“桥”。与之对比,在地面上我们做的“液体桥”可以说十分微小。但是到了“天宫”空间站,王亚平手中的这座“液体桥”可谓是雄伟壮观,巨大无比。

事实上,当我们在洗手时、当我们手沾有糖水时,我们手指尖的小液柱就是这一次实验的“液桥”。专家介绍:液桥是连接着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的一段液体。我们发现:陆地上的液滴,到了“天宫”就可以形成液球。这是因为,地球引力消失后,表面张力大显神威。我们都知道,液体界面间存在着表面张力,这种表面张力让液体表面如同有一层很薄的弹性薄膜。正是这种虚拟的“薄膜”,使得液体的表面形貌得以维持,不会“垮塌”。

但是,在地面上由于受到重力影响,表面张力很弱。因此,地面上的“液桥”通常长度很小,只有2~5mm。一旦大于5mm,“液桥”的表面张力将小于重力而被破坏掉。但是在“天宫”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中,液体处于“漂浮”状态,便可以形成尺寸较大的液桥。

(摘编自网易《“液桥”实验是什么原理?水的张力在微重力下更明显了!》)

材料二:

我们都知道杯子满了以后水会沿着杯壁往下流,这是很自然的事,但细心的你也许同样也能发现,在杯子将满未满的时刻,水平面会一点一点地升高,在高过玻璃杯沿的时候,水仍未落下,水的表面却像胀起的气球一样,随着水的一点点增加,慢慢地变得丰盈起来,在高过杯沿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才像承受不住似的,哗啦一下流下杯壁。这时候你再仔细回想水将落未落时的状态,水面像紧紧缚着一层水膜,拉着水不让它流下去,是的,这就是液体的表面张力。

这种表面张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知道,水的内部其实是由无数的水分子组成的,它们有两种基本的运动状态,那就是相吸和相斥,它们处在时时刻刻的运动中,当周围的温度高时,它们的运动就快,温度低一些,运动就相对慢;挨得太近了,它们就把对方挤开,离得远了,它们又反过来紧紧牵着手。但水面表层的分子们动得太活泼,许多都跃出了水面,这就使得水面表层的水分子要比水里其他部位的数量要少,这么一来,平衡就打破了,因为少,分子隔着很远,它们争先恐后地拉着对方,形成一种往里挤的力,里面的水越来越多,它们拉得越来越吃力,这个时候突破了临界点,水面再也支持不了了,这就使水哗啦一下地流了出来。

表面张力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雨后荷叶上滚动不去的水珠;清晨草叶上凝聚的露珠;水龙头下将滴未滴的水珠;夏天可以看见水黾在水面一跳一跳地滑行;小时候喜欢买泡泡水,一吹就会飞出一大串七彩的泡泡;当把针等重量轻的东西轻轻掷落水面时,会发现它们会长时间浮在水面,用手轻轻一推,就很快地沉下去了;两块干燥的玻璃叠在一起很容易分开,但是如果在玻璃之间加一些水,这时候你再试图去将它们分开,就不那么容易了。怎么样,是不是发现表面张力存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摘编自熊文丹《说说水的表面张力》)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空间站中,因为处于微重力环境下,人们可以用水连接两个固体,连接成的这个“液体桥”瞬间就可以形成液球。
B.液体表面有一层薄膜,这是由表面张力构成的,它能维持液体的表面形貌,其特点是有弹性,很薄弱,受重力影响。
C.在地球重力环境下,人们通常是无法在两个距离大于5mm的固体间建造一座“液桥”的,因为重力大于表面张力而将其破坏。
D.影响“液桥”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地球引力、两个固体间的距离长短等因素,“液桥”大小与这两个因素的大小成正比。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介绍了“液桥”现象的产生及其原理,凸显其科普性。
B.材料二由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出话题,结尾段又列举许多现象,更能激发读者兴趣,引起对表面张力的关注和思考。
C.一根重量很轻的针能长时间浮在水面,是因为针本身的重力很小,不足以对抗水的表面张力,重力突减时针则会下沉。
D.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如“紧紧牵着手”“太活泼”等词语的使用,使得说明对象易被感知理解。
6.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水的表面张力形成的原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貂皮大衣

马克·吐温

收到通知接受遗产的信后,阿曼达的快乐简直无以形容。她是多么希望她的丈夫还在世,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笔馈赠安享老来福了。

她并不那么穷,凭她的工作所得,她也生活得不错。然而,她并不满足于25年来所过的俭朴生活,她向往的是五光十色的奢侈品——那些她过去根本无力问津的东西。

阿曼达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令她暴富的信。那可是一大笔钱,远远超出了她的期望。而今她所面对的问题是:怎么花这么多的钱呢?当然消费方法成千上万,可是,在她的内心深处,答案早已存在:一件貂皮大衣。她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就是一件貂皮大衣。

一旦决定,她马上走进一家皮草行,在那里看遍了所有的貂皮大衣,而后选出了她最喜欢的一件。

您穿正合适,夫人。

当然了,那还用说,她感觉美妙极了,恨不得马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华贵,并向每一个人示善。她随便的数出了钱,傲慢地付清了账。

正是早春二月,其后的十余天里,貂皮大衣令阿曼达尽领了风骚。生平第一次,她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和快乐。每晚就寝前,她都要仔细端详它,每天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起它。所以,她真害怕这心爱之物会被盗去。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

在家呆着时她就放心,她的貂皮大衣不会遭遇不测。出门时她也不怕,她可以穿着它。尽管如此,也烦恼频生:要弄脏大衣可太容易了。

天气日渐转暖,阿曼达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她不能穿貂皮大衣出门的季节来得太快了。四月的第三周,她突然发现世间万物中,她最恨的莫过于夏天了。在绝望中,她眼见夏天逼近,尽管她的绝大多数朋友都厌恶漫长的冬季,翘盼晴暖的天气。

夏天最终来到了。晴空万里,骄阳似火,阿曼达被迫只得待在家里与大衣为伍。她偶尔出去一趟,把大衣留在家里,却又惶惶然不知所措。后来,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她跑出去,跳上出租车,直奔皮草行。

我想退了它,她说,你们看,它还跟新的一样。

可是店主告诉她,由于貂皮跌价了,所以她只能得回原价的五分之一。阿曼达的心凉了。

真抱歉未能满足您的要求,夫人,店主说,再见。

打那以后,阿曼达处心积虑地构想如何除去这个大包袱。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无法卖掉它,但她可以遗失它,不是吗?大衣是保了险的。如果她成功地丢了它,就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百分之百的赔偿。

遗失一件貂皮大衣也绝非阿曼达所想的那般容易,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坐上出租车,在闹市区下了车,并将大衣弃置在后座上,仿佛她真的忘了似的。然后她徒步回家,又变成了自由人。一到家,她马上写信向保险公司索赔。十天后,她去了保险公司。

我们已收到了您的信。一切都安排好了。

你要记住,保险政策第十五条给予我们以赔偿实物的选择权。我们正准备这样做。

什么!

很简单,您只能再选一件貂皮大衣。我们会付钱的。

她乞求,她哀嚎,可都无济于事。她必须有一件貂皮大衣,她被判了终生监禁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接受遗产买大衣——享受大衣——看守大衣——遗失大衣——获赔大衣,情节发展逐步展现了主人公阿曼达的性格特征。
B.“她为它保了险,保金不菲”,这一情节一方面说明阿曼达对这件貂皮大衣喜爱至极,另一方面也说明貂皮大衣的华贵,同时为下文情节埋下了伏笔。
C.“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貂皮大衣已经恨之入骨了”,表明阿曼达对奢侈品有了重新的认识,让她认识到财富的罪恶。
D.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耐人寻味,同时引起人们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8.小说主人公阿曼达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9.简要分析小说以“貂皮大衣”为题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徐阁老书

归有光

有光幸生明公之乡,相望不过百里。自少已知仰,而无由得一接其声光。庚子之岁,举于南都,而所试之文,乃得达于左右。顾称赏之不置,时有获侍而与闲之者,辄相告,以为幸矣:子之见知于当世之巨公长者如此!”自后数试于礼部,遇明公之亲知,未尝不传道其语以为宠。有光之试又辄不利,退而归耕于野。以为古之人有生同世而不相知者矣,有知之而异世者矣。不知者其同世,知之者恨其异世。今获与明公同世,而又知之。而明公方在日月之际,有光之蹇拙蔽翳,无复自振,以为今已矣,无以望明公之门矣,是同世而有异世之感也。

往岁,海虞瞿内翰见访,曰:“子之不遇不足忧,即徐公当国,子之进有日矣。”今幸而适明公之当国,又幸随多士之来,而自获举以来,几又二月,不一望明公之辉光。此有光之所以食不甘味、寝不成寐者也。

有光尝读《易》,观消长变更之际,虽圣人不能无惧。而汉、唐、宋之君子,每履其际,其气不能不动,其色不能不形,而天下不能无惊以疑。以少不顺而激为大变者,有之矣。今明公处之宴然,而风俗世道为之潜易,如寒暑而旸之至而人不觉。此古之大臣之所难也。

又尝读史,见汉文帝疏贾谊之少,而问冯唐之老;光武下冯衍之赋,而隆桓荣之经。两汉风俗治体,超轶后代,实在于此。今明公于科举之际,稍示意向,而海内枯槁之士,已于于焉乐观明公之化矣。于此之时,稍有蕴抱,谁不欲争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没没而已也!况有光被知于数十年之前者乎?今兹辄有干于阁人者,独以数十年之知,而不一见于明公;明公以数十年之其人,而不见其一来,其亦不能无怪也。

昔曾舍人巩《上范资政书》云: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平生颇有所撰述,去家时,不及襄汇成编。索中得杂稿十九首,谨以为贽。明公试览其文,知其非求于世者也。干冒尊严,伏增惶恐。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徐阁老:嘉靖晚期阁老徐阶,明代名臣。本文写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作者时年近六十。②曾舍人巩:曾巩,曾任中书舍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B.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图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C.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D.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少已知向仰”与“向之所欣”(《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向”字含义相同。
B.“不知者恨其同世”与“慢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恨”字含义相同。
C.“盖以少不顺而激为大变者”与“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两句中的“盖”字含义不同。
D.“明公以数十年之知其人”与“故夫知效一官”(《逍遥游》)两句中的“知”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科举不顺、仕途坎坷。自从庚子年南都乡试中举以后,曾多次参加礼部会试,都失意落第,直到年老才考中进士,可见其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出仕人世之心执著强烈。
B.本文引经据典,说服力强。如列举汉文帝重用贾谊、冯唐,光武帝尊宠冯衍、桓荣的史事、意在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希望徐阁老提携自己,以施展才干,为国建立功业。
C.作者措辞得体,颇有分寸。高度赞扬徐阁老有古大臣之风,治世颇有成效,对于这位有同乡之谊的当权者不无景仰感佩、恭谨奉迎之言语,但并无卑躬屈膝的媚骨丑态。
D.本文叙议结合,层次分明。先从作者生平遭际及与徐阁老的知交起笔,紧扣"幸"字,倾吐怀抱;后谈读书心得,联系徐阁老品性,不忘自荐;结尾表明自己独特志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明公处之宴然,而凤俗世道为之潜易,如寒暑雨晒之至而人不觉。
(2)稍有蕴抱,谁不欲争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没没而已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吞夏二首(共一)

欧阳修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②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春回大地,暖阳让肥沃的土壤复苏,春水流淌潋滟生辉,新阳、野水作为典型意象,突出春的季节特点。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而“胡不归”又巧妙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
D.诗歌结尾写诗人远离官场,在颍州水畔种田垂约,悠闲自在,而且照应了题目“归田”二字。
15.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之深的句子是“_______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阿房宫的繁华奢靡时,用“________ ”两句夸张地描绘出阿房宫的门钉之多超过了仓中稻米的情景。
(3)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两句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为下文陈述不仕的原因做铺垫。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莫宗江等人去山西五台山调查佛光寺。正当他们为第一次发现一座唐代建筑而时,北京卢沟桥畔已燃起了抗战的烽火。梁思成和刘敦桢带领着仅有的几位研究人员,在云南、四川等地仍地进行着古建筑的研究,他们勘察了40余个县,为当时的中央博物馆绘制了大量古建筑模型图,在印刷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版营造学社的汇刊。

1944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这时,多病的身体折磨着他,脊椎软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经常戴着铁马甲工作;学社经费来源的断绝又使他不得不多次去重庆政府募化微薄的津贴;十分短缺的物质条件使得他只能靠大量的线描图来弥补照片的不足。在林微因、莫宗江、卢绳等人的协助下、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抗日时期西南的一个小山庄里完成了。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的高度。

17.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梁思成克服了哪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最终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巨著?请概括出五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4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动为什么让人觉得很爽?多巴胺能让人更快乐吗?戒烟为什么这么难?这些问题①     ,但实际上都与同一种物质相关——我们大脑中的神经递质。简单来说,神经递质就像是大脑的信使——大脑里的细胞用它与其他细胞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换。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等,每一种神经递质都充满个性。

许多人一知半解地将多巴胺视为“快乐物质”,但实际上,多巴胺②     ,而是通过“奖励预测误差”而参与了愉悦感产生的过程。抽烟会令人上瘾,就是与此有关。吸入一口烟后,尼古丁会快速进入大脑,间接地刺激负责管理奖励系统的神经细胞,让它们分泌多巴胺,进而产生愉悦感。但是,大脑会逐渐适应这样的信号,当停止吸烟后,相关区域的神经细胞会难以适应这种低水平的激活状态,人会出现种种戒断带来的不适,这也③     

相比多巴胺,内啡肽更接近真正的快乐物质。它是一种“大脑自产自销的止疼药”,能够抑制疼痛信号在大脑中的传递。运动在短时间内能够促进内啡肽的产生,是因为高运动量会被你身体的肌肉里的糖原耗尽,这会使你感触到肌肉疼痛。为了让你的身体能够继续运动下去,大脑会释放内啡肽进入身体,给身体止疼。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汉语中,“信使”意为使臣、使者,指奉派担任使命或传达消息、递送书信的人。文中称神经递质为“信使”也很恰当而形象,请结合内容表达和修辞两方面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21.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陶潜《与子俨等疏》中说:“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读书能给人带来收获,看似容易,但读什么、怎么读,却能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与发展潜力。一些人读书瞄向“谋生之书”“成功之书”,冷落了经典和“养心之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被列为“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前10名。有人习惯于手不释卷,独爱翰墨书香,在纸质书卷中感受阅读的魅力;有人钟情于视听兼备,喜欢声画共赏,在数字化世界里享受读书的乐趣。数字化阅读确实让阅读触手可及、方式灵活多变,然而也引发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方面的担忧。

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读书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科普-自然科学类非连续性文本
7-90.4马克·吐温  外国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曾巩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欧阳修(1007-1072)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80.65压缩语段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19-21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引语式材料  终身学习  乐学 善学  知与行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